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面对面』 愿国家大剧院,让天下百姓尽享精神大餐

(2007-10-04 13:07:29)
标签:

社会/纪实

名人面对面

保罗安德鲁

国家大剧院

老百姓

艺术

建筑

美图

分类: 戈辉直播

    前些天在中国大剧院采访了保罗安德鲁,一句话概括:原本我也不认同他对于大剧院外形的设计,但是这次进入其中,却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建议大家有机会一定去看看,或许你的关注焦点会从“巨蛋”的外表转向内里。

 

    走进大剧院的内部,第一感觉是奇妙:头顶那条长长的水廊,在阳光折射和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行走其间,你会真的像安德鲁所希望的那样 – 抛开外界的喧嚣,忘却一天的烦恼,洗涤心情,准备迎接那场艺术盛宴。

 

    随之而来的感受是神秘:水廊尽头处,矗立着两扇凝重典雅的大门,门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令人恍惚于时空交错之中。
 
    再往前多跨一步,抬头,惊觉变了天地 – 这一刻只能用两个字形容,那便是恢弘:公共大厅开阔的空间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穹顶可以将整个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大厅的天花由名贵稀有的巴西木拼装而成,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红色天花板上,平添几分动感的同时,亚光和亮光的对比又突出了雍容大方的气质。
 
              『名人面对面』 <wbr>愿国家大剧院,让天下百姓尽享精神大餐

 

    如果说公共大厅的空间感让人置身其间顿觉渺小,那么剧场内外二十多种不同的红色则令再粗线条的人也变得细腻起来。这些红色或是来自材料质地本身,或是经过不同程度的抛光打磨,总之各种不同的红色忽强忽弱,向着木制天顶相接的地方逐渐变得模糊、朦胧,直至融入和消失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尽头。这些红色的光环给空间带来了能量和视觉的跳跃。

 

              『名人面对面』 <wbr>愿国家大剧院,让天下百姓尽享精神大餐 

 

              

 

    变化,当然不仅仅体现在空间的大小和色彩的明暗,三个剧场的风格同样各具特色。当我从歌剧院走出,正感慨它的“经典”似乎有点过于传统时,音乐厅却一下满足了我对“典雅”与“前卫”并存的诉求 – 它的天花是我最为中意的部分,似原始洞穴,似白色沙滩,似希腊雕刻,又似顽童的拙作……我们离开音乐厅移步下一处时,安德鲁忽然转回身,依依不舍地抚摸着厅门的把手,那木柄的弯槽,有如婴儿的肌肤……

                

    那一刻,我无法让自己对这个备受国人争议的设计师继续保持责难和苛刻。我在心里自问:精心保留着当年刊登大剧院公开招标消息的那页报纸,十年来几乎每个月飞一次北京,在剧院地面铺的石板上亲手去刻画纹理,最享受在北京的街上看到普通百姓的笑脸……这样一个敏感而又执拗的法兰西人,设计大剧院已经倾尽了他的全力;对这样一个到现在也不会讲几句中文的欧洲人来说,通过材质与空间的错落,传递出类似中国审美中的“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已属不易,我们又何必背负着五千年历史的沉重非要与他达成精神上的共识呢?

            

    感谢在我博文“国家大剧院的五年轮回”里留言发表观点的所有朋友! 感谢你们对建筑与文化的关注,感谢你们对国民冷暖的担忧。你们的部分意见,我已经在采访中代为转达。这期节目会在10月7日《名人面对面》播出。

 

    虽然至此我仍然不喜欢大剧院的外形,但是坦率讲我喜欢它的内里。更重要的是现在我看待这个建筑已经有了新的关注点:我期待着里面能上演更多的我们自己的好剧目,我也相信世界各地的上乘之作会在那里等待他们的观众。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观众是谁?我们的普罗大众是否有机会迈入这座艺术的殿堂?

 

    杜甫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我们也期待:中国国家大剧院,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尽享精神大餐。

 

            『名人面对面』 <wbr>愿国家大剧院,让天下百姓尽享精神大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