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法典律师365 |
分类: 律师事务 |
《民法典》第1023条第二款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民法典》第1018条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认定属于肖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一定的载体上反映;二是自然人外部形象的再现;三是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
过去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跟人的交互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手指。你需要输入文字,或者至少在触摸屏上点击几下。但是,不少科技公司都打赌互联网下一个入口的关键是语音。这也是为什么智能音箱成为大公司和创业公司都纷纷涉足的领域。
不过,这还只是停留在把语音,也就是自然语言当做是发出指令和输入信息的手段。《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其实可以从一个人的语音中识别出这个人的几乎全部信息,包括“情绪、社会地位、成长经历、年龄、种族、体重、身高、面部特征”。这项技术被称作“语音画像”。
2017年12月,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就仅凭分析语音,还原出讲话者的面部三维影像。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说:“你的声音就像是你的DNA或者指纹。”技术研究机构未来今日研究所的创始人艾米·韦布的观点是:“如果DNA可以定义你本人,那么从你的声音中就可以捕获你的完整人格。”
把声音指纹投入到安全应用中,可以弥补银行目前人脸识别可能有的漏洞,也可以应用在车上,开口说话,汽车就会识别出主人,解除防盗警报,根据你的喜好调节座椅、车内温度等。
同样的,所有那些把声音作为入口的智能硬件,比如电视、音箱等,都可以识别出人的年龄、喜好,而不是仅仅听从指令。
总之,语音识别技术的进展,让人们意识到,声音中包含的信息,远比语言表达出来的多。
所以,对于声音的保护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我们要知道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