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女人还女人,比男人还男人

(2008-12-06 14:06:38)
标签:

梅兰芳

感悟

生活

电影

休闲

分类: 影评、书评

比女人还女人,比男人还男人

——梅兰芳

 

 

比女人还女人,比男人还男人

 

 

 

周末决定去看电影,没想到却撞上了《梅兰芳》的首映,毫无犹豫地选择了看它,因为里面有我喜欢的演员如章子怡、陈红、孙红雷、黎明等。

看完后,感觉还算不错,还行,有一定的艺术深度和哲理性。

比如所谓的纸枷锁,你可以毫不费力的撕破它,可是戴着它的人就却终身都无法做到。而这个道理,不仅很完美地诠释了梅兰芳的人生,其实,在现实生活的平凡人又无不是如此?很少有人有撕破纸枷锁的勇气,唯有让自己的灵魂在那薄如蝉冀却又坚固如磐石的纸枷锁里终其一生。

比如梅兰芳的一生是其孤独的一生,没有孤独就没有梅兰芳一生辉煌的艺术。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孤独的。所以古人说‘世上得一知已促矣’。真的,世上可以说没有不孤独的人和孤独的灵魂。孤独成就了伟大的艺术,孤独也成就了悲壮的人生。

《梅》剧里,我最欣赏的是少年时代梅兰芳扮演者余少群和中年时代梅兰芳夫人福芝芳扮演者陈红的演技。

 

 

陈红是陈凯歌的妻子。

在《梅》剧中扮演梅兰芳夫人福芝芳。陈红把福芝芳作为一个女人的干练波辣能干聪慧,面对第三者时的无助又不失自尊时的复杂情感,对梅兰芳无微不致的爱表演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章子怡的表演和陈红深刻细致的表演相比就逊色多了。

陈红生于江西省的信江之滨,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自幼受好良好的家庭教育,她从小就显示出了艺术天才,从小学开始她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高中时担任了校学生会的文艺部长。1986年陈红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青年艺术剧院。陈红第一次走上银幕是17岁,在影片《这里有泉水》中扮演角色。毕业后在电影《红楼梦四部》、《红楼梦五部》、《红楼梦六部》中扮演紫娟,在《都市刑警》中扮演顾影,《傣女之恋》中饰艾... 饰艾摆。她在电影《你好,太平洋》、《在那遥远的地方》《雾宅》中扮演主要角色。陈红天生丽质,她的扮相非常漂亮,古装的陈红常常透出几分“洋气”,而时装的陈红又含有几许古典。她既能扮演泼辣能干的姑娘《香香闹油坊》中的香香,又能扮演柔弱的让人怜惜的女性,如《征服者》。被列为中国影坛第一对夫妻的大导演陈凯歌和陈红联手打造的电影《和你在一起》,在第1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等三个大奖。初次和夫婿陈凯歌合作的陈红,因“成功地演出了人物的复杂”,被韩国著名的最有野心的比克邦创造娱乐公司抢先闪电签下韩国演艺约,使陈红成为大陆女星签约韩国的第一人。她不仅是一名演员,近年来转向幕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电影制片人。

                          比女人还女人,比男人还男人

余少群

 

余少群扮演少年时代的梅兰芳,《梅》剧中特别是梅兰芳和十三燕的梨园争霸那场戏,余少群凭借其扎实的戏曲功底和令人惊艳的舞台扮相,苏三、樊梨花、杜丽娘、柳迎春、林纫芬、林黛玉,余少群扮演的一个个经典的梅派舞台形象令人赏心悦目,真是把女性角色演绎得比女人还女人。

余少群在这以前,还少为人知。他之所以把少年时代的梅兰芳演绎得如此传神和到位,是有其原因的。

余少群自小就喜欢艺术,14岁时不顾家人反对考取了艺校,学了整整6年汉剧。在校期间,他曾获首届武汉市艺术人才“艺蕾奖享受人才津贴。毕业后,余少群进入武汉市汉剧院青年团,2004年拜余师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成为其关门弟子。第二年,23岁的余少群成功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演出。不久,他被上海越剧院相中,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上海,转行学起了越剧。2006年,他离开上海越剧院进入浙江越剧团。2007年初,余少群被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剧组看中,出演从学戏到成名阶段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从1月份开始,他就被“关”到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封闭式京剧训练,已经半年多没有回家了。而因为陈凯歌导演希望他再瘦一点,上镜可以更漂亮些,余少群每天坚持锻炼,短时间内就瘦掉了10多斤。除了减肥,余少群还放弃了众多人关注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据悉,他曾成功闯入上海赛区贾宝玉组前5名,但接到《梅兰芳》剧组的邀请后,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选秀。这就是余少群出演梅兰芳的经历和取得角色成功的原因。我相信以后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