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二——北宋官窑之开片青瓷
标签:
文化复兴张量冠张氏家族御瓷传奇 |
分类: 量冠收藏 |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二——北宋官窑之开片青瓷
前篇展示了家藏北宋官窑的第一个名品——窑变釉,今天接着展示第二个品种——北宋开片青瓷。这个品种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前面博文中亦有所交待。至于其在北宋的发展,仍然是首先始自张家汝州窑口对大唐玄宗秘绿器的仿制,当然,这种仿制是出于传承性的,是制瓷大家族对传统的继承,与家族在晚清民国时期对元青花的仿制,初衷和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在北宋时期,家族对大唐御窑器物的仿制决不是仅限于开片青瓷,还包括秘蓝器物,后来被称之为“汝窑”瓷。在明代宣德年间出现这个词之前,“汝窑”在家族传承史上,一直是中华首座御窑——大唐武周“玉窑”的别称。因为非普通话的谐音以及同音字的缘故,武后“玉窑”的别称还有“女窑”、“越窑”、甚至瓷器江湖上还有“李窑”一说呢!不得不承认,“李窑”还真是说得过去,毕竟武后也是李家人,唐玄宗就更不用说了!至于这些个谐音与后来的“越窑秘色瓷”、“北宋汝窑”之间是否有瓜葛,本人家史中没有过多提及,只是一带而过。但我觉得以后还是应当对此进行必要的推论与研究。因为无论是汝州青瓷还是越州青瓷,追根溯源的话,都可以到初唐时期,决不是说,汝州三百户赏赐给了家祖张说后,汝州才开始烧造青瓷的,人家老早就开始烧造青瓷了,说不准老早就向朝廷进贡了呢。所以这三个窑口都存在在历史的时空相互交叉的可能,也就有了你中有我的可能,决不是属于时间上互不相干,根本没有相互联系甚至混淆的可能。另外,家藏中确实也有中唐时家族在都城附近窑口所烧造的很精美的青瓷秘色供器,这些属于进贡朝廷和自家佛堂祠堂专用的秘色精品家史很明确是自家窑口烧造的,绝对不是在越州窑口所烧。因此历史上的“越窑秘色青瓷”中的“越窑”究竟是越州窑还是大唐御窑,抑或是张家在长安洛阳周围的青瓷窑口,都是非常值得继续研究的!尤其是在有家藏实物证据的情况下,有些研究还是值得去做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大概这也是我专心打理家藏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言归正传,到了北宋中晚期,张家汝州青瓷如日中天,不仅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内外贸易所需,还要满足朝廷的御拣。因此,无论是为了贸易还是为了进贡,都肯定推动着青瓷品质不断提高,花样也就会不断推陈出新。于是,青瓷窑变釉出现了,随后就被宋徽宗所垄断,对大唐开片青瓷的仿制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种仿制首先还是出现在张家窑口,因此很自然地,打上了民窑相对简单的烙印如只有一次上釉而且还是透明釉,以及典型的北宋香灰胎等特征。
请欣赏图片——
http://s7/mw690/493901eftde67e7f15fd6&690
http://s9/mw690/493901eftde67e9a1d0c8&690
http://s6/mw690/493901eftde67ec706e55&690
http://s7/mw690/493901eftde67ed889ae6&690
上面第一个透明釉荷口洗就是典型的所谓“官钧不分”——开片加窑变釉。第二只海棠式玩属于比较纯净的月白釉,没有任何窑变,但开片却与第一件更接近后来的所谓哥窑的金丝铁线,应是“官哥不分”之物证。这类最早期的开片青瓷器物,是家族非常珍视的北宋汝州张家窑口所烧,所以才被珍藏到今天的。虽然因为成本所限,不可能说是对大唐御窑成功的仿制,但却是后来家族元代所烧米黄釉金丝铁线器物的一次成功实验,也为后来徽宗汴京官窑开片青瓷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上面两件器物工艺相对简单,都没有上护胎釉,第一件还是只有一次上釉的很薄的透明釉,灰色的胎体暴露无遗。第二件就改进了釉药配方,就只能通过圈足识胎质了,为节约成本,都是一次入窑烧成。但今天看来,仍然别具风韵!
有了这个烧造工艺作基础,到了不久之后的汴京官窑,由于有家族珍藏的大唐“官”字款识的秘绿开片器物作样板,加上徽宗的不遗余力,汴京官窑所烧造的开片青瓷的品质虽然还比不上大唐神器,但相比之前的民窑器物,官窑特有的不计成本的追求,使得开片青瓷的品质有了极其显著的进步,尤其是青釉的色调开始丰富起来,而釉药配方是最费时间和工本的,需要不断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这也是成本有限的民窑很难做到的。虽话说得好——瘦死的骡子比马大!所以但凡官窑器物,即便是汴京官窑这样烧造时间不长烧造量不大的窑口所烧,只要打上了官窑的印记,其高贵的皇家品质就会显露无遗!北宋汴京官窑如此,大唐两朝御窑更加如此!这应该是铁律!所以现在有人动辄就把一些新仿的,釉面作旧、开片乱七八糟、毫无美感的开片之物,往北宋去靠!因为他们有个非常错误的理念——草创时期的北宋官窑肯定就是乱七八糟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乱七八糟的!
时代特征方面,如同窑变釉器物一样,早期的碗盘只是圈足施加稀薄的酱色护胎釉,能通过口沿看到灰色胎质;后来的瓶类基本都整体打上护胎釉素烧后多次反复上釉后返烧。因此可以看到所谓紫口,但铁足特征不是那么明显,圈足护胎釉虽然比碗盘类要好但仍然显得很稀薄。到后来颜色越来越深,圈足也越来越精致,比较接近南宋精品的修足特征了。还有就是很多器物都留下了同一个时代特征——月白色的窑变,而家藏南宋开片器物中这种窑变的器物极少,台北故宫的南宋藏品也不见。似乎北宋就离不开“窑变”,不仅有专门的窑变釉品种,就连开片青瓷也难逃这个窑变!由此看来,“窑变”虽不能说百分百地绝对属于北宋官窑开片青瓷才有,但也的确可以成为鉴赏北宋官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特征,还必须把有无紫口联系恰里。即把有窑变又无明显紫口的开片官窑青瓷划归北宋汴京官窑,比划归到南宋官窑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至于窑变现象的产生,据家族史传,是因为釉药中金石(可能是同色玛瑙)成分过大,加上设在宫廷内部的官窑所特有的小窑炉升温特快所导致的。这些当年的烧造缺陷,却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官窑特征,也为今天莫衷一是的北宋官窑开片青瓷之鉴赏提供了一扇方便之门。
既然谈到北宋官窑开片青瓷的时代特征,就有必要专门说说支钉问题。根据家族制瓷和传承史,北宋只有汝窑有一部分胎体轻薄的器物是用支烧工艺,其中又是只有极少数顶级珍品是芝麻钉工艺,其余的大件器物都是垫圈烧制。而所有开片青瓷上釉后都不采取支烧,原因很简单,胎体本来就较汝瓷厚重,多次上釉厚整器更加厚重,不宜支烧。南宋官窑绝大多数也是如此,虽然抑制上又支烧遗物,但并不能肯定有很多成功之作,所以支烧多为实验性质。目前有为数很少的支烧开片青瓷存世,但基本都应该是南宋末以及元代早期民窑口的仿官器物,尤其是那些假支钉真圈足的器物,其烧造年限还可以更晚,因为康熙早期景德真窑口仍然还在仿烧官哥器物。
下面请欣赏几件汴京官窑开始阶段的花口洗子图片——
http://s10/mw690/493901eftde6891b71f39&690
http://s16/mw690/493901eftde68925c159f&690
http://s5/mw690/493901eftde6893828fa4&690
http://s7/mw690/493901eftde68948e9b76&690
http://s15/mw690/493901eftde689599d72e&690
再欣赏几件吧!它们的品质相比上面的就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但都带有窑变特征——
http://s4/mw690/493901eftde68d7fed1e3&690
http://s9/mw690/493901eftde68d90fede8&690
http://s3/mw690/493901eftde68daa85852&690
http://s15/mw690/493901eftde68fae7fcce&690
http://s5/mw690/493901eftde68fc229a64&690
http://s10/mw690/493901eftde68fd701479&690
http://s15/mw690/493901eftde68fe741afe&690
http://s9/mw690/493901eftde68ff741938&690
http://s7/mw690/493901eftde69007ae1b6&690
http://s16/mw690/493901eftde6901a2427f&690
http://s3/mw690/493901eftde69031aed72&690
上面那件三足香炉虽然底部有窑变,但口沿部位的紫口特征也很明显,这类器物家藏中不止这一件。我个人认为,准确鉴别和归类为北宋,主要还是其圈足的护胎釉仍然属于北宋的酱红釉,这一点在口沿部位也有绛红色的护胎釉显示出来,因此可以断定其胎质并不是南宋官窑才会有的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同理,如果透过釉面能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胎质以及黑色的圈足,那么即便有窑变也只能归到南宋官窑,家藏中也有这一类器物。还是那句话——窑变这个特征并不是绝对只属于北宋开片青瓷!,须结合其他方面来综合判断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所以也不能绝对排除它们是南宋官窑的器物这个可能性,因为南宋官窑胎骨也不是清一色的紫金土!这里就姑且当作北宋器物来欣赏吧,以后再作更加合理的定夺吧!
好了!北宋官窑开片青瓷的发展脉络和家藏展示就到此结束了,一如既往地欢迎大家发表看法!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