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说开去
不管是春光明媚,千里如茵,还是春雨潇潇,迷迷茫茫。春天,已经过去了。其间,学校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十多位青年教师参与角逐。他们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用精采的课堂赦学实践诠释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正如许多写得花团锦簇,图文并茂的通讯稿中说的那样,这次比教,在.思源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就语文教学而言,宛如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在媒体上博得许多眼球是理所当然的。余虽垂垂老矣,两眼昏花,两鬓斑白,然有缘见证这一赛事,也是一种幸运。
在年级组长的要求下,认认真真的欣赏完了所有语文教师的教学展示。笔者从教40余年,一直教语文,没有什么建树,但久病成医,见的多了,也就有所感悟。这次领导要求每位老师必须写一篇听课的反思
。不想说那些违心的奉承话,也不想让青年教师产生误判。于是就零乱地说一说自己对这些语文课的一点浅见,不管大家赞同还是反对,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我姑妄言之,您姑妄听之。不必对号入座。
说到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这次的比教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流光溢彩的课件,还是精妙绝伦的导语,不管是令人目炫神迷的声光电效果,还是让人心神激荡的诗画音氛围。那热热闹闹的表演,精心设计的环节,似余音绕梁,久久难以忘怀。可是心中总觉得有一种缺了点什么的感觉。哦,对了!我们的语文课好像少了那么一点点的书香味。
有人说过,语文老师是要试着做一枚读书的种子的,面对他通过教材体例倡导的海量阅读,无边界阅读的思想,想到阅读教学考的不学,学的不考的评价方式。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该做出一些改变呢?我们的语文教学评价是不是要扩大一下它的外延。把读书一一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效果评价纳入教师的教学效果考十该的视野呢?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源,要构建大语文观。这个沉重的话题已经说了十几年,可是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依然沉醉在热热闹闹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精心设计的忽悠听课老师和学生的美梦之中。我们这样的语文教学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它将把我们的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引向何方?这种状态,不能不令人深思,让人感到遗憾,担忧,让青年教师们感到苦恼,无助。
为了赢得比赛,很多年轻教师总是在琢磨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什么先进教学理念?贯彻了什么人文思想,有什么审美价值?课堂教学的结构是否合符评委的审美趣味?我的教学展示是否精釆?我的学生表现是否惊艳?我的语言是有精炼?我的教学过程是否环环相扣。转承启合,是否圆润自如。师生的配合是否天衣无缝?唯一无法顾及的可能就是我的学生在这节课中获得了什么?
我常常自问:我们教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来到课堂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配合我们老师的演出?难道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评委看到一场精采的表演?我们为了40分钟的课,.可以准备一天,两天,基至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排练,可以不断的试教,不断的改进,不断地演习。这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语文课。我们的孩子没有那么多时间陪老师去玩那些花架子,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教学生学习母语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管是素质教育也好,还是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也好,总之,你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你必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这4个方面的能力,不然你这一节课就是空耗学生的生命。我们的孩子不是背景和道具,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需要成长。不管你怎样高谈阔论,不管你的表演多么精采绝伦,如果你的学生成了配合你演出的工具,那么你这一节课就是失败的。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该怎样开展语文教学,做一枚读书的种子呢
?
当今社会心态浮躁,做什么事情都利益在前,大家每晚每天都在忙,忙什么呢?忙着评先进,忙着应付教学检查,忙着填写各种报表,所以我们的老师没有功夫,也沉下心来读书、教书。学语文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一个语文老师提高自已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你的洽学方法与学术高度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都要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读读书,写写文章。我们超脱不了世俗,但是我们也不能随波逐流,失去自我。
如果老师教语文,学生学习语文,都是围绕课本知识展开,默写词语解释,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写段落大意。反复操练答题技巧。那么,学生记住了许多的知识,做了大量的题目,唯独没有读过多少书,是得不偿失的。没有阅读积累,形成不了良好的语感,语文水平始终是不可能提高的。所以,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很不赞成那种对语文教材进行外科手术式的肢解,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实验似的数据统计分析,用线性思维去评价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得与失是机械而失当的。。语文学习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他有情感的参予,他是一种沐浴着书香的熏陶。曾经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小学直接升入大学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十年的母语学习生涯中,所读的书每年不超过10本,谁敢说自己10年内读过三百本五百本书。说实话,一个搞汉语言文学的语文老师,没读过几百上千本书。是不敢说博览群书的,也更谈不上.什么厚积薄发。语感是读出来的。写作不要太在意技巧,读的多了,自己的语言就规范了,自己的表达就顺畅了,这才是培养语文素养最本质的东西。
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考试分数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要看课阅读的效果.看是否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否为学生一生的读书生涯打下底子。古人读书,从识字开始,以读书为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读书人的梦想,也是读书人一生最高的追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士大夫情怀,可是我们如今的语文老师呢,还有一丝这样的情怀吗?我们有哪一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了让学生一辈做个读书人的?所以,儒敏先生说,语文老师,要做一枚读书的种子。语文老师是要读书的,读专著,读经典,读闲书,要真正达到“我生学语即枕书,万目纵横眼欲枯“的境界,才有算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不然你的课堂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一篇课文所承载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你不知道学生会临时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不知道在当时的情感氛围中,学生会蹦出出怎样的思维的火花,那么,语文课堂就是不可控的,所以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从这几节语文课中,我们不难看出有的语文老师课件设计的美伦美奂,教学语言声情并茂,但是一旦学生的仅馈超出了他的课堂预设,立马就慌了手脚,而且有许多的应对和处置都违背了语文的基本常识,甚至犯下了知识性错误。一节课,只能按预设解读课休,不见引经据典的即兴发挥,没有傍引博证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语文课是没有灵魂的,因为他没有自已一家之言,就形成不了自已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一个语文老师的阅读量,知识储备,学养沉淀都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是多读点书吧,不光自己读书,也要带着自己的学生去读,真正做一枚读书的种子,让他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监利思源 刘在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