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元时代——御瓷家族再创辉煌(下篇)

(2013-03-23 20:37:59)
标签:

张量冠

张氏家族

御瓷传奇

文化

分类: 量冠收藏

 

      大元时代——御瓷家族再创辉煌(下篇)

            张氏家族元瓷辉煌之大成

 

        (以下文字全部根据本人家族传承史——“张氏家族三十人杰”整理而成)

      (真正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而已,信不信由你!如有质疑,本人概不争论!

 

                       

                          经营御窑

元惠宗(元顺帝)登基后,于元统二年(1334年)因财力不支撤销了浮梁磁局,但并未关闭御窑,而是改由享受世袭家祖爵位但不领朝廷俸禄的张家子弟张文进、张武进等兄弟“承包”御窑、经营国内外贸易瓷器。除了上贡部分朝廷所需用瓷外,朝廷还要从内外贸易中收取一定的税赋。所以大元御窑就变成了非官非民的性质,不过张氏家族因此就能完全掌控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与贸易。而其他民窑口既无实力,也不允许经营这类业务。因为最好的“御土”(风化程度极高的麻仓土)和西亚青料等贵重原材料都被宫廷所专控。而且这种对主要原材料的垄断局面,一直延续到十八年后的至正12年初,张氏家族决定退出御窑经营之时。不仅“御土”专控局面没有被打破,发色浓艳、沉着稳重极其符合东西方共同艺术审美需求的西亚高品质的青料又面临严重短缺,所以高质量的青花精品自然也就难以为继。“御土”开采权与使用权始终掌控在朝廷手里直到1363年南方失守。短暂的混乱后,“御土”又被朱元璋所控制。其间其它民窑,即便有机会乘着乱世,私自使用“御土”,但肯定缺乏西亚青料,想继续烧造张氏家族那种御窑品质的、既有实用性友具观赏性的高档青花瓷器的机会,不能绝对说没有,但也是是微乎其微的。但民窑采用国产青料继续烧造档次较低、发色灰暗漂浮的民间生活用瓷是肯定存在的事实,而且这类生活用瓷的产量和质量并不低。现在很多人把这类生活用瓷称作普品,我并不赞同,我认为只要是能传承至今的元青花,都是难得的精品!我见过几件画工十分精美的民窑小件器物,那种小巧和精致,同样具有令人震撼和肃然起敬的艺术魅力!

从御土专控和西亚青料垄断及短缺这两点就可以判断,元代御窑单就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青花五彩这四大种类的器物,其总产量绝对是非常有限的。其烧造时间也就四十到四十五年,前期朝廷主导的二十五年还时烧时停,最多平均每年50件左右,总量1300来件就是上限了。后面张家经营的十八年,后面几年还不以青花为主,算上张家其它地方的一两处也烧造些青花瓷的窑口,平均到每年不会就超过70件,总产量也是在1300件上下,整个总量按最乐观估计才2600件。瓷器是极容易被毁损的器物,经过差不多七百年,全世界能够以各种方式珍藏到今天的,充其量也只在800件左右。即国外300余件,国内馆藏、民间珍藏以及还没被发现的窖藏墓葬共约五百件上下,包括张氏家族传承至今的60余件在内。这个统计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至于有人说什么,民间元青花有几千上万,肯定是别有用心,这个留到后面再说。

自1334年到至正11年底、12年春,共十八年间,张文进张武进兄弟为首的张氏家族主导了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发展。张氏兄弟上任伊始,在家族的民窑口包括景德镇以外的抚州等地的大型家族窑口在内,都为列祖列宗建立了祠堂。堂名仍然沿用燕赵故地张说老祖宗的祠堂名称——博陵第,与抚州的张弘略大将军府“顺天府”相对应,以表张氏家族自唐以来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每次点火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唐礼”。顾名思义,看过前面大唐御窑篇的朋友可能明白,就是举行大唐玄宗御窑点火前的礼天敬地的仪式,内容近似“柴仪”,所以张氏家族一直称为“唐礼”!

第二件事就是,把张氏家族的窑口进行重新组合,关停一些规模较小的窑口,集中力量办好两三处规模较大的大型窑口,一是位于珠山的御窑,二是位于张家祖屋抚州“顺天府”境内某地的“某某某”窑。两个窑口虽然相距甚远,但全部使用景德镇御土,烧造各类高档瓷器,在满足朝廷所需贡器和抚州张家“顺天府”自用之后,全部用于国内外贸易,朝廷因此抽取很高的税赋。

此后御窑主烧青花系列和朝廷所需的青白瓷类,相对御窑较小规模的抚州“某某某”窑当然也烧造青花和青花五彩瓷,同时还烧造窑变釉类的“钧瓷”,品质极其精良!尤其是到了青料短缺的晚期,窑变釉是其主要产品。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为什么我用“某某某”窑,不是我不知道具体窑名,而是迫不得已。早在07年我去北京办展览期间,因为对世道人心不了解,与人交流中,说了一些家族在元代的制瓷情况。其中就有提到这个窑口的名字。没想到的是,后来在新仿元青花瓷器中,有人居然在没搞清是什么字的情况下,仅凭发音就把这个窑名当作款识写在了器物的底部!虽然其中有错别字,但也让我吃惊不小——造假者真是无孔不入!对于仿我展品中的大唐柴窑器型以及清三代器型的,我都没有这么在意过。从此我就在这些个细节上注意留个心眼。以后在合适的时机,我会把家藏中打有这个窑口款识的器物予以公示的。其写法很细致很复杂也很特别,绝对不是现在仿造者能想到的。

经过重组,两大大窑口便按照分工开始运作。从大唐御窑之后便一直厚积薄发的中华御窑家族的子孙们,便开始了走上中华民族御瓷制造史上第二次最伟大的中兴之路!

 

               推陈出新

张氏家族的两兄弟带领族人,在大元御窑的基础上,短短十来年,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现根据家族传承至今的元代藏品的整理情况,其中包含九个大类,现介绍如下——

1、继承御窑首创的卵白釉品种,发展了釉上红绿彩、红绿金彩两个新品种。这也是上贡宫廷的品种之一

2、继承御窑早期宝蓝釉戗金品种,发展了宝石蓝釉上红绿彩、红绿金银彩两个新品种,进一步创新工艺——宝蓝留白,烧造了宝蓝留白龙、凤,宝蓝留白花卉等最新品种,也是贡品之一。

3、 在中华御瓷历史上,在继承釉里红工艺的基础上,首创了高温单色玻璃釉宝石红新品种,这种颜色鲜红凝重的高温红釉瓷器,因为原材料难得,烧造难度极大,存世量极为稀少。在此基础上,翠青釉,酱釉、加入了金粉的紫金釉、乌金釉等名贵品种,以及乌金釉釉上加彩等新品种也因应而生。这些金石釉后来被康熙郎窑的仿烧成功,但发色却相隔甚远。只有明永宣朝有所超越。

4、在家族自主创新的宝石红釉上,又创烧了宝石红留白龙、凤,留白花等新品种

5、在继承青花釉里红工艺的基础上,把宝石红釉与青花结合,创烧了宝石红青花器物这个崭新的品种。并逐步发展到青釉青花、酱釉青花等各种单色釉青花新品种,其中,青釉青花属于继承御窑早期品种,但也从单纯的小开光青花过渡到色釉青花相间的品种。

6、创烧了青花五彩、釉下三彩新品种、继承停烧多年的青花釉里红品种,创烧了浮雕刻瓷青花釉里红新工艺。

7、接受西亚客户来样订货烧制了一批青花大盘、釉里红大盘,其中直径最大者达到50余公分。同时烧造了青花和釉里红超大件器物,如大罐大瓶等,其中琢器最高达60余公分。

8、继承家族金代时期的窑变釉工艺,创烧了窑变彩加红绿彩新品种。

9、充分利用家族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弘扬家族列祖列宗的历史功绩,在继承家族大唐青花所首创的传统纹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历史典故画片引入到青花及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及单色釉青花等品种的主体纹饰中。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纹饰搭配之规范,为后世的鉴赏留下了鲜明的时代与家族特征。

 

世世代代能文善武、诗书画艺无不精湛的张氏家族子孙们,还在这个时期,创造性实现了青花及釉里红瓷器的器型,由御窑的酒具为主,向大型陈设器的转变,实现了瓷器由实用器、礼器、供器向艺术陈设品的历史性跨越!可是说这绝对是张氏家族对中华文明的一个伟大的贡献!

 

上述一些创新品种的烧造占去了十多年的时间,到最后的三五年的时间,因为西亚青料短缺严重,即便是家祖通过朝廷渠道,也难以为继。于是,张氏兄弟又开始了二次创新——为了彰显家族瓷业的高贵品质,决定不追求数量,以有限的西亚青料储备,改搞家族品牌化小型化生产模式。这个时期,不仅省料的青花五彩被少量创烧,不需要青料的窑变釉品种开始出现大香炉等超大型器物,当然这也跟张氏兄弟的奉释信道,自建庙宇有关。所以,这类打上了家族“博陵第”品牌的瓷器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家族自用之需,大型供器基本都是为自家佛堂道观而烧,最后才被家族保存下来。

可以说,张氏家族始自隋唐时代的“张家造”品牌,以及始自北宋金代的“博陵第”品牌,到了元末张氏兄弟时代,才真正成熟壮大起来。为了节省青料,在继续少量烧造精品青花类高档精品器物的基础上,两大窑口重点打造了青花五彩和窑变釉两个新品种,并在青花、色釉青花和青花五彩等器物上打上了“博陵第”,在窑变釉器物上打上了“某某某”等张氏家族特有的品牌款识。这两个品牌的产品都极为精致,可以说,这批肯定是同样为数不多的精品之作,为张氏家族大元时代的制瓷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这个创烧家族品牌的时期,元代的对外贸易已经陷入瘫痪状态,除了少量的维持海上贸易外,陆上外贸已经停止。所以,这类烧造量很少的珍贵名瓷,基本上没有流入海外,除了有收藏嗜好的张氏家族,本着延续窑火为后世留下样品的家族传统,每个式样都必留一件外,其余为数不多、顶多几十件中的绝大部分都在家族内部使用,只有极少量品牌精品被国内与张家关系极好的世家富豪所购藏。07年在北京我还看到了一些窖藏真品面世,和家藏特征完全一样,感觉特别亲切。倍觉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实力让这些张氏家族的游子回家团聚。当然了,只要有真品现身,马上就有低仿品面世,如今这类粗制乱造的新仿品太多了,网络上到处都充斥着张氏家族“博陵第”品牌的低劣仿品!更有甚者,这类粗制乱造的新仿品还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堂而皇之得摆上了大雅之堂!

因为祖宗张文进到后来健康不佳眼疾加重,加上西亚青料用罄,南方内乱不止,贸易不畅,尤其是朝廷的税负反而是越来越重,等等原因,张氏家族制瓷业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于是在1352年即至正12年春节大团圆过后,张氏兄弟向朝廷修书一封,决定退出御窑经营退休养病!

张氏家族的私窑窑口也缩小规模,专烧档次较低的其它民用品种。以及国产青料器物。还留下定居景德镇的家人为朝廷管护御窑,并在朝廷有命时,少量烧造一些非青花类别的宫廷用瓷。从此,张氏家族在大元时代辉煌的制瓷史宣告结束!

春节大团圆之后不久,张文进张武进兄弟与张家大家庭的骨肉同胞依依惜别,但同时又深情相约——待到下一个政清人和的时代,御窑家族的优秀子孙将再次相聚景德镇!

随后张家大队人马,除了决定留居景德镇两大窑口的和留守御窑的外,其余分别返回抚州、南昌、南京、杭州、泉州等老根据地。其中张文进张武进兄弟及家人回到抚州张弘略将军府故居——抚州顺天府(当年为了不暴露张家身份,该祖殿公开的主人并不是家祖张鸿略),住了一段时间后,为了躲避战乱,又在山里面修建了多座道观庙宇,以释道身份隐居山中,不仅安然躲过了元末之乱,还帮助安置了很多逃难的人们,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在庙堂开办义学。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也在景德镇开办御窑,张氏两兄弟的后人是首批御窑骨干。其中的故事以后在明代篇详细讲述。

 

               首创人物故事纹饰

大元御窑后期出现的历史典故人物画片系列,是张文进张武进兄弟领军的张家瓷人,纯粹为纪念家族自远古以来的列祖列宗而精心创作的。正如我现在根据家族长者口传心授的家史及丰实的家藏来重写张氏家族御窑史,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张氏家族孝子贤孙们传承家族辉煌历史之举。所以每个历史画片背后的时代,都有张氏家族优秀祖先的影子。如“鬼谷出山”是为了纪念鬼谷子张仪师徒,“萧何追韩信”是为了纪念张良等等。另外,还有现在的人还没有搞懂原始出处的典故——携琴访友。其实,那是为了纪念张氏家族在远古时代,因善射而得赐张姓后,发现不同长短的弓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响,而发明了乐器——“琴”而出现“携琴”典故的。这个主题不仅有“以琴会友”纹饰,还有“携琴担酒觅知音(知音难觅)”等纹饰的画片。其它比较著名的有“三顾茅庐”,“汉景帝探细柳营”、“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单骑救主”、“张生与崔莺莺”、等,此外更有比较少见的“君臣同乐”、“礼遇贤达”、以及释道人物纹等等,所有画片全部取材于张氏家族的历史人物故事,年代跨度很大,从西周一直到元代。目前仍有包括“鬼谷子下山”、“三顾茅庐”、“携琴访友”图在内的多件精品传世。特别难得的是,“萧何追韩信”釉里红梅瓶仍被珍藏至今,是家藏中仅有的三件釉里红人物故事纹中的一件,弥足珍贵!

 

                纹饰特征      

下面谈谈人物故事等纹饰几点比较重要的时代特征及家祖在清末民初仿造元青花的情况。

1、主体纹饰的人物的画法——脸部线条交待很细腻、清楚、脸型宽圆,官员服饰交待清楚,有束腰和束胸两条束带,手指和鞋子的画法交待清楚。

2、主体纹饰的动植物搭配——鸳鸯与莲花相配,鱼与水草相配,互不混搭。

3、辅助纹饰:八宝纹(杂宝纹)——必须画在肩部即主题纹饰的上方而绝对不会落在最下面、八宝必须位于云头之上,寓意云托八宝,是莲托八宝这个经典纹饰中简化而来。这个画法及寓意被明清御窑所继承。

大的方面就谈这些,至于细节表现还很多,以后有机会再详细叙述。

 

               晚清民国仿制

由于元青花纹饰有上述三个主要的时代特征,所以,到了晚清民国的仿制大潮来临时,张氏家族自然也就不会放过利用家藏品的便利条件,来仿造元代青花瓷器。不管市面上把它当作什么时代的东西,反正它绝对是因为有市场,尤其是日本人喜欢,才被仿制出来的。

晚清民国时代,又是一个御窑衰败,民窑兴盛、仿制成风的时代。张氏家族在御窑厂负责主画青花和斗彩的祖先们,最后也投身仿制大潮。

对于清末民初的家祖们来说,没有走很多人仿清三代或晚清官窑的老路,而是走自己的路,仿制家藏元青花。但绝对不会照葫芦画瓢,肯定会进行必要的改动,以保护家藏。这些改动首先表现在纹饰上,比如对家藏“鬼谷下山”图罐的仿制,在很多细节上都作了大量的改动。如人物的脸型改变,鬼谷子被画成精瘦型,面部表情呆滞,仙风道骨之人被画成了重度抑郁病人;骑马官员的衣服手指都交代不清,仿佛手里还拿有东西等等。

第二个就是器型的改动,如“鬼谷下山”图罐,元代真品的器型是盘口罐,那么仿造时就会做成大口罐。元代真品的器形都是比较简约的,那么仿制时就把各种器型相互混搭,做出一些元代没有的复杂的臆想器型,比如大维德象耳大瓶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原有很简洁的器型基础上经过复杂化,形成的一个臆想器型。

第三个改动在辅助纹饰上,把云托八宝画在最下面一层,而且云头还有的画在八宝之上等。而动植物纹饰的改动主要就是,把鱼藻纹与莲纹混搭等等。都是属于家祖在晚清民国时候的仿制特征。

除了纪念家族祖宗,家祖张文进也还有自己的纪念器物传世。在经营御窑的最后几年,还特意利用最后的青料储存,制作了几件由他亲笔作画的高档器物,其中有根据他自己的形象、爱好而设计的高士图,如“高士吹笛”纹等。还有以不同的方式写下了清晰的年代代与个人印记的铭文底款,如至正某年年某月张文进造等文字。这两类类器物都极少,张家有胎釉纹饰画工都极为精致的青花梅瓶、窑变釉罐、单色釉青花纹盘等几件珍品传承至今。这些带有张文进个人纪念色彩的铭文底款,也在晚清民国的仿制中,被张氏家族故意改动后用在了仿制品上,大维德瓶的六十余字的铭文就是这样来的,其中只有“张文进”和“胡靖一”以及“至正十一年”这三处比较符合历史原貌,其余都是民国家祖为改动原版而随意发挥而已。当然了,这类新仿品也是数不胜数的!现在很多藏友手头都有张文进造的器物,不用说,都是很低劣的新仿品!

虽然仿制时间不长,量也不算很大(据家族回忆约在百件之内),但家传的几大著名人物纹饰,龙凤纹饰,鱼藻纹饰等都有仿造。买家全部都是日本和西洋古董商人。这些晚清民国的张家仿制品,其工艺水准还是比较高的,但留存至今的仍然不会太多,市面上海内外的元青花仿品基本都是这些年的新仿品。

对于元青花鉴赏者来说,只要出现上述混乱的纹饰特征,不用再细看什么青花发色和胎釉特征,就可以先把它归结到晚清民国仿品之列,这是毫无问题的。所以真行家总是先看器型和纹饰画工。

至于属于家族仿制的那件“鬼谷下山”罐被拍出高价后,元青花新仿制品大量出现,受时代限制,加上纹饰特征基本都是对家祖那批清末仿品的再仿制,所以新仿品也就根本就不具元代真品特征和神韵,器型的线条也不是那么严谨规范,现代的时代感都在,是很容易辨认的。

其实,艺术品鉴赏虽有迹可寻,但并无教条可言。更不是所谓科技和机器能够一劳永逸的简单之事!科检只能作为某种辅助,作用非常有限但绝对有用,至于鉴赏与鉴定,永远都是知识结构和鉴赏经验丰富、眼光独到、具有独立客观及实事求是精神的行家,才能干得了的事情!因为古代瓷器的内涵太丰富了,唯人的智力才能甄别。把鉴定古瓷器的真赝寄托于科技与机器,实在是对人自身艺术素养的玷污之举!只要注重学习,具备扎实过硬的古代艺术品的基础知识,就可以从“型、胎、釉、彩、工、款等六个不同的大方面入手,得出最后的结论。无论采取什么具体的、不同的鉴赏方法,对同一件器物,只要最终得出相同的结论,所有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所谓殊途同归!

为了表示对有真知灼见的鉴赏英才最大限度的尊重,我认为,上述张氏元青花大型器的特征,只是鉴赏的一个方面而已。虽然家族历史对晚清民国的那批仿制品记忆清晰,但具体到如今看到的每一件实物,要得出准确的是否为家族民国时期仿品的判断,还是要结合方方面面来进行综合考证。但无论如何,张氏家族在晚清民国仿制家藏元青花的历史是绝对真实的,更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一个令我十分仰慕和尊敬的独立学者、艺术家、鉴赏家——裴光辉先生。裴先生在鬼谷下山图罐在海外被天价拍卖后,仅凭照片就提出了十大疑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没有敏锐的艺术嗅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扎实的绘画功底,以及对古老元瓷的深刻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的!可以说,裴光辉先生是一个奇迹般的人物,他做了一件任何其他所谓专家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这个伪专家盛行的收藏乱世,他是我心目中,中国屈指可数的、集真知灼见和道德良心于一身的艺术鉴赏大家!去年该罐与大维德象耳大瓶等一大批海内外的元青花瓷器会聚上海博物馆,参观实物后,裴先生不仅对鬼谷罐提出了更多的新质疑,还对大维德瓶、昭君出塞罐也提出了质疑!而且,我可以完全肯定包括裴先生所质疑的这三件在内,上博展品中还有几件都是晚清民国时期张氏家族的仿制品,其中就有来自日本的那间鱼藻纹罐!有关这几件仿制器物的详细情况,我会在以后的《御瓷传奇》中作详尽的描述,并作真赝器物的图片对比。

 

                   关于“国宝帮”

下面就不得不说说因为收藏这类新仿品自称“国宝帮”的收藏群体了。我对他们大量收藏新仿品没有丝毫的奇怪,在家训中这叫“有真有假,各玩各的”!但是对于“元青花在全国各地烧了上百年、至少有一万几千件”之类的奇谈怪论,作为元青花的创始家族传人和研究者,我有如下的看法——

在以远古神性文明为基础的张氏家族传统文化中,当人被神灵祖宗塑造成人形后,便创造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文化艺术利器,所谓天化身、器化神,画化魂,文化心。器物、书画、文章典籍这三大文化载体中,成器最难,包涵的艰辛也最多!更何况把书画都包括进去的元代瓷器,受时代局限,其艰辛程度就更加难以想象!所以,尽管当年就有“一斤瓷器一斤金”的价格,其内在的价值却无法用黄金估量!

自古以来,器物、书画、文章这三大中华文化载体,“器物”的作用是摆在首位的,其作用是用来培养人内在神韵的,即化神之功。书画之功是化魂,文章即化心之用。在人类还没有语言文字之前,就已经具有制作器物的能力了。人类追求完美器物的过程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应该就是不断完善神性的过程。其中的艰难辛苦就是为了磨练人的神性及与神灵交流融汇的能力,非心诚意韧者过不了这个成器关。

器物成型过程中的上百道工序不过只是点石成金、凤鸟涅磐之痛苦过程的前奏曲而已,最终能否成为与书画结合的、富有神韵的天宝,还要看能否经受住火的熏陶!最终百里挑一的精美瓷器,被视为鬼斧神工人造天成超越造化之美的人间至宝。其中所饱含的神性意义,远非今人所能理解。且不要说古代科技水平低下,全部依靠人工和智商完成,就算是在科技发达,人力减轻的今天,要想创造出精品神品,同样也是属于人造天成的范围,不是能够批量产出的。而能够批量产出的,就绝对够不上收藏的等级,收藏永远都是在追求珍稀之宝。

“国宝帮”的出现就是一个天大无知的表现。为了把自己手里大量新仿品洗白,胡说什么,元瓷烧了多少年,一年能烧几千件,至少都一万多件这类胡言乱语,好像元代到处都是元青花似的!要是那样的话,它当年就成了大路货、臭狗屎了!这简直就是对张家祖先神器制作之艰难的恶意亵渎!

因为对瓷器人造天成之特性的无知,这些人的狂妄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哪还有一点点神性的火花呢!当然他们这样胡说,我并不认为仅仅是出于无知,更多的是出于追逐自身利益的考虑,这就更加可怜可悲了!因为收藏只与文化有关,与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不是到了极端之时,真正的藏家是不会出卖自己的藏品的。真品的价值存在于自身所凝聚的时代文化特征,体现在时代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之上,与任何人主观的看法都毫无关系!所以真正行家不会关心利益之说,更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藏品的评说。

“国宝帮”现象不过是目前社会混乱的一个表现而已,不值当把他们当回事。我相信他们无论怎么闹腾,都无济于事。因为作为收藏大家族的传人,我相信一个真理之言——邪不压正!赝品永远都不会成真!哪怕被洋人购藏,即便摆上大雅之堂,也无济于事!只要世界上哪怕还有一件真品,还有一个高人,赝品就不会成真!收藏自古以来是很私密的隐晦的小众事业,拿赝品假货抛头露面、大做文章,自古都是一件为行家所不齿的、很丢人现眼的事情!这样公开作贱自己太不值得了,何苦呢!不过,话说回来,还是那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出现“国宝帮”,是收藏乱世的缩影,不奇怪,很正常!

 

张氏家族辉煌的元代制瓷历史就到此为止了,也标志着张氏家族所主导的唐、宋、元三朝御窑瓷器的历史宣告结束!后续的明清御窑张氏家族虽然不再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但仍然是家族传统品种的参与者,在明代御窑前期,督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薄胎器、单色釉等等家族传统优势品种,还有中期成化年间的创新品种——薄胎斗彩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被后朝雍正皇帝所推崇。不仅如此家族的中医中药、保养生在明清宫廷同样大放异彩;古老的相国家族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帝师张居正……

 

作为中华御窑的创始家族,那点石成金、凤凰涅磐的神圣窑火,从未在我心中熄灭,多少美梦回大唐,多少情愫情牵大元......作为中华最古老的神性文明家族之传人,我的民族复兴之愿望,自然会比任何人都更加真切强烈,所以我会尽最大努力以身作则去实践、去创新,绝不空喊口号......

 

                我的祝愿

在蛇年的春天到来之际,作为中华古老神性文明家族、中华御窑文化创始家族的传承人及研究者,我真诚地祝愿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有志中华儿女

——从此能够更加注重研究黄老之道、无为之治,从而能不(好)战而屈人之兵,不(滥)为而安宁天下。

——从此能够在温饱之余,摆脱自私贪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及各种人祸的奴役与恐惧,真正享有平等的、高贵的人格,过上有尊严的、雅致的、艺术的生活;

——从此能够修养精神,礼天敬地、悲天悯人、做自己灵魂的主人,从而少些世俗的喧嚣与浮华,多些精神的沉静与从容;

——从此能够获得公平与正义的发展环境,各怀绝技的文武英才能在山清水秀、祥和安宁的中华母亲怀抱里,大展宏图、实现报国之志,再创八方来仪、海晏河清的盛世强国!

——我更希望再过一千年后,能够再有更多如我这样的中华文明的传人,来欣赏赞美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文明之创举!而创造这个跨越千年文明传承之路的基础,无非就是耕耘一块虔诚执著、无所不包的心田、修养一个平静优雅、执天地起舞的灵魂而已!

这,就是流淌在中华古老神性文明大家族——张氏家族血脉里、几千年来世代、相传永不磨灭的、刺破黑暗、纯洁神圣的中国梦!

天高路远、岁月悠悠,黑夜过后是黎明,自强不息是正道!一切都还不太晚,一切都还来得及!我坚定地相信——天佑中华,光明可待,盛世可期!

                                         

                 我的歌声

我说了,我拯救了自己!我将获得列祖列宗最高的奖赏——我那曾经在这个代表着荣耀与信念的古老家族里不断转世轮回的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在完成列祖列宗交给我的历史使命之后,必将插上凯旋回家的翅膀!我朝着列祖列宗所在的天堂、向我那梦绕情牵、温馨静谧、光明永恒的精神家园——启航!翱翔!

我写了,我对得起列祖列宗千万年来,至诚的护佑与不懈的指引,我所写下的一字一句,无不沁透着他们滚烫的热血、苍凉的泪水!

是他们几千年如一日前赴后继的求索创新、奉献牺牲激励着我——作为神灵家族的子孙,即便是经受再多的磨难,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无私无畏地纵情讴歌他们对中华母亲虔诚的感恩,对兄弟姐妹深切的爱怜!

我的歌声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天空飘荡,呼唤着春风春雨春雷,把列祖列宗世世代代永远传承的信仰与精神、还有他们亲手点燃的、那永不熄灭的圣火之光、盛世之辉,化作民族复兴、国泰民安的火种,撒向春天的大地、撒向华夏各族优秀儿女的心田……

 

 

待续未完  敬请期待——家藏唐宋元御窑瓷器图片展示

 

重要提醒——因为要系统准备图片,需要时间,请耐心等待,谢谢大家!

明清御窑篇将在以后继续讲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