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响起来
标签:
鼓子秧歌鼓声大鼓汇演商河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http://s10/middle/493a5f7dt81233b48d949&690
鼓声响起来
正月十四,一大早便听到外边的鼓声,一阵阵春雷般地响起来:“隆冬、隆冬——呛——,隆冬、隆冬——呛——”。今天是全县鼓子秧歌汇演的日子,想必是许多来参加汇演的秧歌队,早早地来到县城,到各机关单位献艺演出去了。
专门从老家赶来看秧歌的小侄女和儿子,匆匆地地吃了早饭,跟着老公去了单位,等着看秧歌去了。我因不幸被流感袭击,不得不把自己关在家里,竖起耳朵听着一阵紧似一阵的鼓声,伴随着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想象着那人山人海看秧歌时的热闹,心里着实有些着急。
作为商河人,正月十五看秧歌、跑秧歌,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尽管年年看,从记事起看了几十年,从未觉得看够了,看烦了。一听到那熟悉的锣鼓声响,腿脚便不听使唤似地地往外跑;而那些跑秧歌的,更是欲罢不能,尤其听不得大鼓响。村里要想闹秧歌,不用动员,不用组织,只要有人拿着棒槌在大鼓上 “咚——咚——”地一敲,人们便自觉地放下手里的活,正在吃饭的放下手里的馒头,甚至有的来不及将嘴里的饭咽下,便急急忙忙地朝着大鼓聚拢而来,有的直接踩着鼓点跳起来、扭起来。人越聚越多,一支秧歌队便拉起来了。
在乡下看秧歌,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友村的秧歌队来了,看秧歌的人一路跟着,越看越觉得心痒、手痒,便干脆抢过人家手里的家伙,加入到秧歌队里,抡起鼓子,或者扛起伞,尽情地跳上一阵,方觉过瘾。还听说这样一件事:某村的秧歌队没集合起来,每年跑惯了秧歌的村民,心里空落落地,二三十人一起开车到县城看秧歌。待他们循着鼓声找去,没见到秧歌队,发现原来是卖大鼓的,正将鼓声敲得震天响。鼓声阵阵,不停地撩拨着人们那颗本来就瘙痒难耐的心。村民们实在忍不住了,便跳下车来,围着大鼓圆起了场子,拉开了架势,扭得扭,跳得跳,各种角色俱全,尽管没有化妆,没有道具,但那份投入,那份陶醉,很快将路人吸引过来,围观者越聚越多,成为一道颇有情趣的风景。
鼓子秧歌,这朵盛开在商河大地上的舞蹈奇葩,以其组织严整的阵容,刚武苍劲的舞姿,变幻莫测的队形,令世人惊叹,已多次参加民间艺术舞蹈大赛,将大奖捧回。对于乡人们来说,鼓子秧歌代代相传,自古如此,其艺术性如何并不重要,因为我那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这是他们在年复一年单调乏味的劳动之余,唯一的娱乐形式,唯一可以忘掉烦恼与苦难,让自己的感情尽情宣泄的一种形式。
地处黄河岸边的商河人,祖祖辈辈饱受黄河泛滥之灾,生活之艰苦、艰辛可想而知。在不停地与洪涝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人们坚强乐观、粗犷豪迈的性情。您若是用心,在鼓子秧歌那铿锵有力的鼓点声中,便可体味出来。老人们常说,正月十五跑百病。借新春佳节闹元宵跑秧歌,就是为了舒展一下筋骨,活动一下腿脚,将冬天的阴翳扫尽,以强健的身体、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年。其实,鼓子秧歌已成为商河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写照;那敲响的,不仅仅是鼓,也是人们昂扬向上、勇敢地走向新生活的精、气、神!
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商河人对鼓子秧歌的痴迷了。
近年来,小有名气的商河鼓子秧歌,越来越引起文化艺术界专家们的兴趣。今年,一支六十人的鼓子秧歌队,应邀登上了全国文联主办的文学艺术界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遗憾的是,伴奏用的大鼓换成了音乐,而舞蹈动作也在所谓“泰斗级”舞蹈专家的指导下作了改编。看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失去了观看的勇气。鼓,是秧歌的灵魂。很难想象,在没有鼓声伴奏的情况下,我那些听惯了“咚咚呛呛”的乡亲们,还会不会闪转腾挪、龙腾虎跃?还能不能舞出潇洒飘逸、勇猛刚健的舞姿来?
诚然,鼓子秧歌形成的年代久远,历史渊源很深,艺术形式独特,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很值得研究挖掘,发扬光大。而我真的担心,鼓子秧歌这支纯粹来自民间,由农民来演绎的民间舞蹈奇葩,在被搬上舞台,经过了专家的改编后,还有几分原来的气势与灵魂?舞台上的鼓子秧歌,不看也罢。
还好,我们的鼓子秧歌如秋天漫山遍野的野山菊,自由地开了一地绚丽。村村有秧歌,村村各不同。若想看到真正的鼓子秧歌,告诉您个秘密:您最好亲自到乡下,去看那些即不参加汇演,又不参加春晚,活跃在村间巷道,只为自娱自乐的秧歌。在那里,你才可以感受到鼓子秧歌真正的魅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