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河流:八水绕长安

(2011-03-19 23:21:47)
标签:

樊川

长安

泾水

郑国渠

香积寺

分类: 三秦印象

http://s3/middle/493a9860x9ed7766c6b52&690

 

唐杜牧长安杂题诗

“洪河清渭天地濬,太白终南地轴横,祥云映辉汉宫紫,春光繍画秦川明。”

这首诗是说黄河渭水和太白终南互相辉映,八百里秦川明媚如画,而西安景物也显得格外优美。

泾、渭、浐、灞、沣、滈、涝、潏号称长安八水,司马相如上林赋所谓“八川分流”,前引唐太宗诗所谓“八水帝王都”都是指此八水而言。但泾河在渭河以北,涝河在户县境内,均距西安较远,且所谓八水,古今所列也不尽相同。

渭河:渭河源出甘肃渭源县的鸟鼠山,东南流入陕西境内,横贯关中平原。由北向南流的金陵河、千河、漆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及由南向北流的黑河、涝河、沣河、浐河、灞河、潼河、戏河、湭和、赤水河等均先后流入,成一羽状河流,东到潼关入于黄河。由于渭河河床比较靠近南山,因此北岸河流多源远流长,水量也比较大,南岸河流都源近流短,大河不多。北岸的河流多自陇东和陕北的黄土高原流下,挟有大量泥沙,致使渭河的水显得特别混浊。

渭河自古即为关中农田水利的渊薮和水上交通的要枢,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育成长的重要地区之一,沿岸的几道台地富有古代文化遗址,蕴藏着很多重要的历史考古研究材料。特别在西安附近,是周、秦、汉、唐的建都所在,和渭河的关系尤其密切。秦、汉、唐三代都在渭河上架设桥梁,以便利南北的交通。汉唐两代长安人多,供应浩繁,漕运东南物资,主要由黄河入渭转运长安。

泾河:汉白渠谣: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鍤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前汉书沟洫志)

泾水虽距长安较远,但从“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两句,可以想见当时在经济上泾水与长安关系的密切。

郑国渠是古代关中第一次大兴水利。有故事如下:“其后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师古曰“罢”读如疲,令其疲劳不能出兵),无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溉朱天宇之水,注填阏之水,溉潟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鐘。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郑国渠。”

这是郑国渠的来源。韩国的间谍给秦国办了好事。秦在政治上充分利用一切与自己有利机会,大都如此。白渠范围较小,亦是引泾水,前汉书沟洫志记此事说:“太始二年(公元前九五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白渠。”

沣河:沣河源出终南山的丰谷,合高冠谷、太平谷二水自户县流入长安县境。在长安县的香积寺西,又纳挟潏水而来的滈水,西北流经三里桥附近至咸阳市境入渭。

尚书禹贡:“漆沮即从,沣水攸同。”诗经大雅:“沣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沣水在远古的时候,就是一条著名的河流。西周的丰京在沣水西,镐京在沣水东,秦汉的首都咸阳、长安也都在沣渭的交会处。

浐河:在西安东郊五公里。源出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山中,先后会合库峪、石门峪、荆峪诸水流到西安十里铺东光泰庙附近与灞水会合入于渭。

浐河位置在白鹿原与少陵原之间,河谷宽阔,形成一平畴沃野,与樊川、御宿川号称“长安三大川”。

一九五四年,考古工作者在浐河东岸的半坡村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一处,是一个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居住的村落。这说明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已在浐河河谷进行和自然作斗争的活动。

浐河距离西安较近,关系最为密切,在唐朝长安城内曲江池、兴庆池、太液池的水,均经黄渠和龙首渠由浐河引来。

灞河:灞河在浐河东,与浐河并行,距西安十公里。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欲显其霸功,改名灞水。源亦出自蓝天东南的秦岭山中,先后会合刘峪、蓝峪、辋川诸水,循白鹿原之东北流在光泰庙附近合浐水后入于渭。灞水自白鹿原以下,河身开阔,成一平原低地。

灞河位置横列在西安的东面,东西往来必渡此河,因此程大昌雍录说:“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而出入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秦末刘邦率农民军由武关经蓝天至霸上……。

十九世纪中叶,农民军首领张宗愚率捻军突临灞桥……。

秦汉时期已经在灞河上边修了桥,桥上设亭稽查行人。唐朝在灞桥设有驿站,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这里送别,故有“年年伤别,灞柳风雪”的诗句。“灞柳风雪”亦为长安八景之一。

潏河:潏河在西安以南十五公里,源出秦岭大义谷,先后会合白道谷、小义谷、太乙谷诸水北流十余公里,至江坡折而西北流,在牛头寺附近分为二支,一北流易名皂河(即漕河),一西流入于滈,再会于沣。

潏河水道在历史上变迁最大,依水经注潏河是直接入渭的水道,流经汉长安城内外的水主要由潏河引来,唐代流入长安城的清明渠水,亦是引自潏河。

潏河在杜曲到韦曲间,为一带形河谷盆地,是西汉初年樊哙的封邑,故号樊川,又名后宽川,是西安城南出产丰富、风景最好之处。在唐代,许多贵族官员嫌城内烦闹,多在樊川置有别墅。唐诗人杜甫的家也在樊川,韦曲有杜公祠。

滈水:滈水在西安西南约二十公里,自秦岭石鼈谷流出,合竹谷、豹林谷、子午谷诸水西北流,至香积寺与潏水合,谓之交水,亦称福水。唐朝流入长安城的永安渠水,即由交水导来,由香积寺南向西流,在秦都镇附近入沣。

但现在所谓的滈水,似与古滈水并非一水,宋著长安志说:“滈水出县之西北十八里滈池,水经注曰:滈水上承滈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滈水又北流与滮池水合,又北经清冷台西,经慈石门注于渭”。又引括地志曰:“今按滈池水又北流入永通渠,不至慈石门,亦不复入渭矣”。永通渠开于隋初,是滈水在隋初因引水入长安城,已因改道而消灭,故后人遂以交水实之。滈水流域名御宿川。

皂河:(原皂字有三点水旁,现无此字,以皂代之)皂河之名汉唐不见。皂河即漕河。咸宁长安两县志说:“皂水即潏水之下流,自咸宁县皇子坡入境,(长安县)西北流十五里有渠(丈八沟附近)注城池,又三十里绕汉城故址,名皂河湾,折而东北流十七里,复至咸宁县境入渭。”

今天,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西安将形成“东连临潼、西接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发展新格局,昔日的“八水绕长安”将成为西安的城中河,“八水进长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和有水文化特色的魅力城市正在形成,增强了城市防洪排水功能同时,美化了城市人居环境。

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杨立说,一个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生机。未来的西安将成为中国西部“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独具特色历史文化与各类水系相得益彰的魅力水城。

 

http://s13/mw690/001l8YXSzy6GWANIwck2c&690
 

http://s5/middle/493a9860x9ed7816887a4&690


http://s2/middle/493a9860x9ed783ef0661&690
http://s5/middle/493a9860x9ed786d94f8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安原野
后一篇:西安骊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