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诺
小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59
  • 关注人气: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水围的日与夜》--关于电影原生态的解析

(2010-01-25 15:55:58)
标签:

影评

阿婆

天水围的日与夜

全片

张家安

香港

娱乐

分类: 静静的感受

http://s4/middle/493b0422t7df89a9824e3&690

作者:小诺

《天水围的日与夜》在08年的香港金像奖上一举包揽了四项大奖,该片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是一部汇集导演人生智慧的大成之作,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天水围的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全片通过两个家庭展开叙事,在视听语言以及艺术处理上都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然化和返璞归真,它摒弃了繁复的意象和技巧,同样,该片在影像上用了一个非常质朴的元素来替代纪实,它替代纪录片的是内容的质朴与情节设置的浑然天成。

 

一、 主题阐释—--关注我们的生活

     这部电影纯粹、简单,但却包含了许鞍华多年来对电影语言这门艺术的拿捏和运用技巧,然而准确的说,该片的成功也恰恰在于它完全没有技巧的痕迹,影片里放弃了电影的形式,放弃了最容易煽情的东西,和《老港正传》这样的左派电影不同,《天水围》里没有批判艺术,只有歌颂和赞美。在叙事上,并没有靠大的内容去承载故事本身,而是靠“点”来把握细节,这是一部彻底的女性电影。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关注始终是许鞍华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些高楼大厦把时代放在了现在,把许鞍华多年积淀的情感放在了贵姐身上。《天水围》貌似朴实无华,其实影片中同样融入了诸多香港这座城市的符号。它平淡到像一部纪录片,一杯清淡的茶。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加入了祝寿、祭祀、团契、中秋等事件,这些细节的编排使得该片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如今香港人的生活。影片平淡真实,在安静的光影中映射着感人的温情,而在电影中丰富的香港市民文化也成为该片的另一亮点。比如:全片大量的戏都是围绕着饮食展开,然而中秋吃柚子,这是香港人独有的习惯,就这样一代代的被传承下来,很难追述这些是为什么?但是此处可见导演对于生活细节的把握与运用。

    《天水围》集中反映了两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围绕着贵姐和她的儿子张家安展开叙事,这是贯穿全片的主线。凭借贵姐与独居阿婆的相识、相知、相助的情感铺设映衬着现居香港的大批底层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影片开场前十分钟是没有台词的,影片主角贵姐在阳台挂衣服,挂完衣服人走,随即背景音乐起。这音乐是她发自肺腑的快乐音符,这说明她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在香港,天水围是一个聚集穷人的地方,导演睿智的选择将拍摄视角对准了生活在这里的这些小人物,平淡而不失力度的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天水围:昔日的天水围,我们了解的是它的灰暗和阴郁。在许鞍华的视界里,这里并没有充斥着大量的跳楼事件、未成年人犯罪、集体焚炭自杀等的令人悲悯的真实,相反的这里居住着一大批抱有积极态度生活的底层香港人。导演用了一个更为平淡而温暖的叙事角度,让我们在如今商业大片云集的市场里,品味着电影的原生态叙事。该片同时也反映着如今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那些看似纪录片性质的大量过场人物中,细心的观众不难看出导演对于纪录原生态生活的扎实艺术功力。影片中,出现在超市购买物品的行人、包括贵姐与阿婆从超市出来后从她们身旁走过的行人、出现在超市外或者小区内的大多数人都是老年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射着在香港生活着无数个类似阿婆这样的老年人,他们需要我们的注视与关心。这些在影片的台词设计上也与此有了呼应。比如:有一场戏,贵姐的母亲生病住院。张家安和他的表姐前往医院一起去探望,外婆嘱咐阿安有空应多去看看爷爷奶奶。这些台词就像那些行动缓慢的大量老年人一样,很平常、很普通,但正是这些原生态的细节堆积使得该片以影像的方式被纪录时,它不动生色的成就了这样一部投资仅100万港币的电影。《天水围》讲述的不是一个贵姐的故事,而是在香港经济腾飞的今天,正是有无数个像贵姐一样热心、善良、勤劳的工人们才撑起了香港的这片晴空。影片穿插出现三次黑白的影像的记载,此处的编排非常巧妙的将这样一个讲述两个家庭的小故事与整个香港的大社会联结起来,叙事视角的社会化同样表现的也是不动生色,衔接的如此浑然天成。透过这两个普通的家庭,我们能够想像到无数个香港人他们在社会结构变化的同时内心的复杂情愫。

      许多的电影工作者都在努力的追求商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然而《天水围》不动生色的淡然出场,宛若中国的国画一样淡然、隽永,在原生态的纪录影像里,丢弃所有视听语言的技巧甚至是表演技巧,创作这样一部完全不考虑商业性与艺术性电影,这与导演对于电影语言的独特解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电影里,我们可以体会人生百态,我们可以逃脱现实的无奈;可是在这部《天水围》里,你无处可逃,你会发现也许就在你的身边,有无数个像贵姐一样坚韧而果敢的人,你会发现就在你生活的周围有无数个比阿婆还要孤单寂寞的老年人;甚至在某一时刻也体会过张家安的一些宅居生活。这些看似平淡无味,可是它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365天里,最经常不过的一种生存状态。这就是影像的魅力,它可以给你一个虚幻的空间,让你尽情的享受、沉醉甚至为之疯狂;但是它同时也可以让你像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镜子,让你在看清楚自己的同时,更加清晰的看到周围的一切你曾经忽视的东西。

http://s15/middle/493b0422t72ff42cd409e&690
二、解析影片中的原生态人物设定

1.贵姐

在《天水围》的人物设定里,尽显导演扎实的生活功力。贵姐的人物设定细腻而不失张力,平淡而不乏细节,她在全片是一个开放式人物。唯独一段抑制的隐藏了贵姐的情绪,她拿着死去丈夫的牛仔裤站在垃圾筒前,把扔进去的裤子又拿出来叠好放在上面,随后我们看到的是多年前泪流满面的贵姐,这一段作者一直在抑制,其余的段落贵姐这个人物一直是很激昂的,不看影片的高与低,贵姐这个人物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是很拔高的。

贵姐是一家超市里卖水果的营业员,丈夫已去世,她带着儿子住在香港的贫民区里,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看似清贫的她,内心却异常的坚定与乐观。透过贵姐母亲的台词交代,我们了解到贵姐其实代表着很多香港女性,她们勤劳、善良;她们过早的进入纺织厂支撑起全家的生活;年轻的时候,贵姐赚钱来供养两个弟弟读书,如今她的两个弟弟一个已经定居国外另一个住在香港的匡湖区雇着菲佣,在经济上远远超过她。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任何这个家庭里不协调的节奏,我们可能会质疑?为什么她的两个弟弟不帮姐姐买一个更好的房子,因为他们早已经有这样的经济能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她的两个弟弟能有今天多少也是贵姐的付出。然而透过一场生日宴会的家庭聚会,弟媳去洗手间所以贵姐代替她打麻将,赢了钱她就放回桌子里给弟媳,但是输了钱她硬是要从自己的包里拿钱补上。只是这样一个细节,我们足以了解到贵姐的为人,也会明白即使她的两个弟弟给予了她某种程度的帮助以她的性格也不会欣然接受的。于是在后面,透过一场舅舅来送月饼卷临走时在走廊里单独与阿安的对话:“国考考不上没有关系,想出国读书也可以,钱的方面不用担心。” 中国人对于情感的表达向来是内敛而含蓄的,这种自然而温暖的情感从底层一点点的向上翻滚,温暖着每一个人。这一点被许鞍华如此自然的传达在影像里,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生活的诠释功力。

在处理人物关系上,影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贵姐与儿子之间的那份隐讳的疏理感,营造出一份母子之间十分生疏的感觉。每一个角色,都被最大限制的抑制在激情之下,导演埋下了一个更大的伏笔。只是从贵姐和儿子这条关系线上,在影片的最后这样的感觉尤为明显,尽管看似辛苦劳碌的贵姐却生活的幸福。贵姐的儿子最初看,你会以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只知道睡觉和看动画片打磨时光的孩子,其实要比很多家庭的孩子听话的多。在团契上,透过张家安的简短台词,能够清晰感觉到他比同龄孩子的懂事之处,无论在外面有什么事情,但是到了吃饭时间是一定会回家的。妈妈嘱咐他要买OK的报纸,因为那里有纸巾可以送,他就真的记得会听妈妈的话;妈妈让一个电话叫他下楼帮阿婆搬电视,他只是:“哦”了一声就开始搬东西了。帮阿婆弄好了电视,贵姐发现阿婆厨房的灯泡坏了,于是又叫儿子下楼去买灯泡,他也不吭声的乖乖去买了并且细心的帮阿婆安好了。试想换作大多数的孩子,一定会怨声载道,满脸的不情愿。贵姐的生活是幸福而充实的,这些与前面的情绪铺垫与抑制是分不开的。张家安与母亲的关系,就像他在团契会时画的那幅画一样,他是一个树结实的树桩,而母亲是那满树的绿叶,他是母亲的支柱,母亲用充满希望的绿色为他撑起了一片晴空。张家安的身上,毫无疑问的已经继承了贵姐的坚韧与乐观,那份懂事与体贴是同龄人里罕见的。这组关系处理的很微妙,类似这样的细节堆积,造就了《天水围》的成功,同时也成就了贵姐的扮演者鲍起静,使得她一举夺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些细节的堆积巧妙的构架起了贵姐这个人物,这也正是许鞍华在该片处理上的“无声胜有声”的独特境界。


  2.阿婆

《天水围》里另一位重要人物是阿婆。她的出场,升华了该片的主旨。阿婆每日的生活很枯燥,十元的牛肉买来中午吃完了,等到晚饭时把剩余的牛肉加上点蔬菜简单的吃过后就是坐在那里发呆。她的女儿在几年前去世了,女婿带着儿子与另一个女人组成了家庭。阿婆想念孙子,终于忍耐不住打电话过去。最终也是以尴尬而收场,年纪大的人实质是格外脆弱与敏感的,他们不希望给别人带来麻烦,他们同样更不希望成为儿女的累赘。有句俗话:“老人的心,是伤不得的。”阿婆就是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天水围居住着,没有人来关心她,也几乎看不见她有任何的亲戚与朋友。再三犹豫决定去亲自看看孙子,却被间接的拒之门外。在影像里,这个人物的设置,是绝对封闭式的。属于她的空间有简单而冷清的一居室、超市卖菜的柜台,都是小面积的密闭空间,但是在拍摄时,导演采用了俯视取景,使得屋内狭窄的空间被放大了。于是,我们会更贴近角色本身,我们在窥视着阿婆的生活,于是当她与贵姐坐着大巴从沙田回来的路上时,当我们望着窗外快速移动的景色时会禁不住泪眼模糊。阿婆在经济上非常精打细算,但是当她送冬菇给贵姐时会细心的拿下价签,对于角色性格的细致塑造在这里被彰显得淋漓尽致。阿婆是一个连买鸡蛋都会细心挑选大个的人,但是当她的女婿如此冷漠的接待过她以后,她知道对于那个家庭她已经彻底的疏远了,她把被女婿退回来的金戒指和金项链都慷慨的送给了贵姐。阿婆与贵姐的几场戏,在情节的递进层次构建的十分饱满。比如:贵姐多次帮助阿婆后,在超市买东西结帐时,阿婆抢先结帐但被贵姐决绝了;后来在贵姐和儿子帮她搬电视回家时,她诚邀她们一起留下来吃饭但是贵姐以买了菜为由委婉谢绝了;第三次,阿婆准备好了冬菇,送给贵姐时仍然被决绝了。这时阿婆说了几乎恳求的话:“你就给个面子吧,收下吧。”贵姐望着阿婆欣然的接受了。到了影片的高潮点时,在从沙田回来的大巴上,那是阿婆第四次送东西给贵姐,而此时二人已经非常默契。贵姐收下了阿婆所有的金饰物,没有半点犹豫。因为此时贵姐明白,阿婆最需要的是什么。收下东西放入包里后,贵姐对阿婆说:“东西我先替你保管,以后有用钱的时候,我帮你解决。”她们二人眼里都含着泪花。舒缓的音乐声再次响起……

   阿婆是社会上众多孤独老人的缩影,不仅仅是阿婆,似乎在贵姐与儿子身上我们也能够清晰的感觉到那份孤独。于是大家彼此关照着,给予彼此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互相关照着,传递着温暖。阿婆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全片的主题,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我们在影片中几乎抬头就能看见一位老年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爱心去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温暖。如此看来,影片最大的成功恰恰是它不露生色的揭示了时下严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透过两个家庭,让人们去思索更多个大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人们。

 

3.张家安视听形象的转变

张家安是贵姐的儿子。这个人物的设置,为丰富贵姐这个角色本身起了非常大的效用。影片开始镜头直接对准正在睡懒觉的阿安,接下来是他懒散生活的影像拼贴。他的台词非常少,但是他的转变却是需要观众细心体会的。阿安是一个很听话,很懂事的男孩子,这一点从他每天无论出去做什么都会准时回家就可获悉。片中不见涟漪的三场戏,让这个角色有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但是在艺术效果的处理上同样被抑制了。为母亲买报纸,起初是忘记去买,然后是记得特意去送袋子和纸巾的地方购买,由此可见他的细心和懂事;接到家里的电话,他马上去超市通知正在工作的母亲,此时他远远的望着母亲在熟练的切榴莲这一系列动作。但也正是这次之后,回到家里他开始主动的拖地和帮母亲收衣服,他开始学着体谅母亲的不容易。外婆生病,他去送饭。外婆给他讲述了很多有关于母亲的经历,这些情节的设计为丰富角色本身做足了铺垫,所以让这个角色丰满了许多。尽管他的台词与内心活动是不够明显和深刻的,但是由他搭建起的母子板块的那部分刻画的非常细腻。一开始会明显的觉察到儿子是宅男,对母亲是漠不关心的。在互助会上指导老师问每个同学的小名是什么?阿安的回答是:“就叫我张家安。”这里实际上可以看出是母亲对待儿子是完全拿他当平辈人来对待与称呼的。由开始对母亲的漠不关心到后来观众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母亲让他做什么他就会照着去做。儿子这是角色是普通家庭孩子的典型,让观影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贵姐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

 

 

三、关于情感错位的解读

     《天水围》这部影片里,贵姐对阿婆比对自己的母亲还要好,给予的照顾和关怀也更多,在这里导演运用了情感错位的叙述方式。生活中类似这样“错位”的体验屡见不鲜,然而在影像里呈现却是罕见。比如,我们经常会有一种体验。忙碌了一年,回家过年时,放下行李与家人小聚后,便会马不停蹄的离开家去会见旧友朋友和昔日的恩师,每天忙碌于各种聚会,可是我们真正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在一个春节里却是屈指可数的。

      生活中是需要索取温情的,阿婆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拼命的给予。对于老人而言温情是重要的,前面已经详细论述了阿婆三次给予贵姐东西,但是贵姐都委婉的拒绝了。但是影片接近尾声时,贵姐这次没有拒绝阿婆的“给予”,是对于阿婆的一种慰籍,此时两个人的关系达到了很好的升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同学聚会
后一篇:小小玩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