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一场人生艳遇

标签:
旅游三江广西 |
分类: 游记 |
精美绝伦的一场人生艳遇
——广西三江旅游记
文:妖姬霓裳
在国庆长假期间,我和老公去了广西融水、融安、三江旅游。
由于担心长假人多,因此特别挑选了这三个不是很出名,但却很有少数民族特色风情的小旅游景点。
平时,我们就习惯早睡早起,为了躲避长期期间旅游人集中游玩的高峰时段,早上六点多起床,7点多最迟不超过7点30分出发。因此,一路上畅通无阻,等我们在景点游玩完走出景区大门时,此时便人满为窜了,人多车多起来,因此,我们在这几天中,天天早起赶路,没有佣堵过,游玩非常顺利。现把我玩的三江旅游记录如下: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七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除此外,它还居住有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其境内有七十四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三江”得名于境内的三条大江,即榕江、浔江与苗江。它南至柳州市、北通湖南通道县、东达桂林市、西往贵州从江县,水运可沿融江直达柳州市。
三江旅游吃的有当地的百家宴、油茶、茶叶、禾花鱼、土鸡土鸭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是风雨桥、鼓楼、侗族歌舞、侗人鸟巢、侗族木楼等。
侗族油茶
侗族油茶——用来制作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叶(在广西北部,产自三江县洋溪乡高路村的高露茶是打油茶的上好用茶)、大米花、酥黄豆、炒花生、葱花、糯米饭等。
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先将煮好的糯米饭晒干,用油爆成米花,再将一把米放进锅里干炒,然后放入茶叶再炒一下,并加入适量的水,开锅后将茶叶滤出放好。待喝油茶时,将事先油炸好的米花、花生、黄豆、香葱等放人碗中,再加入已滤好的茶水和糖,就是色香味美的油茶了。
在侗族地区无论到哪家,请你喝油茶,你不必讲客气,太客气了,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喝茶时,主人只给你一根筷子,如果你不想再喝时,就将这根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一看就明白,不会再斟下一碗.如果不是这样,主人就会陪你一直喝下去。
侗族百家宴
侗族百家宴也是三江旅游的一大特色,旅人花上50元/人就可以吃上长龙般蜿蜒的百家宴了。
所谓百家宴就是由当地的每个家庭自制饭菜,带到当地鼓楼下,或是广场上,每个家庭的饭菜就放在一张桌子上,一般是长方形桌子,然后再把一个个家庭的一张张桌子相连而成。
由于各个家庭所做口味不同,游人可以每家的都偿一口。
其实这也是侗人过年过节团聚的好方式,大伙儿一起带着桌凳及饭菜来,在鼓楼下相聚,一起吃饭聊天,互相偿偿彼此的厨艺,把酒话桑麻,或是观歌舞,更是不亦乐呼!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它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在三江县城侗人鸟巢花上120元/人就可以欣赏到五彩缤纷、惊艳绝伦、极具特色的《侗族大歌》:“坐妹”。
《侗族大歌》:“坐妹”
《坐妹》是侗人婚礼“回门”的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寻找意中人。
它突出表现三江侗族生活中节日的欢乐气氛,姑娘节、赶坡节、多耶节等节日和百家宴、芦笙踩堂等欢庆节日元素将以更为变幻的形式呈现在剧中。呈现侗族行歌坐夜、出嫁婚庆的神秘风情,并且展现芦笙、木叶、牛腿琴、琵琶的独特魅力,展示侗族服饰、芦笙踩堂、多耶舞的美轮美奂,演绎侗族大歌、木叶歌、多耶的天籁之音。整台节目充满乡野气息、田园风味,体现民族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据悉,更名后的《坐妹》,在原有侗族大歌—— 喊姑娘——闹姑娘——坐夜行歌——姑娘节——哆耶团团6大章节的基础上,增添了《蝉虫歌》《牛腿琴琵琶歌》《侗夜密语》等情节,更为完整和真实地再现了侗族青年男女热情奔放的画面:每当入夜,寨里的“腊篾”三、五人就会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等待腊汉来访。腊汉们则结伙来到姑娘们聚集的地方与她们共同相处,侗语谓之“鸟蓊”,即“闹姑娘”“谈情唱歌”之意。男青年去走姑娘时都带有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或者侗笛子。当到姑娘家里,要经多次央求才开门,这只是善意的逗趣。入室后双方均以礼相待,姑娘让坐、寒暄。聚集时无所不谈或打闹逗乐,可互叙衷肠。或操着琵琶或牛腿琴对唱情歌。当夜深人静,歌声清晰、音韵悠扬,琵琶铮铮之声,如蝉鸣幽谷。大家以歌对弈,如腊汉唱不过腊篾,则很难交往,也受到姑娘冷落。因此,腊汉努力学会唱歌,这种气氛令人神驰,往往鸡鸣五更而不散,黎明才依依惜别。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耶歌’传唱,鼓楼高耸……”,《坐妹》除突出原有的三江侗族地区婚恋、劳作、歌舞等侗族文化元素外,更是借助三江“侗乡鸟巢”独特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巧夺天工的侗族建筑为背景,全景再现了侗族“坐妹”这一传统恋爱习俗,让观众体验到最真最纯的侗族风情。借助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法将侗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着力打造一台原生态侗族风格的视听盛宴,体现侗族文化的质朴率真、绚丽多彩、浪漫神秘。《坐妹》不仅是侗族风情的多彩展示,而且是三江经济发展、民族和谐、社会开放、生态优美的赞歌。【注:以上《坐妹》简介文字来源于(2012年12月11日的《南国今报》)】
侗族风雨桥、鼓楼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县内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它共有侗族风雨桥一百零八座,鼓楼一百五十九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
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并且不用一颗铁钉,因此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它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在三江侗寨,座座鼓楼高耸于寨子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它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婚礼:“回门”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
由于侗族婚礼一般属抢亲,因此,结婚时是偷偷摸摸,见不得人。唯有被男方偷抢去的姑娘在结婚回门时方才是侗族盛大的真正婚礼。
“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
此次三江旅游,优如人生中一场惊美绝伦的一场艳遇,让我欣赏到了最美艳的舞蹈和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