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水果中,我比较喜欢吃库尔勒的香梨,因为它酸甜适中,从头吃到尾,一点都不剩,简单方便。草莓酸、甜不一,要摘掉头上的“草帽”,还会弄得手上有果汁,麻烦,不爱吃。
草莓地里摘草莓这是第一次。近二年,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拥向农村和郊区,纷纷加入体验农民生活的队伍,要干农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难怪农民唱到“俺们刚住上楼房,你们(城里人)又住平房了;俺们刚进了城,你们又下农村了……”。城里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房、有了车、自然又想到能有个“院”,有片“天”和自由呼吸的“空气”。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郊经济必然快速增长,所以,郊区和附近农村土地首先是投资的目的,再者就是这儿的“农家游”将来会越来越火。
烈日下,毫无摭拦的草莓地里,大人小孩从地头遍布“地脚”,看来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有若干批次的人光临了这儿。我们不是第一批,但也不会是最后一批,直到草莓的秧子被拨掉为止。有了那么多的人寻觅过的草莓地里还会有成熟的果实吗?长尾理论倒过来思考:商品肯定会有消费者,只要借助一定的销售工具和平台,让消费者与商品“见面”,消费的事实会无限地进行下去。因此,只要有人来到草莓地,只要草莓的秧子还在,草莓肯定会有的,只是多少的问题。其实,我们来到这儿,并不在于草莓的大小和多少,而是要一个“过程”——体验采摘的“经验”享受。这种只讲求“过程”体验的消费模式现在也越来越多——徒步、登山、钓鱼等等,并不去追求成功与否,也不再乎有无收获,只为了一个“过程”而已。
经过若干批次人的寻觅,草莓确实不多了,零零星星地有些“小个”的还隐藏在浓密的秧叶之下,寻觅剩下的草莓不是件易事。但是,我很快发现草莓秧中伴生着一种长刺的草,很扎手的那种。在它的周围,草莓秧完好,几乎每根这样的草下都有一“窝”草莓,个头大而多,原来“收益与风险”相伴。如同期市,“高风险”之下的“高收益”,重要的是要控制好风险的措施和对待预期收益的心态。也如同现在的资源开发,资源开发最大的风险在于地下埋藏物的不可见性。控制资源投资风险的办法是拿到尽可能详细的地质调查报告,可是我们现在的地质工作很落后,已经停滞了近三十年,现在的地质资料几乎都是六十年代的,还不详细,因此,目前地质大队成了“香窝头”。由此也引出一个新问题“地质大队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反腐控制”。
草莓地狭长一块,中间的几垄有明显的脚踩倒秧的痕迹,草莓自然所剩无几,放眼仔细观察,地块的两侧秧苗相对整齐,看来那儿是“投资”的“蓝海”。避免“红海”投资而要选择“蓝海”,这是我的投资战略思想。
此时,我手中已有了一筐草莓,可以返回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