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平凹与孙犁
□文彦群
贾平凹曾经多次说过,在年青时候,奉若神明,高山仰止,通信最多,对自己影响最大,并且专程登门拜见过的作家,唯孙犁一人。孙犁去世多年以后,他还说至今也不能忘怀孙犁当年的引导扶助之恩。诚然,要说犁苑人物,贾平凹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这位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素有“鬼才”“怪才”之誉的才子型作家,早年与孙犁相知相交的生平友谊,故事多多,颇为感人,也是值得一说。
小时候的贾平凹,体型瘦小,身单力薄,父亲是乡村教师,受家庭环境影响,有着爱看书、爱写毛笔字的习惯。初中还没有毕业时,文革开始,父亲被打成右派,就只好回家务农,在丹江水库上劳动,编辑工地战报,在墙上刷大字标语,被人称乡村秀才。1976年大学恢复招考,被推荐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写作,毕业留在西安,当编辑,之后成为专业作家,就此开启了另一种命运的人生之旅,当年那个乡人眼中的“贾平娃”,也就有机会蜕变成后来的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贾平凹。
贾平凹怀揣两支笔,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散文,左右开弓,禀赋加上勤奋,优质而高产,出道不久,短短几年时间,就在文坛上小有名气,被誉为“鬼才”,1978 短篇小说《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其散文作品,也受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老作家孙犁的青睐,并由自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忘年之交。
贾平凹最初接触孙犁作品,就是在当年丹江水库的工地上。在《我是农民》一书中他曾这样写道:“我睡不着,顺手拿了一本民工的书几年后读大学时,我才知道这本没封面也没封底的书叫《白洋淀纪事》……”在孙犁逝世后,贾平凹又回忆说:“当我还在乡下,是十多岁孩子的时候,读到的文学作品又深深喜欢,以至于影响我走上文学路的就是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
贾平凹与孙犁的交往,始于80年代初期,孙犁居于天津,贾平凹远在西安,两人的交往主要是以通信为主。孙犁主编的《文艺周刊》影响很大,贾平凹便向其投稿。孙犁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贾平凹,当他读了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后,认为这篇散文写得很短,形式也与当前流行的不一样,是一篇没有架子的文章,是心之声,也是意之向往,低音淡色,是散文的一种非常好的音响。并于当天就写了一篇随感《读〈一棵小桃树〉》,寄给《人民日报》副刊。两人就此开始通信交往。贾平凹在写作上遇到困难,生活中有了烦恼,也给孙犁写信诉说,孙犁则回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成为青年作家贾平凹的文坛良师。因为一篇《一颗小桃树》,孙犁发现了贾平凹;贾平凹视其为神一样的存在;孙犁认为他能够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之后又写了多篇文章,评论贾平凹的散文和小说。百花文艺社为贾平凹出第一本散文集,要求请某位老作家为之做序,却遭到拒绝,于是只好求助于孙犁,孙犁则愉快地接受,在序言中嘉言勉励,说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在炎炎烈日之下,或细雨蒙蒙之中,头戴斗笠,只身一人,弯腰操作,耕耘不已的青年农民。有人对贾平凹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佛道思想倾向提出严厉批评,孙犁则为之辩解,认为年轻作者随着不断成长,定会进行自我修正。
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是孙犁为支持贾平凹,也曾给自己惹来过很大的麻烦。1992年,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给孙犁写了一封信,派人到天津向孙犁约稿。孙犁写了一封回信,谈自己对于散文的观点。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仍以为,所谓美,在于朴素自然。以文章而论,则当重视真情实感,修辞语法。另有名家,不注意行文规范,以新潮自居,文字已大不通,遑谈美文!例如这样的句子:“未必不会不长得青枝绿叶”,他本意是肯定,但连用三个否定词,就把人绕糊涂了。孙犁信中所举的这个例子,其实也是出于无意,手边有一张报纸,抬头一眼看到这句话,顺手就用上了。贾平凹将孙犁这封信在《美文》杂志创刊号上刊登了出来,不久又有几家刊物做了选载。孙犁信中所提到的那位作家就是李国文,当然也是著名作家,比孙犁小近20岁,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他认为孙犁是存心讥讽自己,看到《美文》杂志后,就写了一篇长文《智慧之美》,专门投给天津的一家晚报进行回应;又在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要么回家要么闭嘴》,借用球王贝利的话“反击”孙犁。两三年之内,李作家连续写了多篇这样的文章,不依不饶,纠缠不休,其中有“下楼腿软,迎风流泪”之类人身攻击的话语。孙犁气愤不过,后来也写了多篇论争文章,但这件事对于一个80岁的老人,在身体和心理上,无疑是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引起了他对文坛时风的严重反感和对人生的虚无幻灭感。
贾平凹对孙犁奉若神明,高山仰止,当然也是感激不尽。1983年,贾平凹去天津领散文奖,想着能见到仰慕已久的大师孙犁,激动得睡不着觉,给孙犁买了他喜欢的唐三彩骆驼,坐火车怕碰坏,一路抱在怀里,小心翼翼,但很不幸最后还是碰断了一条腿。孙犁一生很少在家中待客,贾平凹来了,却是视为贵宾,高规格接待,拿出烟酒,让保姆包了肉饺子,又送了一本自己的书,写了一张条幅,可见何其看重。贾平凹早年有散文《一匹骆驼》,讲述与孙犁见面的故事,之后又写了《孙犁论》《孙犁的意义》两篇重要的文章,评论孙犁的为人和文学,贾平凹的这些评语,已经成为评论孙犁的经典性话语,常被一些学者所引用。如“世上最难得的就是清正。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又如“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说,其实哪里有派而流?孙犁只是一个孙犁,孙犁是孤家寡人,他的模仿者纵然万千,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只看到他的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再如“孙犁敢把一生中写过的所有文字都收入书中,这是别人所不能的。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经历了各个时期,从青年到老年,能一直保持才情,作品的明净崇高,孙犁是第一人。”孙犁去世多年以后,贾平凹还写过几篇怀念文章,对孙犁依然是心怀感激,念念不忘。2015年,笔者前往大堂书房访问贾平凹,他还说:孙犁是大师,他的文学影响了几代人!
学者钱克兴认为,贾平凹在精神和创作上,都与孙犁有一定的承传关系,可视为“荷花淀派”在陕西的代表。孙犁奖掖后学,对初涉文坛的青年贾平凹诚挚教导,不仅在人格上对其感召和影响,在散文创作上也进行悉心指导和启发。贾平凹敬重仰慕文学前辈孙犁,并对其散文进行认真研习和借鉴。两人通过生平交谊,在文学上有了一定的因缘关系,并形成了相近的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但由于两人气质个性的最终差别,以及所受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不同影响,最终形成了迥异的才情。
2016/1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