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亦云---我也说说新版红楼梦定妆照

标签:
红楼梦定妆照随笔红楼梦杂谈娱乐 |
分类: 真言实语 |
我是有好奇心的。
当我在网站上看到“新版红楼梦定妆照”这一标题时,忍不住打开来。毕竟,《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文学著作。
我还是很八卦的。
当我细细端详那各种造型后,忍不住要说几句。
从某种角度上看,我是喜欢叶锦添的这组造型的,如果这些造型被登在《视觉》或是《VOGUE》上,取名为“新古典主义美潮”。
贾母身上衣的绣工和凤冠的做工都堪称精良。
秦可卿的造型华丽又颓废,弥漫着情欲。
黛玉白袂飘飘,优雅中有淡淡的忧伤,
宝玉颈项超长,有着雕塑美感的人体线条。
晴雯有着明快的色调,羽毛被运用出另一番的趣味。
元春的妆有着超现实主义,给人奢华的摩登都会感。
妙玉神秘而又典雅
。。。。。。
但所有的喜欢,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要在一个完全静止的、平面的媒介上,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
然而,实际是,这些造型是用在电视剧上。于是,问题产生了。
首先表现在演员的妆容上。
应该说,所有人的造型,布料是奢华的,妆容是精致的。
但,我们很难面对元春扑着晒伤妆游大观园;也很难想象王熙凤在生气时,如何倒竖她的羽毛眉;更不知所措袭人成天穿着像新娘一样在宝玉面前晃荡。
还有那倍受争议的“额妆”。
我是爱极了《青蛇》中的造型,妩媚、臃懒、娇嗔、诡异。虽然我并不认为叶锦添抄袭吴宝玲,就如张纪纲的《千手观音》绝不是抄袭高金荣的一样。艺术原型本自存在,用不用,怎么用,大家各自方便。但,“额妆”用在此,个人认为,并不合适。太夸张的东西适合用于舞台或是神鬼剧中,不符合常人的审美现实。
红楼剧组的人说:“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造型。”
何谓“发展的眼光”?对于造型来说,“发展”就是“现代”或“时尚”。
当代艺术,强调哲学、美学以及艺术家的处世态度,企图超越个人环境与时代趋势的束缚,并提出洞见,不大求取大众即刻的认同。而时尚,则比较需要即刻的舆论回应与商业斩获。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版红楼梦定妆照很艺术很时尚,因为它既不理会大家的审美,又获得了所有人的眼球。
但,艺术和时尚结合,本应是一种易懂的语言,而非生涩、陌生,遭到众多民众的白眼。
因此,可以说,这场异元素的跨界游戏并不好玩。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除了编剧、导演外,灵魂之所在就是演员。而,这次的选角儿,似乎也不那么尽人意。
一开始就满城风雨的红楼选秀,更像是哗众取宠的造势。一个个年轻貌美的男女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让人叹息他们文化素质的不足。
晴雯的扮演者杨幂在blog中写道:“终于,红楼梦正式开机了。所以最近常做的,就是看原著。厚厚的那么大本书,已经被我搞定一大半了,心里很有成就感。”
一个即定的角色,在已经开拍时,只看了一大半的原著,还感到沾沾自喜,可悲!
诚实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特质。忠于原著并不等于固守不前,会有变形,会有升华,我们期待意想不到的表现,但绝非无艺术原则的。
《红楼梦》中描写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宝玉拿她比杨妃的“体丰怯热”,结果惹恼了她;黛玉则是“弱柳扶风”。而新版造型中,钗、黛二人如同双胞胎,除了服装,看不出体态乃至个性上的区别。由此看来,新红楼在选角儿上未免有些不足。
一部作品,尤其是电视剧,一定要走大众化途径,并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功。不要认为炒作是硬道理。
大家关注你,并不等于承认你的作品,人气说明不了一切,芙蓉姐姐就是一个例子。
也不要贸然地跟风,你拍名著,我也拍。
经典是值得尊重和被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