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

(2022-03-22 14:34:14)
分类: 特邀嘉宾

《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监利思源 胡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科学规律。教材篇幅较长,内容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浅显易懂,过多纠缠于语言文字的串讲,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本节课我选择淡化语音文字知识的教学,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定为教学的重点。再结合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训练要素,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题目的含义,受到启发。
2.领悟、学习课文整篇的表达方法,了解每件事的表达顺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理解一个句子,加深一种体会,掌握一个写作技巧,摘抄一个名言警句。试图让教学过程从理解、体会、揣摩、摘抄,步步深入,扎实有效。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尝试语文教学回归本源。
1、在复习导入的环节,理理积累成语的含义看似老套,其实这正是我们班同学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短板,对成语的运用常常出现偏差,有细微差别的成语,常常学的时候囫囵吞枣,运的时候大而化之。回归本源,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淡化字词教学只是不面面俱到,但短板还是要补一补的,不算画龙点睛,也算因人而宜吧!
2、 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一一听说读写常规的动态评价:学生默读课文时,有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动笔批画,我及时予以肯定说:这是个好习惯。这种评价不必刻意为之,即兴点评就好
3..讲解为什么是一百个问号而不是一千个问号,目的也与此相同,是为了培养学生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表达的一般规律和习惯。
二,抓住重点,直击核心。
教材教篇幅较长,学习时间有限,课文浅显明白,过多纠缠于语言文字的串讲,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让学生从三个故事中找出问号和感叹号各代表什么,直击核心。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不去串讲课文而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创新思维过程去觪读文本,直击教材编排的核心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让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三,跨文本对话,力争照顾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
人们说的很多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目标维度。我这里说的三个层次是指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积累,形成语文能力。是第一个层面。提高学生当前发展水平是第二个层面。为学生未来语文能力发展提供平台,打下基础是第三个层面。为了实现这三个层面的目标,我做了一些尝试
1.说明文的教学是很枯燥的,课文没有具体的情节,而且科学性,学术性较强,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我没置了一个对三个事例是多是少的讨论环节,这个看似与本课教学无关的预没,我是有考虑的:一是调节课堂氛围,振奋学生的学习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从三个事例正好说明一个问题,谈到说明文的写作策略,其实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作文指导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打白骨精,,三碗不过冈。事不过三,举一反三,这都是古人语言表达的智慧也是纵横家常用的方法。
2,关于三个事例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整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解决问题是一步一步来的,他有内在的逻辑思维,虽然我们不提逻辑这些专用名词,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能放弃。所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是写作技巧的训练的需要,也是思维方式训练的需要。
3,由于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节约了时间,所以我有时间去进行跨文本对话。通过老版教材的论据。课内文章詹天佑的杰出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跨文本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从而得出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视力能不能调换顺序以及这些事例可不可以替换,让学生知道,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只要摆事实讲道理就行,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事例才能证明某一个道理。跨文本对话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环节,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比较犹豫的,觉得是不是用其他的补充内容来学习表达技巧?最后还是用了这一招,是否恰当,见仁见智,各位前辈评判吧。
4.最后一个环节介绍名言,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把课题抄在自己的书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人文思想渗透。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并不一定要给他贴上一个思想性的标签,设计一个专门的环节,那有狗尾续貂之嫌。其实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
四,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落实并不是教师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当前发展水平把握不准。有些玉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生成。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之憾。师生交流不太充分。生生交流较少,课堂教学氛围相对沉闷。教学语言的精准,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配置都还有待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那片水杉林
后一篇:桃花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