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5再看退市新规与盈余管理博弈
(2021-01-03 14:55:02)
标签:
财经股票365 |
分类: 经济管理 |
2020年,是资本市场成立三十周年,同时也是A股市场退市进程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合计16家A股企业退市,创下了A股退市数量的新高。
2020年,不仅是注册制硕果累累的大年,更是退市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
2020年以来,A股市场退市企业数量合计16家,其中千山药机、凯迪生态、乐视网、暴风集团等或“劣迹斑斑”,或经营恶化等典型风险个股纷纷告别A股市场。对年内退市的16家公司来说,因面值原因而退市的公司占大多数,高达9家,占比高达56.25%。其他7家公司中,千山药机、金亚科技、乐视网、龙力生物、保千里6家是因暂停上市后首个会计年度继续亏损被交易所采取终止上市措施,而暴风集团则是因无法按期披露年报。
尽管相比美股等成熟市场每年8%左右的退市率而言,这一退市数量“微不足道”,但同往年退市情况来看,数量已大幅提升。近五年来,2015年至2019年,A股市场退市企业数量分别仅7家、1家、5家、5家、10家。
此外,*ST金钰(0.860, 0.00, 0.00%)(维权)、*ST刚泰(0.500, 0.00, 0.00%)(维权)等企业的终止上市决定已经下达。因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ST金钰、*ST刚泰均收到了上交所关于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目前两只股票均已停牌。
而这一系列举措,只是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的起点。
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下称《股票上市规则》)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多项配套规则进行修订(以下合称“退市新规”),并对外公开征求意见。
退市新规中的财务类退市规定也有所更新。其中,引入“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组合指标取代以往单一净利润指标,多维刻画、准确识别“壳”公司,直指部分公司挖空心思盈余管理规避退市的扭曲现象,也与IPO发行从关注“持续盈利能力”到关注“持续经营能力”相呼应。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背景下,退市将不再简单考察企业利润,还要看其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亏损与否不再是退市的主要关注点,退市监管将更关注“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能够得到及时出清。
对目前A股市场中4000余家企业2018—2020前三季度的年报进行梳理发现,28家企业2018、2019连续两年的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占A股市场企业总数的0.68%。其中18家来自主板,5家中小企业板,4家科创板,1家创业板。28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在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了扣非前后净利润从负到正的转变,分别是*ST新亿(1.270, -0.02, -1.55%)(维权)、ST凯瑞(4.410, 0.04, 0.92%)(维权)、亚太实业(4.580, -0.05, -1.08%)、绿庭投资(6.430, 0.00, 0.00%)(维权)。
而2019年经审计净资产为负值的上市公司则有32家,2020年前三季度净资产为负的有35家,其中26家企业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净资产持续为负;此外,2019年还有258家企业审计报告被出具非标意见,包括38家企业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暂无企业被出具否定意见。
迈入2021年,A股退市制度还将迎来“新变局”。11月28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公开表示,对于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要增强退市刚性,决不允许“久拖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