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关何处

(2010-09-06 12:07:55)
标签:

杂谈

分类: 长路如歌 我心飞翔

 

 

看到一组领导回归故里的照片,据讲领导在故地拿着照相机左拍右照,讲这是家,那是小学,这是运动场,那是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照片里房屋破旧,无人居住,一片荒芜,即将被拆除的样子。据讲领导看着从三岁时开始居住的故居及周围陌生而熟悉的环境,眼含热泪,感慨良多,情绪骤变,一改往日沉默庄严威仪。

我亦感慨,现如今,来得到故乡,找得到故居,看得到内心深处的记忆仍在点滴流淌,己属幸运之事。

和小同事聊天,问及是哪里人,小同事说,出生在甘肃,父母是山东人,在甘肃和山东两地长大,北京上大学,上海工作。我说,听不出你是哪里口音。小同事说,是啊,很尴尬,我说是甘肃人,但甘肃人认为我不是甘肃人,我没有甘肃口音。因为父母工作的圈子哪儿的人都有,哪儿的口音都有,哪儿的口音又都逐渐地变化着,都显得那么不地道。所以我没有学会甘肃话,也没有其他地方的口音。我说是山东人,但只是父母是山东人,我山东只生活了三年,说话没有山东味,对山东也不熟。北京人吗?更不算,上海人吗,虽然以后也许会生活几十年,但可能也算不上上海人。

所以,小同事说,很尴尬,没有方言的人,不知故乡事,不识故乡人,不被认同乡。他说,像他们这样的孩子很多,父母早年因支边或是其它原因到了外地,工作、结婚、生子,所处的环境又相对封闭,异于当地风土民情,而且父母大抵年老后更愿回老家落叶归根。

他说,没有家乡,是一种缺失。他们还不如父母,父母是有家乡有故居有乡音的人,而他们这一代,没乡音没没故居没有家乡感,更像是个吉普赛人,哪里都不是家,哪里都像是家。

乡关何处?何处关乡?

想起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忧伤而又美丽的乡愁,像风筝线一样,根永远在家的方向,情感漂泊,但感情深深地扎根。

而没有了乡愁,在心底里最深处的会是什么呢?

想起,十余岁搬家后,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偶然在书中看到一个词,“故土难离”,那一刻,便漱漱落泪,想起那个小小的地方,想起那些小小的玩伴儿。

以后的生活离开那里越来越远。因为一直想着飞向远方,似乎远方就是理想就是梦,虽然远方有那么多的未卜。但,仍不愿回头。这种执拗一直延续到大学。

大学在那个多雨潮湿的山中之城,在那个视野难以远观的山下,在那个难得见晴空的地方。忽然有那么一时,俱加想念家乡的天辽地阔,天高云淡,又一次体会到如锁如链的乡愁在内心里深深浅浅的荡漾。起笔小文后,念念间,心就在潮湿的烦躁与不安的浮躁中渐渐踏实下来。

那一年,要来京前,找了朋友开着车,一一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的地方仿佛天地己换,与记忆一一错位;有的地方还有诸如学校还有点模糊的印象,矮小的房子己脱胎换骨;有的地方十几年的没有什么变化,贫困仍然贫困,破旧仍旧破旧,看着心酸,世界前进一大步,家乡变化一小步。看着路边一一而过的乡亲,竟不知认得不认得。坐在车里,呆呆地看着,努力地回忆着,没有敢下车,就溜了回来。近乡情怯,是的,很怕不认故乡,不被故乡认,更怕愧对了她?辜负了她?无能为力于她?

乡关何处,说的是故乡在哪里;乡关何处,其实也是故乡关乎着心灵的何处。

像我一样的人,还算有乡关可寻。那些如小同事一样随着长辈四处创业安家的人呢,或者更小一些就出国或随着父母东奔西走为稻粮而谋的人呢,他们更大一些的时候,在他们的概念与认知里,还会有乡关与乡愁吗?乡关、乡愁会在现代社会里渐渐被淡漠,渐渐被人淡忘吗?

希望,无论多少年过去,即使没有了家乡点点滴滴生动的记忆,仍然有故国的情怀、有家的眷恋始终潜伏在心里。

 

 

 

 

 

 

 

周五,见了那些许照片,深有感触,夜晚提手敲字,几近完成时,又因“家”事所扰。刚刚,又想着续起来,却淡了昨晚的心思,匆匆结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