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日与夜》--关于电影原生态的解析

标签:
影评阿婆天水围的日与夜全片张家安香港娱乐 |
分类: 静静的感受 |
http://s4/middle/493b0422t7df89a9824e3&690
作者:小诺
《天水围的日与夜》在08年的香港金像奖上一举包揽了四项大奖,该片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是一部汇集导演人生智慧的大成之作,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天水围的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全片通过两个家庭展开叙事,在视听语言以及艺术处理上都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然化和返璞归真,它摒弃了繁复的意象和技巧,同样,该片在影像上用了一个非常质朴的元素来替代纪实,它替代纪录片的是内容的质朴与情节设置的浑然天成。
一、 主题阐释—--关注我们的生活
http://s15/middle/493b0422t72ff42cd409e&690
二、解析影片中的原生态人物设定
1.贵姐
在《天水围》的人物设定里,尽显导演扎实的生活功力。贵姐的人物设定细腻而不失张力,平淡而不乏细节,她在全片是一个开放式人物。唯独一段抑制的隐藏了贵姐的情绪,她拿着死去丈夫的牛仔裤站在垃圾筒前,把扔进去的裤子又拿出来叠好放在上面,随后我们看到的是多年前泪流满面的贵姐,这一段作者一直在抑制,其余的段落贵姐这个人物一直是很激昂的,不看影片的高与低,贵姐这个人物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是很拔高的。
贵姐是一家超市里卖水果的营业员,丈夫已去世,她带着儿子住在香港的贫民区里,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看似清贫的她,内心却异常的坚定与乐观。透过贵姐母亲的台词交代,我们了解到贵姐其实代表着很多香港女性,她们勤劳、善良;她们过早的进入纺织厂支撑起全家的生活;年轻的时候,贵姐赚钱来供养两个弟弟读书,如今她的两个弟弟一个已经定居国外另一个住在香港的匡湖区雇着菲佣,在经济上远远超过她。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任何这个家庭里不协调的节奏,我们可能会质疑?为什么她的两个弟弟不帮姐姐买一个更好的房子,因为他们早已经有这样的经济能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她的两个弟弟能有今天多少也是贵姐的付出。然而透过一场生日宴会的家庭聚会,弟媳去洗手间所以贵姐代替她打麻将,赢了钱她就放回桌子里给弟媳,但是输了钱她硬是要从自己的包里拿钱补上。只是这样一个细节,我们足以了解到贵姐的为人,也会明白即使她的两个弟弟给予了她某种程度的帮助以她的性格也不会欣然接受的。于是在后面,透过一场舅舅来送月饼卷临走时在走廊里单独与阿安的对话:“国考考不上没有关系,想出国读书也可以,钱的方面不用担心。” 中国人对于情感的表达向来是内敛而含蓄的,这种自然而温暖的情感从底层一点点的向上翻滚,温暖着每一个人。这一点被许鞍华如此自然的传达在影像里,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生活的诠释功力。
在处理人物关系上,影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贵姐与儿子之间的那份隐讳的疏理感,营造出一份母子之间十分生疏的感觉。每一个角色,都被最大限制的抑制在激情之下,导演埋下了一个更大的伏笔。只是从贵姐和儿子这条关系线上,在影片的最后这样的感觉尤为明显,尽管看似辛苦劳碌的贵姐却生活的幸福。贵姐的儿子最初看,你会以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只知道睡觉和看动画片打磨时光的孩子,其实要比很多家庭的孩子听话的多。在团契上,透过张家安的简短台词,能够清晰感觉到他比同龄孩子的懂事之处,无论在外面有什么事情,但是到了吃饭时间是一定会回家的。妈妈嘱咐他要买OK的报纸,因为那里有纸巾可以送,他就真的记得会听妈妈的话;妈妈让一个电话叫他下楼帮阿婆搬电视,他只是:“哦”了一声就开始搬东西了。帮阿婆弄好了电视,贵姐发现阿婆厨房的灯泡坏了,于是又叫儿子下楼去买灯泡,他也不吭声的乖乖去买了并且细心的帮阿婆安好了。试想换作大多数的孩子,一定会怨声载道,满脸的不情愿。贵姐的生活是幸福而充实的,这些与前面的情绪铺垫与抑制是分不开的。张家安与母亲的关系,就像他在团契会时画的那幅画一样,他是一个树结实的树桩,而母亲是那满树的绿叶,他是母亲的支柱,母亲用充满希望的绿色为他撑起了一片晴空。张家安的身上,毫无疑问的已经继承了贵姐的坚韧与乐观,那份懂事与体贴是同龄人里罕见的。这组关系处理的很微妙,类似这样的细节堆积,造就了《天水围》的成功,同时也成就了贵姐的扮演者鲍起静,使得她一举夺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些细节的堆积巧妙的构架起了贵姐这个人物,这也正是许鞍华在该片处理上的“无声胜有声”的独特境界。
《天水围》里另一位重要人物是阿婆。她的出场,升华了该片的主旨。阿婆每日的生活很枯燥,十元的牛肉买来中午吃完了,等到晚饭时把剩余的牛肉加上点蔬菜简单的吃过后就是坐在那里发呆。她的女儿在几年前去世了,女婿带着儿子与另一个女人组成了家庭。阿婆想念孙子,终于忍耐不住打电话过去。最终也是以尴尬而收场,年纪大的人实质是格外脆弱与敏感的,他们不希望给别人带来麻烦,他们同样更不希望成为儿女的累赘。有句俗话:“老人的心,是伤不得的。”阿婆就是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天水围居住着,没有人来关心她,也几乎看不见她有任何的亲戚与朋友。再三犹豫决定去亲自看看孙子,却被间接的拒之门外。在影像里,这个人物的设置,是绝对封闭式的。属于她的空间有简单而冷清的一居室、超市卖菜的柜台,都是小面积的密闭空间,但是在拍摄时,导演采用了俯视取景,使得屋内狭窄的空间被放大了。于是,我们会更贴近角色本身,我们在窥视着阿婆的生活,于是当她与贵姐坐着大巴从沙田回来的路上时,当我们望着窗外快速移动的景色时会禁不住泪眼模糊。阿婆在经济上非常精打细算,但是当她送冬菇给贵姐时会细心的拿下价签,对于角色性格的细致塑造在这里被彰显得淋漓尽致。阿婆是一个连买鸡蛋都会细心挑选大个的人,但是当她的女婿如此冷漠的接待过她以后,她知道对于那个家庭她已经彻底的疏远了,她把被女婿退回来的金戒指和金项链都慷慨的送给了贵姐。阿婆与贵姐的几场戏,在情节的递进层次构建的十分饱满。比如:贵姐多次帮助阿婆后,在超市买东西结帐时,阿婆抢先结帐但被贵姐决绝了;后来在贵姐和儿子帮她搬电视回家时,她诚邀她们一起留下来吃饭但是贵姐以买了菜为由委婉谢绝了;第三次,阿婆准备好了冬菇,送给贵姐时仍然被决绝了。这时阿婆说了几乎恳求的话:“你就给个面子吧,收下吧。”贵姐望着阿婆欣然的接受了。到了影片的高潮点时,在从沙田回来的大巴上,那是阿婆第四次送东西给贵姐,而此时二人已经非常默契。贵姐收下了阿婆所有的金饰物,没有半点犹豫。因为此时贵姐明白,阿婆最需要的是什么。收下东西放入包里后,贵姐对阿婆说:“东西我先替你保管,以后有用钱的时候,我帮你解决。”她们二人眼里都含着泪花。舒缓的音乐声再次响起……
3.张家安视听形象的转变
张家安是贵姐的儿子。这个人物的设置,为丰富贵姐这个角色本身起了非常大的效用。影片开始镜头直接对准正在睡懒觉的阿安,接下来是他懒散生活的影像拼贴。他的台词非常少,但是他的转变却是需要观众细心体会的。阿安是一个很听话,很懂事的男孩子,这一点从他每天无论出去做什么都会准时回家就可获悉。片中不见涟漪的三场戏,让这个角色有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但是在艺术效果的处理上同样被抑制了。为母亲买报纸,起初是忘记去买,然后是记得特意去送袋子和纸巾的地方购买,由此可见他的细心和懂事;接到家里的电话,他马上去超市通知正在工作的母亲,此时他远远的望着母亲在熟练的切榴莲这一系列动作。但也正是这次之后,回到家里他开始主动的拖地和帮母亲收衣服,他开始学着体谅母亲的不容易。外婆生病,他去送饭。外婆给他讲述了很多有关于母亲的经历,这些情节的设计为丰富角色本身做足了铺垫,所以让这个角色丰满了许多。尽管他的台词与内心活动是不够明显和深刻的,但是由他搭建起的母子板块的那部分刻画的非常细腻。一开始会明显的觉察到儿子是宅男,对母亲是漠不关心的。在互助会上指导老师问每个同学的小名是什么?阿安的回答是:“就叫我张家安。”这里实际上可以看出是母亲对待儿子是完全拿他当平辈人来对待与称呼的。由开始对母亲的漠不关心到后来观众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母亲让他做什么他就会照着去做。儿子这是角色是普通家庭孩子的典型,让观影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贵姐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
三、关于情感错位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