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敬国子监 (北京游之二)

标签:
北京游之二国子监原创旅游 |
持敬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京师首善之地
记得我第一次到国子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从正门“集贤门”进的,外面有“到此下马”石碑和拴马石,里面只开放了第一院落,除凋零的古槐、两侧旧败的堂房外,更不可能看到璀璨的琉璃牌坊和皇帝讲学的辟雍殿了。我至今记得走进时的颓废荒芜、冷清寂然,是一派迂腐没落的苍凉感,那是北京的冬日。我此次看到的,是2008年修缮后的,孔庙和国子监恢复了历史格局与规制,正式合并开放,国子监才得以焕然一新,大放华彩。
持敬门
国子监,与孔庙一门之隔,以古代“左庙右学”的建制而成,位于国子监街,与雍和宫相邻,又名成贤街,是元、明、清的最高学府及皇帝讲学、培养天下英才之地,乾隆皇帝赞其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是北京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集中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市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幽雅宁静、庄严神秘的环境和丰富历史人文内涵,成为北京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
太学、国子学为高等学府,西晋就设有,后逐渐增加了教育管理功能。此图为国子监正门“太学”门。
国子监与孔庙相隔之门为“持敬门”,仍是黄墙红门,雕梁画栋的皇家气派,而国子监的正门为“集贤门”,意为集国家贤能之人矣,面对这儒学圣地的“持敬门”,想起那句“造道必有门,伊洛先觉,以持敬为造道之门”,看来这“持敬门”的内涵深意应在此吧。敬,是中国自古就存在的一种对天命的敬畏和谨慎的态度,也是一种心性修养的方法;而“敬”的涵义则是“畏”,“大凡人心不可不知所畏,畏心之存亡,善恶之所由分,君子小人之所由判也。”当我进入孔庙圣地之时,怀敬畏之心,有愧圣人之感,平静专注观瞻之,不说是“造道”,也算得一个持敬的造访者吧。
“国子”为何许人矣?据资料记载:“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是泛指贵族子弟。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监生”,有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还有外国留学生,另外是捐监,交足银子就能上学的三种生源。如今千百年过去了,现代高等学府的生源也不过如此吧。
国子监内古槐成片,苍劲茂盛,这些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古槐被称为国槐,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国子监内广植槐树,喻示监生们可考中高官之意。在周代,国子监的内外就有广植槐树的历史,所以我国历代的国子监内外就沿周礼之制,都广植槐树。从隋代起,在科举考场的贡院也广植槐树,明清时北京的贡院内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叫“文昌槐”,相传此槐是专管考试神仙文昌射斗的地方。
清晨,当我进入国子监胡同的那一刻起,浓郁苍翠笼罩的满目槐树,就早已让我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专注,一种超越红尘的平静心境。八月北京清晨的明媚阳光,豪不吝惜地照着院落,而在国子监内的古槐下,此时的心境已是静如水。
琉璃牌坊
跨过红门高槛的太学门,进入国子监第二院落,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型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汉白玉底座、汉白玉圆弧门,红墙和石柱上方装饰均为华彩琉璃,彩画华美高贵;牌坊正中汉白玉额书“圜桥教泽”。我茫然于此意,回来查阅而知:“圜”有回旋环绕之意,“圜桥教泽”即围桥而听讲学者云集,表示听学者之众,后渐演变为教学的地方,也是赞颂皇帝教化的恩泽,因皇帝要在此讲学。阴面为“学海节观”为乾隆皇帝御笔,是说学生众多,皇帝临雍视学时不得不靠水将学生分隔开来。阳光下,琉璃牌坊熠熠生辉,发出瑰丽的光华。这座作为北京唯一一座不属于寺庙的琉璃牌坊,自乾隆时期建好起,一直就这样恒久如新,华丽依旧。
记得我第一次到国子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从正门“集贤门”进的,外面有“到此下马”石碑和拴马石,而里面只开放了第一院落,除凋零的古槐、两侧旧败的堂房外,更不可能看到璀璨的琉璃牌坊和辟雍殿了。我至今记得走进时的颓废荒芜、冷清寂然间,一派没落迂腐的苍凉感,那是北京的冬日。2008年经修缮后,孔庙和国子监恢复了历史格局与规制,正式合并开放,国子监得以焕然一新,大放华彩。
http://s5/mw690/4938f96bxd3dbce42ff04&690(北京游之二)" TITLE="持敬国子监
大型琉璃坊牌坊,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乾隆皇帝御题。
这里,古代最高学府的名望、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恢弘华贵的皇家建筑,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来观瞻。此时,园内游人渐多,尤以老外和年青人多。我挎着相机,漫步在幽静与庄重间,沉浸在深邃博大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沉醉在无与伦比的华丽建筑群间,早已将世间的烦恼和外面京城的喧嚣、林立的高楼抛到九霄云外,惟有此时此地。
辟雍伴水
琉璃牌坊后的三院落,一座金碧辉煌、恢弘肃穆的方型殿宇,让我赞叹不已,这就是国子监的核心建筑辟雍。如果说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是中国古典建筑单体设计的代表作,北京标志物象征的话,那国子监的辟雍,就应是中国古典建筑整体布局设计的瑰宝,具最完美的环境布局整体感,是我国古建筑精华。
http://s14/mw690/4938f96bx7b95f024e6ad&690(北京游之二)" TITLE="持敬国子监
辟雍殿,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
辟雍,为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方形亭式建筑,长宽五丈六尺,四面设可开敞的隔扇,周以围廊,建在一个圆形水池的中央,四面架精致的汉白玉石桥,横跨荷塘碧池,连接殿宇与院落;院落内古槐林立,绿草茵茵,池岸施汉白玉栏杆,雕琢精美;两侧有东西六堂厢房相依相衬。辟雍,以天圆地方象征的建筑环境,呈现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韵律,更显气宇轩昂,庄重磅礴。
这辟雍之意,很有学问。“辟雍”源于周天子所设计的大学,辟即璧,璧玉、白玉;雍即水中小岛,简而言之,就是四面环水状,像璧的样子,称为“辟雍伴水”。辟雍也是皇帝讲学之地,自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来到辟雍殿前,因参观者不能入内,我只得静立于殿门旁,看殿内高而威严的皇位,想象着皇帝讲学的情景。皇帝高坐于辟雍殿堂的皇椅上,两旁是助讲大学士和一个传谕官,听课的在殿外以等级排列,王公大臣、进京进士、举人及监生们依次围簇在水畔、监内敬听。当时没有扩音器,皇帝每讲一句,传谕官就一声一声从辟雍殿往外传出去,再由一个个传谕官往下传,偌大的国子监内,安静得只能听到高亢悠长的传谕声,想来这是一堂何等神圣庄严、生动有趣,而又独特的讲学。想象间,仿佛传谕官的唱传余音,还在辟雍四周萦绕。
皇帝高坐于辟雍殿堂的皇椅上讲学。
而皇帝讲学的课堂,可谓是天下最神奇的了,有殿、廊、台、阶;也有水、桥、栏、柱;还有方、圆、曲、直、左、右、前、后、树木、草地、红白青黄;更有天圆地方,为绝无仅有的课堂了。而皇帝讲学殿堂辟雍,更是一个建筑奇观,偌大的殿堂内无梁无柱,而屋顶四角均有一平面的三角形斜架支撑,浑然于精美的彩画屋顶,极其高雅美观,令我赞叹不已。辟雍殿是乾隆皇帝时期所建,由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的刘墉主持修建,和坤参与设计,看来这贪官和坤还是位全材能人。
辟雍殿四周环水,称为“辟雍伴水”。具最完美的环境布局整体感,是我国古建筑精华。
刚才说起刘墉,除了让我联想起他的“罗锅”外,还让我想起就在辟雍殿西水池旁看到的“罗锅槐”。高矗的古槐,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干上还有被利器砍过的痕迹。相传辟雍殿建好后,刘墉陪乾隆及众官员视察,当走到此槐前时,乾隆说:“众爱卿,你们看此槐像谁?”据传平时刘墉经常给乾隆出难题,众官心里明白,却不好回答。乾隆又说:“此槐罗锅,有失大雅”,于是下旨,砍掉此槐,其意思是象征杀掉刘墉。刘墉爱惜古槐,就说“万岁,使不得,此老槐虽相貌丑陋,但却是年代久远的古槐,在国子监里,终日听圣人经典,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听了,只好说:“罗锅失雅,砍去修”。于是此槐得名“罗锅槐”。
智慧古人建造的精华殿宇,几经风云变幻,仍能完整留存至今,乃幸事矣。当我从辟雍殿白玉台阶走下,静静立于白玉桥上,环视皇家园林古建,俯看涟涟碧水,仰望璀璨辟雍,再登上台阶,环视殿内堂皇,默默地感受中华皇家园林建筑设计的匠心独具、中华博大精深的千年古文化,心中感慨:我泱泱华夏,真乃瑰宝无数,精华无数。
十三经石刻
辟雍北,是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建辟雍后,则改为监内藏书处。彝伦堂前孔子石雕立像,是先圣讲学的大家风范形象,睿智中又不失谦和,令人敬畏。而立像石基前最招人眼的,是四周密密麻麻挂满的红色状元符,那是无数考生、家长或亲友为考生在孔圣人前许下的最为真诚的愿。我将这些状元符拿起细看,还是有名有姓真实一个个现实中的人,据说其间还真有中了文、理科状元的。过去是科举制,现是高考制,虽时过境迁,但都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以考定终身的高等学府入学考试,既严苛又公平,既迂腐又现代。
在国子监内,有一部伟大的石书,那就是十三经石刻,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
十三经石刻是国内唯一最完整、最为神奇绝妙的石刻书,这部石经的蓝本竟全部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此人叫蒋衡,江苏人,元代著名理学家,他花了十二年功夫书写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仅次于西安碑林,为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帝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深受乾隆帝的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垮台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十三经石碑,原立于国子监称作“六堂”的教室里,当作学子们每天必读的经典课本,解放后因建首都图书馆,被搬到了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里。
看来,国子监是藏龙卧虎之地,也是文物珍藏宝地。这里游人不多,让我有幸在悠然的观瞻间,静静地感受中华民族深邃的历史文化,仿佛被带进历史长廊,留连忘返。
不知不觉间又转到孔庙大成门前,只见一队着装整齐的现代国学生,正在孔子像前背诵《弟子规》。这是一本以孔子《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编纂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守则规范。朗朗稚嫩声,引来了围观者,这队国学生,年龄呈梯形,小的看上去仅五、六岁,大的也有十二、三岁,其专注持敬神态,让我心中涌起一阵感动,暖乎乎的。近年国学在国内似乎有热的迹象,照此传承,我们的国学是会有希望的。
国学,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文化。重振国学,实现当代价值,匹夫有责。
国子监旅游小贴士
景点简介
参观地址
参观票价
开放时间
乘车路线
北京美食
○全聚德烤鸭,中国著名的老字号,始建于1864年(同治三年),蜚声中外的全聚德烤鸭采用挂炉、明火烧果木的方法烤制而成,烤皮质酥脆,肉质鲜嫩,飘逸着果木的清香,鸭体形态丰盈饱满,全身呈均匀的枣红色,油光润泽,赏心悦目。配以荷叶饼、葱、酱食之,腴美醇厚,回味不尽。
○北京涮羊肉,成为名菜已有近百年历史,今以“东来顺”所作最佳,为北京首屈一指的清真馆,享有“涮肉何处嫩,要数东来顺”的美誉,其特点是选料精细、肉片匀薄,调料多样,其味鲜酥嫩香,人口化渣,无羊膻味。
○北京灌肠,用淀粉加红曲水调成稠糊面团,做成猪肠形状,蒸熟以后,晾切成薄片,在饼铛内用猪油煎焦,取出盛盘,淋盐水蒜汁,趁热食用。丰年灌肠、北京灌肠铺等都是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