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游的文化元素及其开发

(2011-04-15 10:31:44)
标签:

旅游文化

旅游战略

读书

天池

西王母

旅游

分类: 经济管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的核心在于文化,而什么是文化呢?现在是任何行业、任何事件都可以以“文化”为着眼点,任何社会热点都可以被称为“XX文化”。可是谁能解释清楚文化的基本含义呢?

     据专家研究,历史上最早正式出现“文化”一词的是西汉以后刘向的《说苑·指武》中有“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不过,外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一直就是“宗法王朝所实施的文治教化和社会伦理规范”而言。那个时代,在西方,“文化”则具备了双重的意义:一是人对土地的耕耘,使外在自然人化,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的素质,使内在自然人化。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则是日本导源于中国,又从日本由留学生引渡回来的。(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好了,我也不是专业人士,不去刨根问底了。

    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对文化作为专业术语使用“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据马波在《现代旅游文化学》中统计的数字,“克鲁伯等人曾把1871年至1951年间出现的160多种文化的定义归纳为五类:描述性的定义,历史性定义、规范性的定义、心理性的定义和结构性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有300多种解释和定义)

    可以说文化概念涵盖整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用文化来表述,由于各门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越来越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这就是把我们弄糊涂的关键,而“文化”在理论界也越来越趋于抽象化。

     怎么理解文化呢?还是引用马波的理论:“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其次,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再次,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广义说,文化是人类环境中的人造部分。“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任何与人发生关联的事物皆是“文化”的载体,所谓某一事物的文化,是指该事物与人相关的层面。至于狭义的,因为学科的不同而不同,因为我只想搞明白“旅游文化”,因此就不再去深究其他了。

     对“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再去研究旅游文化,旅游文化还是文化旅游?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旅游文化是一门学科,文化旅游则是旅游的一个类型。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亦即创意。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亦将会失去生命力。而“旅游文化”则不同。

     要继续讨论“旅游文化”还要清楚什么是旅游?

     什么是旅游呢?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旅游是“一个跨空间的消费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是旅行者有钱有闲才能成行,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旅行者的旅行动机才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动机来源于个人需求,个人要在满足生存、享受以后才会有发展需求,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称旅游的人,“实即艺术精神呈现了出来的人,亦即艺术化的人”。旅游活动,作为自由生命表现的一种形式,摆脱了异化劳动的束缚,其实质就是精神性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就是文化的驱使。

     旅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旅游主体(旅游者)与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之间的互动影响的结果。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中有文化因素,那么旅游客体中也同样有文化元素,自然风光中的人文遗风、建筑、宗教、教育、民俗等等。正如职业旅行家小鹏在《背包十年》里说的:旅行提供了一种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状态中进出的可能……正是这种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让旅途变得丰富起来,也是让我对旅途痴迷上瘾的原因之一。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该词最早是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1977年他们两人合作出版了《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用“旅游文化”作为书中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人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最早正式使用“旅游文化”一词者,是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该书对旅游文化作了如下的阐述:“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绘画、雕刻、摄影、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旅游者夜晚生活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又可将旅游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旅游文化的现代理论性概念则是,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旅游文化的本质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是一种精神现象,它的主体主要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所营造和迸发出来的文化现象,旅游文化的最终载体是旅游目的地。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活动两者的紧密结合,推动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马波把旅游文化分成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前者是以旅游者为主体的文化,后者是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所反映或创造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经营者生产旅游产品的原材料,其转态---渗透着文化的旅游产品是沟通两个主体和两类文化的桥梁。

     我愿意用马波的旅游文化结构系统来说明:

                                   旅游消费行为文化

               旅游消费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产品经营文化

                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企业经营文化

                                   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

 

 

   旅游文化的分类,按照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山水文化、聚落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以及诗词文赋文化等十五类之多。海洋主编的《灵魂之光》中表述为:“现在或潜在的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民族、时尚、体育和休闲” 等十类。

    搞明白旅游文化之后,我们就要讨论如何开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

    理论要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有价值。而行动之前,我们要分析当前的旅游发展的趋势。

 

  现在我国已进入旅游度假休闲时代。我国旅游度假区是旅游休闲文化的集中体现,过去的发展建设走过了艰难的历程。目前,我国已进入或快速进入度假休闲时代,面对民众的消费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旅游方式本身转型的三个转型时期,加快全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当代世界旅游可归纳为两大主题:首选消费目的----自然休闲主题;核心竞争力---人类文化主题。

    著名经济学家夏斌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很痛苦地调整结构,三五年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将比今天有快速增长。因此,中国的企业界,要睁大眼睛,当好中国大消费市场的“好猎手”。

   一是开发新产品,加快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包括高档休闲和奢侈品消费。二是顺应节能环保的大趋势,创新各种节能环保的消费品,占领未来几十年消费品竞争力的制高点。三是细心研究中国农村大市场和准备不断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吃、穿、住、行的消费特点,抓住中国大众化的基础性消费品的开发。四是围绕主消费内容,如住房、汽车等,仔细观察、细心研究主消费的衍生消费,比如说,围绕住房的家庭装饰、日常用品、汽车上的导向图,以及配套的郊野远行、用品等等。五是配合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和中国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地创新和开发新的消费内容,就是有些老百姓现在没有想到的消费内容,比如说休闲、医疗养生、老人护理、儿童智力开发、不同内容的家政服务、教育养性等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注重宗教、饮食、民俗以及建筑文化等的应用。旅游者欣赏、体验和感悟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文化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基础地位。

   今后的人造景区设计不能再设计成为单一看“景”的“景区”,而应努力设计成娱乐欣赏型和主体参与型景区,使“景区”向“乐园”转化。景区娱乐氛围的营建是旅游产品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而娱乐氛围的营建就要靠不同形式的文化表现手段来实现。推出各种参与性活动,全面覆盖娱乐、商品、饮食以及交通工具等旅游软硬件设施。

    同时,要提升旅游服务的文化素质,旅游服务文化性越强,文化品位越高,旅游产品就越受旅游者欢迎。

    大型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应该作为独立的旅游产品来经营,规范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是旅游活动的必由之路。

  

    旅游文化不能盲目的模仿或者简单的照搬,必须与当地的的独一无二之处联系起来

   民俗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一是新建开发模拟景观。这些景观中,都以动态旅游资源激活固态旅游资源,每天定点定时有演出,尤其是民族节庆,园内工作人员依照民族习惯举行庆祝活动,鲜艳的民族服装,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别有滋味的风味美食,奋勇争先的竞技比赛,天天有高潮,年年有新招。同时,让游客参与其中,使观赏性和自娱型紧密结合。二是夜晚表演民俗为主题的节目。要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精品。另外,还要结合民俗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进行综合开发。

 

    将景区通过卡通化改造向“乐园”转化是一种形象革新,把景区改造为文化娱乐氛围浓郁的度假村或者俱乐部则是功能的拓展转换。而这一切都可以旅游文化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对旅游娱乐项目进行适当的增减改造,发展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独特旅游产品,用新奇现代的项目手段尽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使旅游行为由周游型向逗留型转化。

    具体到天池旅游生态园的建设,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天池旅游生态园要与天池的文化紧紧结合,要依托天池的文化来引伸和发展。

    天池具有资料记载的古老的传说和神话。最著名的就是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相会。在这个传说中,留下了蟠桃宴、葡萄美酒、穆王的马车和“八骏”的神奇。

    在巍巍博格达山的怀抱中生活的游牧民族留下了许多古老而又神秘的岩画,这些岩画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的情景----这是古迹。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老历史的大门,可以与历史面谈。这是跨越时空的相会和不期而遇。

     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没有宗教,而天山天池有八座庙宇的遗址,据考古发掘,这里在几百年前就是道教圣地,西王母的道教文化在这里一定会再次弘扬的。

(以下省略千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