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旅游财经365 |
分类: 经济管理 |
以下观点来源于蔡钰《得到》课程。
这两年「景点」这个词的定义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提起「景点」,我们很容易想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我们会在各种名胜的标志物旁边拍到此一游的照片;而现在提起「景点」,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网红餐厅、网红书店、漂亮的民宿和度假酒店、举办各种网红展的购物广场、或者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建筑的大型商业中心。这些网红打卡点,都是我们城市里新崛起的商业人造景观。
这些商业人造景观,它们背后的造物主不再是大自然了,而是咖啡店主、民宿老板和商业地产商。
在今天,商业力量和移动互联网正在合力创造越来越多的新的景观,它们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旅游目的地。以前我们旅游看风景,会感叹说,大自然鬼斧神工;现在旅游看风景,我们会说,老板思路很清奇。更重要的是,传统的人文景观你只能作为一个过客去观赏,而现在的商业景观,你是可以通过消费跟它展开更丰富的互动获得更丰富的体验的。
商业力量制造网红景观的过程当中,发生过的几轮热点变迁:第一代的商业景观其实是主题公园。我们国内著名品牌有欢乐谷、长隆,你肯定至少去过其中一个。它们的特点是,给用户创造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大型主题梦境,来作为游乐目的地。用户会愿意直接为了体验这个梦境而付费。 这种模式其实都是在学习迪士尼集团在1955年开设的迪士尼乐园。
后来,有一些没有IP的资本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径:我没有IP,但我有文化母体啊。我提供不了IP游乐体验,但我可以提供某种文化氛围啊,这也是在造梦,游客们也是愿意置身其中、为它付费的。这个思路一出来,浙江的乌镇、北京的古北水镇就都被开发出来了。一个是江南水乡,一个是民国风貌。这是第一代人造景观,大型主题梦境。直接卖给你远方的诗意。
商业人造景观到了第二代,就开始走向小型化了。是什么呢?网红咖啡馆、网红餐厅。所以第二代的小型主题人造景观,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钟点型的远方」,跟小时工一样,以小时为单位给你提供服务体验。
第三代商业景观的标志产品,是有设计感的民宿和度假酒店,他们给顾客提供的体验,我们可以叫做「日抛型的远方」,跟隐形眼镜一样,按天数提供产品体验。 网红民宿们的灵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国际高端酒店品牌。十多年前,我这一代人刚开始当社畜的时候,都根深蒂固地认为,酒店就是出差或者旅行的歇脚之所,我们以前叫旅舍或者客栈,客栈本身不是目的地,人就是待在这里缓一缓,第二天继续往目的地去。 但国际度假酒店品牌帮我们逐渐改变了这个观念。安缦、万豪们说:酒店就是目的地。这些年有一批中国消费者,特别是有一批在外企当经理人的中国消费者,很愿意在休假或周末的时候专门去住一住万豪、安缦、松赞,在精致的房间、大堂和泳池里呆一呆。放松两天再回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远方,我们只是讨厌苟且;我们也不是真的爱诗歌,我们爱的是诗意,尤其是现成的诗意。
不管是第一代的主题公园、第二代的咖啡馆餐厅,还是第三代的民宿酒店,它给我们提供的产品,都可以叫做「附近的远方」。「附近的远方」提供的环境和氛围越美好,允许你停留的时间越长,享受的服务越多,你就越愿意付费。
从初代到第三代的商业人造景观,分别是主题公园、网红餐厅和网红民宿,其实他们之间的代际并不是严格的一代结束了新一代才出现,而是三个代际到今天仍然同时出现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用曾鸣教授的话说,这叫「三浪叠加」,因为我们的市场层次和用户群实在是太丰富了。
商业景观这种东西会纷纷涌现,是因为商业力量们意识到,在新的消费时代里,给人创造「目的地」,是能够获得商业流量的巨大机会。
我们搞旅游开发,要能明白一件事情:人们为什么要出门远行?除了日常需求,人出门是为了三件事:获得良好感受、寻找意义和逃离当下。
教育培训可以成为目的地,人们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而来; 电影院可以成为目的地,因为你可以在这里完整体验一个故事,获得良好的感受; 网红奶茶店也是目的地,因为它是这座城市的热门谈资; 外滩的新年钟声、有升旗活动的天安门也都是目的地,因为他们让你能够融入某种仪式。 咖啡馆、民宿、书店也可以成为目的地,因为能沉浸在一种美好环境里; 甚至,这两年流行起来的付费自习室,它可能也没什么特别设计,但它帮你逃离了家里书桌的杂乱,为你创造了一种相对的简洁环境。 这是前几代商业景观发现的商业机会,它们在今天的消费市场上都同时存在。 接下来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也是在市场上同时叠加存在的。
第三代是「日抛型的远方」,度假民宿和酒店。这些当然市中心也有,但更多的老板不论是为了意境还是成本,都会更愿意把店开在郊区,距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有点车程的。 第四代发现这中间还有一个机会,这就是,把远方变成附近的远方。这种玩法的典型选手,是商业地产、购物中心们。最近几年,北上广深、杭州成都这样的一线城市里的大型购物中心们,发明了一个玩法:在商业中心办网红展。商业景观到了第四代玩的是景观引流、拉动成交。你不但会愿意付费去看商场里这些网红展去拍照打卡,而且你还在不知不觉,拉动了商业中心的其它消费。
第五代,就是五年内新建的商业中心。新建的商业中心们更简单了,他们在诞生之初,就知道这个市场上的所有消费者都是有镜头意识,都是有强烈的景观需求的。所以,新建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直接带有强烈的原生主题和风格,让人想要置身其中感受一下氛围。
一提商业中心的「主题风格」,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文化、书店。确实,这两年我们看到单向街、西西弗、钟书阁、言几又等等文艺书店品牌,非常受大型商业中心的欢迎,商业中心往往都愿意给文艺书店品牌们非常好的租金条件,邀请他们进驻,借助书店们的调性来奠定整个商圈的文化调性。其实我们可以把景观书店算成常驻商业中心的网红展,进化版的第三代景观。
但除了借书店提供文化感,其实大市场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思路也在冒出来。
成都西村大院、太古里等商业景观的涌现,其实也是手机摄像头、移动社交网络跟商业力量一起合力推动的。商业力量负责景观的供给,手机摄像头负责发现景观,移动社交网络负责传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