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时评股票365 |
分类: 经济管理 |
3月27日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决定,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特别国债“特”在哪里?
什么是特别国债?特别国债是国债中的一种,所募集的资金并不是用于弥补财政预算赤字,而是用于一种特定用途的国债。
我们首先来看看,特别国债与普通国债的区别:
1、资金用途不同
普通国债所融的资金用于弥补政府预算赤字,而特别国债所募集的资金并不是用于弥补政府预算赤字,而是有特定的用途。
2、时间上的差异
普通国债收入与支出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特别国债收入与支出同时进行,即收即支。
3、投资对象不同
特别国债主要采取定向发行模式,认购方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如果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特别国债,个人是有机会购买的,比如,过2007年的特别国债中有2000亿元,是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而普通国债的对象主要为个人投资者。
4、国债期限不同
特别国债的期限一般为7年期,或者10年期,而普通国债分为短、中、长期三种类,其中短期国债期限1年以内(包括1年),中期国债在1年到10年以下,长期国债其期限超过10年。
5、发行次数不同
特别国债在历史上只发行过两次,1998年8月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2007年发行1.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 。而普通国债基本上每年都会发行。
过去发行过的特别国债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1998年8月,财政部宣布发行期限为30年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定向发行,所筹资金专项用于补充资本金,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该协议全称为 《统一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 国际协议》,其 目 是通过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少各国规定 资本数量差异,加强对银行资本及风险资产 监管,消除银行间 不公平竞争)。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经授权,宣布将发行2000亿美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注资中投公司。
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当时已突破1.4万亿美元。为此,中央考虑组建中投公司作为外汇储备新的多元化投资平台,建立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
那么 ,今年发行特别国债是在新冠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进行的。预计发行规模将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发行方式仍将以定向发行为主,主要由国有银行认购,少部分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与此同时,中央银行通过降准或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确保市场流动性不会受到特别国债发行的冲击。
特别国债募集资金的使用应兼顾三个原则:一是特别需要原则,二是股本原则,三是效率原则。
综合当前情况,特别国债可以优先用于如下四个领域:
一是向国家开发银行补充资本金,或作为股本另组建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融资银行或基础设施投融资基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了我国在医疗、公共卫生等领域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基础设施短板。此次疫情将开启新一轮“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以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为突破口,但又不局限于该领域,而是以民生为导向的、全面的基础设施补短板。
利用特别国债向国家开发银行补充资本金,或作为股本组建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融资银行、基础设施投融资基金,进而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能够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发挥杠杆作用,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匹配更符合其现金流特性和风险特性的融资;二是有助于厘清地方政府债务的边界,便于政府债务管理,从根本上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三是能够降低地方政府及其下属城投公司的类公共融资对私人企业一般商业融资的挤出。
二是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的是企业和居民,但不久之后必然也会传导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银行不良资产率会出现上升。与此同时,在疫后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的过程中,银行业也将是主力军。因而,当前有必要向银行诸如资本金,增强其放贷能力和不良资产消化能力。特别国债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的好处是:能够发挥杠杆作用,更大限度地发挥国债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1单位资本金注入,最大能够撬动另外11.5单位的信贷资金。
三是用于向湖北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这次疫情对湖北等地的负面冲击最大,疫后经济社会恢复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考虑到湖北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做出了较大牺牲、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正外部性”;今明两年,中央财政应当加大对湖北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湖北等地的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恢复。其中部分资金应用于对疫区的个人和家庭进行现金转支付,或发放消费券。
四是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受疫情和外需疲弱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压力很大。稳就业是“六稳”之首,也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小微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体,也是在疫情期间较为脆弱、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主体。当前尤须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小微企业进行帮扶,助力其渡过难关,最大限度的保留住就业岗位。具体使用途径包括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失业救济、五险一金补助、供应链基金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