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平仄的变通、避忌和拗救1(转贴)
(2009-04-27 16:45: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歌 |
格律诗平仄的变通、避忌和拗救
(一)平仄的变通(兼纠正对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误解)
上文谈到,熟记四个标准平仄句式和句式组合规则,是做近体诗的基础。标准平仄句式,顾名思义,它们都是完全符合标准的,是普遍的、基本的,但实际上,我们在写作具体诗句的过程中,运用标准句式时可以不那么“标准”,四个标准句式都可在某些位置上作平仄的变通,即标准句式某处原定是平的可灵活处理为仄,或者原定是仄的可灵活处理为平。
四个标准句式中哪些位置可以作平仄的灵活变通呢?有两句传统的口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对七言诗说的,对五言诗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两句口诀的意思是:标准句式除了句脚之外,句中的单数位置上可以改变原来的平仄,而双数的位置上必须保持原有的平仄。
然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以前老师为了不使初学者被陌生的知识弄糊涂而归纳的一个简明却笼统的方法,而不是诗律的细则。等到初学者有一定的基础时老师是要进一步阐明细则的。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却把这个“粗法”误作“细则”了。正如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所说的,在某些场合,一三五也要论;而在另一些场合,四六也可以不分明。下面先把四个标准句式中可以变通平仄的地方标出,再在后面说明原因和记忆的方法(圆括号的地方表示随时可变通平仄,方括号的地方表示可有限制地变通平仄):
1.五言句式可变通平仄的位置:
a (仄)仄(平)平 仄 B [平]平[仄]仄 平
A (仄)仄 仄 平 平 b (平)平 平 仄 仄
2.七言句式可变通平仄的位置:
a (平)平(仄)仄(平)平 仄 B (仄)仄[平]平[仄]仄 平
A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b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二)平仄方面的避忌
无论是五言句式还是七言句式,有两个位置的平仄是铁定不能变通的,那就是每句的第二个字和句脚,这两个地方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句式所规定的平仄。
除此之外,平仄方面还有三种情况是要回避的,若出现这三种情况的任何一种就算犯忌。这三种情况是:
1.三仄调。 诗句的最后连续三个字是仄声,叫“三仄调”,如“相逢立马语”(平平仄仄仄)。三仄调在古风中很常见,在早期格律诗尚未成熟时也时有出现,但诗律定型以后就要回避了,但回避不是很严格。当我们用“一三不论”的口诀来对待b句“平平平仄仄”时,第三字平改仄就会出现三仄调,此时这句口诀就不适用了。但三仄调可以救,下文再说。
2.三平调。 诗句的最后连续三个字是平声,叫“三平调”,这是格律诗的大忌,要严加回避。但古风不受此限,如“背灼炎天光”(仄仄平平平)。当我们用“一三不论”的口诀来对待A句“仄仄仄平平”时,第三字仄改平就会出现三平调,此时这句口诀也不适用。
3.孤平。 句中没有两个平声相连的,叫“孤平”。若按“一三不论”的口诀安排平仄,孤平容易出现在a、B两种句中(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a句“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不论,改平为仄,就成了“仄仄仄平仄”,句中只有一个平声,无所谓平声相连了,是孤平;B句“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不论,改平为仄,就成了“仄平仄仄平”,句中虽然有两个平声,但各自孤立不相连,也是孤平。
但是,a、B两种孤平回避的严格程度是不同的,由于B句是联中的对句(押韵句),地位较重要,所以要严格回避孤平;而a句是联中的出句,地位较次要,可以允许其孤平,也可以不允许,我们权且称之为“准孤平”。因此,有些论诗律的著作(王力《诗词格律》等)只把B句出现孤平才算作孤平,a句出现的孤平不算。
孤平也是可以救的,当然由于B的地位比a的地位重要,故当B句出现孤平时必须救或者避免出现;而a句出现孤平时则可救可不救,也可避可不避。
(三)平仄的拗救
“拗救”是“拗”和“救”的合称。拗是“违逆,不顺”的意思,用作诗律平仄方面的术语,指凡是不同于标准句式平仄的地方。救是“弥补,挽回”的意思,用作诗律平仄方面的术语,指对拗的地方作弥补处理。
有些拗是不必救的,就是上面所说的“不论”,这种拗可以看作不拗;有些拗是可以救的;还有一些拗是无法救的(如第二字和句脚不合平仄),因此是不能出现的。“拗救”讲的就是拗而可救的地方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四个标准句式中,除了A句没有拗救之外,a、b、B三个句式都有拗救,其中a句的拗救有两种方式,因此拗救就有四种方式。
1.救三仄调(b句的拗救)
上面说过,当“一三(五)不论”口诀用于b(平平平仄仄)句时,第三字如改平为仄就会变成三仄调,这时要么回避不改,若改了就成拗。救的方法是:把第四字的仄声改为平声。即:
标准句:平 平 平 仄 仄 例句:危 楼 高 百 尺
拗救句:平 平 仄 平 仄 例句:无 为 在 歧 路
▲ ○ ▲ ○
(▲为拗,○为救,下同。)
b句的拗救是比较好记忆的,因为是救三仄调,救的原则就是让此句成不了三仄调。在第三字平变仄的情况下,要使它不成三仄调,只有改动最后两个字中的一个才能实现,而最后一个字是铁定不能改的,这样就只有改动第四个字的平仄了。这时,“二四(六)分明”口诀就不适用了。
2.救孤平(B句和a句的拗救)
(1)B句的拗救。 如果把“一三(五)不论”口诀用于B(平平仄仄平)句时,第一字如改平为仄就会犯孤平(仄平仄仄平),这种孤平必须救。救的方法当然是设法让本句不成孤平,就是将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
标准句:平 平 仄 仄 平 例句:城 春 草 木 深
拗救句:仄 平 平 仄 平 例句:恐 惊 天 上 人
▲ ○ ▲ ○
这个句式开头本有两个平声相连,第一字改仄声以后,本句就没有相连的平声了,犯了孤平。若把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就又有了相连的平声,这就救了本句的孤平。本句的第三字本来就属于“不论”的范围,可平可仄,但当第一字改平为仄以后,第三字就必须同时改仄为平,再也不是可平可仄了。所以这一句的第一第三字的变通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
(2)a句的拗救之一。如果把“一三(五)不论”口诀用于a(仄仄平平仄)句,第三字若改平为仄(仄仄仄平仄),也犯“孤平”【关于“孤平”,我在上述第(二)部分第3点也提到过,定义为“句中无两平相连者为孤平”。然目前各家说法不一,具代表性的有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两家,都值得商榷,拟在后面作简略论述】。这种“孤平”因为处在一联中的出句,地位较对句次要,故可救可不救,如要救,则在其对句(B句“平平仄仄平”)救,即把对句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
标准句:仄 仄 平 平 仄 a 例句:本 以 高 难 饱
平 平 仄 仄 平 B 徒 劳 恨 费 声(李商隐诗)
拗救句:仄 仄 仄 平 仄 a 例句:万 籁 此 皆 寂
▲ ▲
平 平 平 仄 平 B 惟 闻 钟 磬 声(常建诗)
○ ○
上一句的“此”字拗,下一句的“钟”字救。上面说过,这种“准孤平”也可以不救,下面是不救的例子:
拗救句:仄 仄 仄 平 仄 例句:复 值 接 舆 醉(前三字皆入声)
▲ ▲
平 平 仄 仄 平 狂 歌 五 柳 前(王维诗)
上一句“接”字(入声,仄)拗,但没有去救它。
(3)a句的拗救之二。a句(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也有拗救,这时“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不适用了。a句(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该平而仄拗,救法同上,也是在其对句(B句“平平仄仄平”)救,也是把对句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
标准句:仄 仄 平 平 仄 a 例句:本 以 高 难 饱
平 平 仄 仄 平 B 徒 劳 恨 费 声(李商隐诗)
拗救句:仄 仄 平 仄 仄 a 例句:野 火 烧 不 尽
▲ ▲
平 平 平 仄 平 B 春 风 吹 又 生(白居易诗)
○ ○
拗救小结
1.从上述拗救来看,四个基本句式a、B、b、A中,除A句没有拗救外,其余三句a、B、b都有拗救,其中a句有两种拗救方式,故共有四种方式的拗救;
2. B、b两种句式的拗都是在本句救,a句的两种拗都是在对句B救;
3.因此,B句的救(即“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由仄声改为平声)可以救三处:①救本句的第一字[见上第(1)点];②救其出句的第三字[见上第(2)点];③救其出句的第四字[见上第(3)点]。
4.B句的救既可以只救一处的拗,也可以同时救两处的拗(双救),甚至可以同时救三处的拗(三救)。举例如下:
双 救:仄 仄 仄 平 仄 a 例句:薄 宦 梗 犹 泛(薄字入声)
▲ ▲
仄 平 平 仄 平 B 故 园 芜 欲 平(李商隐诗)
▲ ○ ▲ ○
“芜”字既救本句的“故”,也救出句的“梗”,这是双救。三救的例子如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便是,这是七言诗,我们知道七言其实是以五言为基础句前加两个字而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且把这两句句首两字去掉变成五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三 救:仄 仄 仄 仄 仄 a 例句:报 国 有 万 死(国字入声)
▲ ▲ ▲ ▲
仄 平 平 仄 平 B 向 人 无 再 青
▲ ○ ▲ ○
“无”字三救,救本句的“向”和上一句的“有”“万”。上一句“有万”两字处本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使得该句不仅犯“三仄调”,而且是五连仄了,而B句的第三字都可以同时救它们,并且还救了本句的“向”字,显示了B句的特殊性。
“孤 平” 说 略
关于“孤平”,启功先生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说:“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 可见古人没有给“孤平”下过明确的定义,现在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王力先生的解释,一是启功先生的解释,分述如下:
一、王力的解释:“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孤平。”“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诗词格律》)王力的解释有两个要点:①“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诗律下》)①孤平只出现在“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即B型句)中,其他句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也不算孤平。举例如下:
1.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B)
如果这句改为“大河入海流”(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因为这是B句,且除了韵脚之外句中只有“河”字一个平声字。
2. 万里送行舟 仄仄仄平平 A
这句虽然也是除了韵脚之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但按照王力的解释,这句不算孤平,因为它不是B型句,是正常的句式。
3. 我宿五松下 仄仄仄平仄 a
这句虽然只有一个平声字,但王力认为只是拗句,不算孤平,因为它也不是B型句。
4. 八月湖水平 仄仄平仄仄 a
这句虽然也只有一个平声字,但王力仍然认为它只是拗句而不算孤平,还是因为它不是B型句。
王力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唯B型句句中只有一个平声才算孤平,a型句句中只有一个平声时,王力先生也认为是拗句,又为何不是孤平呢?
二、启功的解释:“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诗文声律论稿》)启功先生是针对有人把凡是一个平声字被仄声隔开都当作孤平的误会而说的。启功先生的意思是:①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②句首或句尾的单独平声不算孤平,因为它有一边没有仄声,没有构成“两仄所夹”。举例如下:
1.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B)
如果这句改为“大河入海流”(仄平仄仄平),则“河”处犯孤平,因为它前后有仄声字相夹;而“流”字虽然是单平,它的前边虽然有仄声字隔开,但没有犯孤平,因为它是句尾,它的后边没有字了,不构成两仄夹一平。
2. 鸿雁几时到 平仄仄平仄 (a)
按启功先生的解释,“鸿”字虽然是单平,后面有仄声字隔开,但它不算孤平,因为它是句首,但它的前边没有字了,也不构成两仄夹一平。而“时”字则是犯孤平,因为它的前后都有仄声字,构成两仄夹一平。
因此,像“我宿五松下”、“八月湖水平”一类的句子,按启功的解释,都算犯孤平。
然而,启功先生的解释也值得商榷,如果按照启功先生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的解释,那么下列句子都是犯孤平的:
① 水光潋滟晴方好 仄平仄仄平平仄 (a) [“光”字被两仄所夹]
② 夜阑卧听风吹雨 仄平仄仄平平仄 (a) [“阑”字被两仄所夹]
③ 不知腐鼠成滋味 仄平仄仄平平仄 (a) [“知”字被两仄所夹]
④ 可怜后主还祠庙 仄平仄仄平平仄 (a) [“怜”字被两仄所夹] ⑤ 尚思为国戍轮台 仄平仄仄仄平平 (A) [“思”字被两仄所夹]
⑥ 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平仄仄仄平平 (A) [“挥”字被两仄所夹]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无所避忌,也无需救,若都当作孤平,这就与传承避忌孤平的说法相悖了。
三、孤平之我见
观察了大量的律诗句子,我形成了这样一种解释:句中无两平相连者,为孤平。
这种解释包含着如下意思:① 句中没有一处是有两个平声相连的才算孤平,但只要存在一处有两个平声相连的,该句都不算孤平。② 孤平分两类,一类是对句孤平,一类是出句孤平。两类孤平犯忌的轻重不同,对句孤平犯忌重,必须救;出句的孤平犯忌轻,可救可不救,但一般要救。上文已有论述,此不重复。
对句的孤平及其救法见上文第(三)部分第2点“救孤平”下的“(1)B句的拗救”,出句的孤平及其救法见上文“(2)a句的拗救之一”和“(3)a句的拗救之二”。
(一)平仄的变通(兼纠正对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误解)
上文谈到,熟记四个标准平仄句式和句式组合规则,是做近体诗的基础。标准平仄句式,顾名思义,它们都是完全符合标准的,是普遍的、基本的,但实际上,我们在写作具体诗句的过程中,运用标准句式时可以不那么“标准”,四个标准句式都可在某些位置上作平仄的变通,即标准句式某处原定是平的可灵活处理为仄,或者原定是仄的可灵活处理为平。
四个标准句式中哪些位置可以作平仄的灵活变通呢?有两句传统的口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对七言诗说的,对五言诗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两句口诀的意思是:标准句式除了句脚之外,句中的单数位置上可以改变原来的平仄,而双数的位置上必须保持原有的平仄。
然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以前老师为了不使初学者被陌生的知识弄糊涂而归纳的一个简明却笼统的方法,而不是诗律的细则。等到初学者有一定的基础时老师是要进一步阐明细则的。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却把这个“粗法”误作“细则”了。正如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所说的,在某些场合,一三五也要论;而在另一些场合,四六也可以不分明。下面先把四个标准句式中可以变通平仄的地方标出,再在后面说明原因和记忆的方法(圆括号的地方表示随时可变通平仄,方括号的地方表示可有限制地变通平仄):
1.五言句式可变通平仄的位置:
a (仄)仄(平)平 仄 B [平]平[仄]仄 平
A (仄)仄 仄 平 平 b (平)平 平 仄 仄
2.七言句式可变通平仄的位置:
a (平)平(仄)仄(平)平 仄 B (仄)仄[平]平[仄]仄 平
A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b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二)平仄方面的避忌
无论是五言句式还是七言句式,有两个位置的平仄是铁定不能变通的,那就是每句的第二个字和句脚,这两个地方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句式所规定的平仄。
除此之外,平仄方面还有三种情况是要回避的,若出现这三种情况的任何一种就算犯忌。这三种情况是:
1.三仄调。 诗句的最后连续三个字是仄声,叫“三仄调”,如“相逢立马语”(平平仄仄仄)。三仄调在古风中很常见,在早期格律诗尚未成熟时也时有出现,但诗律定型以后就要回避了,但回避不是很严格。当我们用“一三不论”的口诀来对待b句“平平平仄仄”时,第三字平改仄就会出现三仄调,此时这句口诀就不适用了。但三仄调可以救,下文再说。
2.三平调。 诗句的最后连续三个字是平声,叫“三平调”,这是格律诗的大忌,要严加回避。但古风不受此限,如“背灼炎天光”(仄仄平平平)。当我们用“一三不论”的口诀来对待A句“仄仄仄平平”时,第三字仄改平就会出现三平调,此时这句口诀也不适用。
3.孤平。 句中没有两个平声相连的,叫“孤平”。若按“一三不论”的口诀安排平仄,孤平容易出现在a、B两种句中(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a句“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不论,改平为仄,就成了“仄仄仄平仄”,句中只有一个平声,无所谓平声相连了,是孤平;B句“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不论,改平为仄,就成了“仄平仄仄平”,句中虽然有两个平声,但各自孤立不相连,也是孤平。
但是,a、B两种孤平回避的严格程度是不同的,由于B句是联中的对句(押韵句),地位较重要,所以要严格回避孤平;而a句是联中的出句,地位较次要,可以允许其孤平,也可以不允许,我们权且称之为“准孤平”。因此,有些论诗律的著作(王力《诗词格律》等)只把B句出现孤平才算作孤平,a句出现的孤平不算。
孤平也是可以救的,当然由于B的地位比a的地位重要,故当B句出现孤平时必须救或者避免出现;而a句出现孤平时则可救可不救,也可避可不避。
(三)平仄的拗救
“拗救”是“拗”和“救”的合称。拗是“违逆,不顺”的意思,用作诗律平仄方面的术语,指凡是不同于标准句式平仄的地方。救是“弥补,挽回”的意思,用作诗律平仄方面的术语,指对拗的地方作弥补处理。
有些拗是不必救的,就是上面所说的“不论”,这种拗可以看作不拗;有些拗是可以救的;还有一些拗是无法救的(如第二字和句脚不合平仄),因此是不能出现的。“拗救”讲的就是拗而可救的地方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四个标准句式中,除了A句没有拗救之外,a、b、B三个句式都有拗救,其中a句的拗救有两种方式,因此拗救就有四种方式。
1.救三仄调(b句的拗救)
上面说过,当“一三(五)不论”口诀用于b(平平平仄仄)句时,第三字如改平为仄就会变成三仄调,这时要么回避不改,若改了就成拗。救的方法是:把第四字的仄声改为平声。即:
标准句:平 平 平 仄 仄 例句:危 楼 高 百 尺
拗救句:平 平 仄 平 仄 例句:无 为 在 歧 路
▲ ○ ▲ ○
(▲为拗,○为救,下同。)
b句的拗救是比较好记忆的,因为是救三仄调,救的原则就是让此句成不了三仄调。在第三字平变仄的情况下,要使它不成三仄调,只有改动最后两个字中的一个才能实现,而最后一个字是铁定不能改的,这样就只有改动第四个字的平仄了。这时,“二四(六)分明”口诀就不适用了。
2.救孤平(B句和a句的拗救)
(1)B句的拗救。 如果把“一三(五)不论”口诀用于B(平平仄仄平)句时,第一字如改平为仄就会犯孤平(仄平仄仄平),这种孤平必须救。救的方法当然是设法让本句不成孤平,就是将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
标准句:平 平 仄 仄 平 例句:城 春 草 木 深
拗救句:仄 平 平 仄 平 例句:恐 惊 天 上 人
▲ ○ ▲ ○
这个句式开头本有两个平声相连,第一字改仄声以后,本句就没有相连的平声了,犯了孤平。若把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就又有了相连的平声,这就救了本句的孤平。本句的第三字本来就属于“不论”的范围,可平可仄,但当第一字改平为仄以后,第三字就必须同时改仄为平,再也不是可平可仄了。所以这一句的第一第三字的变通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
(2)a句的拗救之一。如果把“一三(五)不论”口诀用于a(仄仄平平仄)句,第三字若改平为仄(仄仄仄平仄),也犯“孤平”【关于“孤平”,我在上述第(二)部分第3点也提到过,定义为“句中无两平相连者为孤平”。然目前各家说法不一,具代表性的有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两家,都值得商榷,拟在后面作简略论述】。这种“孤平”因为处在一联中的出句,地位较对句次要,故可救可不救,如要救,则在其对句(B句“平平仄仄平”)救,即把对句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
标准句:仄 仄 平 平 仄 a 例句:本 以 高 难 饱
平 平 仄 仄 平 B 徒 劳 恨 费 声(李商隐诗)
拗救句:仄 仄 仄 平 仄 a 例句:万 籁 此 皆 寂
▲ ▲
平 平 平 仄 平 B 惟 闻 钟 磬 声(常建诗)
○ ○
上一句的“此”字拗,下一句的“钟”字救。上面说过,这种“准孤平”也可以不救,下面是不救的例子:
拗救句:仄 仄 仄 平 仄 例句:复 值 接 舆 醉(前三字皆入声)
▲ ▲
平 平 仄 仄 平 狂 歌 五 柳 前(王维诗)
上一句“接”字(入声,仄)拗,但没有去救它。
(3)a句的拗救之二。a句(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也有拗救,这时“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不适用了。a句(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该平而仄拗,救法同上,也是在其对句(B句“平平仄仄平”)救,也是把对句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
标准句:仄 仄 平 平 仄 a 例句:本 以 高 难 饱
平 平 仄 仄 平 B 徒 劳 恨 费 声(李商隐诗)
拗救句:仄 仄 平 仄 仄 a 例句:野 火 烧 不 尽
▲ ▲
平 平 平 仄 平 B 春 风 吹 又 生(白居易诗)
○ ○
拗救小结
1.从上述拗救来看,四个基本句式a、B、b、A中,除A句没有拗救外,其余三句a、B、b都有拗救,其中a句有两种拗救方式,故共有四种方式的拗救;
2. B、b两种句式的拗都是在本句救,a句的两种拗都是在对句B救;
3.因此,B句的救(即“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由仄声改为平声)可以救三处:①救本句的第一字[见上第(1)点];②救其出句的第三字[见上第(2)点];③救其出句的第四字[见上第(3)点]。
4.B句的救既可以只救一处的拗,也可以同时救两处的拗(双救),甚至可以同时救三处的拗(三救)。举例如下:
双 救:仄 仄 仄 平 仄 a 例句:薄 宦 梗 犹 泛(薄字入声)
▲ ▲
仄 平 平 仄 平 B 故 园 芜 欲 平(李商隐诗)
▲ ○ ▲ ○
“芜”字既救本句的“故”,也救出句的“梗”,这是双救。三救的例子如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便是,这是七言诗,我们知道七言其实是以五言为基础句前加两个字而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且把这两句句首两字去掉变成五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三 救:仄 仄 仄 仄 仄 a 例句:报 国 有 万 死(国字入声)
▲ ▲ ▲ ▲
仄 平 平 仄 平 B 向 人 无 再 青
▲ ○ ▲ ○
“无”字三救,救本句的“向”和上一句的“有”“万”。上一句“有万”两字处本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使得该句不仅犯“三仄调”,而且是五连仄了,而B句的第三字都可以同时救它们,并且还救了本句的“向”字,显示了B句的特殊性。
“孤 平” 说 略
关于“孤平”,启功先生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说:“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 可见古人没有给“孤平”下过明确的定义,现在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王力先生的解释,一是启功先生的解释,分述如下:
一、王力的解释:“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孤平。”“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诗词格律》)王力的解释有两个要点:①“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诗律下》)①孤平只出现在“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即B型句)中,其他句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也不算孤平。举例如下:
1.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B)
如果这句改为“大河入海流”(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因为这是B句,且除了韵脚之外句中只有“河”字一个平声字。
2. 万里送行舟 仄仄仄平平 A
这句虽然也是除了韵脚之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但按照王力的解释,这句不算孤平,因为它不是B型句,是正常的句式。
3. 我宿五松下 仄仄仄平仄 a
这句虽然只有一个平声字,但王力认为只是拗句,不算孤平,因为它也不是B型句。
4. 八月湖水平 仄仄平仄仄 a
这句虽然也只有一个平声字,但王力仍然认为它只是拗句而不算孤平,还是因为它不是B型句。
王力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唯B型句句中只有一个平声才算孤平,a型句句中只有一个平声时,王力先生也认为是拗句,又为何不是孤平呢?
二、启功的解释:“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诗文声律论稿》)启功先生是针对有人把凡是一个平声字被仄声隔开都当作孤平的误会而说的。启功先生的意思是:①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②句首或句尾的单独平声不算孤平,因为它有一边没有仄声,没有构成“两仄所夹”。举例如下:
1.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B)
如果这句改为“大河入海流”(仄平仄仄平),则“河”处犯孤平,因为它前后有仄声字相夹;而“流”字虽然是单平,它的前边虽然有仄声字隔开,但没有犯孤平,因为它是句尾,它的后边没有字了,不构成两仄夹一平。
2. 鸿雁几时到 平仄仄平仄 (a)
按启功先生的解释,“鸿”字虽然是单平,后面有仄声字隔开,但它不算孤平,因为它是句首,但它的前边没有字了,也不构成两仄夹一平。而“时”字则是犯孤平,因为它的前后都有仄声字,构成两仄夹一平。
因此,像“我宿五松下”、“八月湖水平”一类的句子,按启功的解释,都算犯孤平。
然而,启功先生的解释也值得商榷,如果按照启功先生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的解释,那么下列句子都是犯孤平的:
① 水光潋滟晴方好 仄平仄仄平平仄 (a) [“光”字被两仄所夹]
② 夜阑卧听风吹雨 仄平仄仄平平仄 (a) [“阑”字被两仄所夹]
③ 不知腐鼠成滋味 仄平仄仄平平仄 (a) [“知”字被两仄所夹]
④ 可怜后主还祠庙 仄平仄仄平平仄 (a) [“怜”字被两仄所夹] ⑤ 尚思为国戍轮台 仄平仄仄仄平平 (A) [“思”字被两仄所夹]
⑥ 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平仄仄仄平平 (A) [“挥”字被两仄所夹]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无所避忌,也无需救,若都当作孤平,这就与传承避忌孤平的说法相悖了。
三、孤平之我见
观察了大量的律诗句子,我形成了这样一种解释:句中无两平相连者,为孤平。
这种解释包含着如下意思:① 句中没有一处是有两个平声相连的才算孤平,但只要存在一处有两个平声相连的,该句都不算孤平。② 孤平分两类,一类是对句孤平,一类是出句孤平。两类孤平犯忌的轻重不同,对句孤平犯忌重,必须救;出句的孤平犯忌轻,可救可不救,但一般要救。上文已有论述,此不重复。
对句的孤平及其救法见上文第(三)部分第2点“救孤平”下的“(1)B句的拗救”,出句的孤平及其救法见上文“(2)a句的拗救之一”和“(3)a句的拗救之二”。
前一篇:记忆律诗方法2【转贴】
后一篇:近体诗格律简解图文 2(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