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俊贤教授

(2015-07-03 23:53:0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散文活动

http://s7/mw690/001l7S7nzy6Tzexr57Ub6&690

赵俊贤教授

□文彦群

      

赵俊贤老先生我并不熟悉,这几天读了他的随笔集《学府流年》后,才有了一些了解,他的学术成就固然使人敬慕,但我觉得,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当今社会,他为人师表的高洁品性更是值得人所敬佩。

我小时就喜欢文学,高中时代最向往的大学和专业是西北大学和陕西师大的中文系,遗憾自己天资有限,学习成绩一般,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中学时偶在《西安晚报》上看到过署名千里青的专栏文字,印象很深,多年后到西安,始知千里青为西大的党委书记董丁诚先生,并有机会得到了他的两册随笔集《紫藤园夜话》,书的内容是写西大这所百年名校的人事掌故,我很感兴趣。类似记述高校历史的文字,我还曾在陕师大教授候雁北老先生的散文集里读到过。

读过《紫藤园夜话》后,就用心留意着同类的书籍。后来知道还有一本《学府流年》,就很想看一看,虽然已在网店里搜寻到,但网购比较麻烦,不能货到付款,一时无法到手,只好忍疼遗憾地放弃了。最近看到商洛友人魏慧勇的《情牵西大》一文里说到此书,遂又勾起了我的这桩心事。无奈中想到友人理洵,于是向他求助。幸哉,洵兄恰好手头就有这一本书,是西大周燕芬教授赠送的签名本。他答应借我一阅,看书的心情急切,就在匆忙的工作间隙,抽身前往取书回来,利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翻过一遍。

这书和《紫藤园夜话》的体例、内容相差不多,还是叙写西大的故事。我以前好读纯文学作品,近些年来,兴趣有所变化,偏重于文史,即就读散文,也多是语言质朴、行文自然,写人纪事、质大于文,现实感强的文字,很少再看那些文艺腔过浓的抒情文字。这种变化,既有着年龄阅历的因素,也是受作家孙犁的散文作品和学者谢泳学术随笔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我大学的专业是历史,书生意气,这个情结至今仍然还在。

《学府流年》的作者赵俊贤,商州人氏,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后任教于母校,研究生导师,著名学者,学术成果丰硕,有专著《中国当代小说史稿》《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主编并主笔了5卷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等,在学界影响极大,被专家誉为“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活跃于当今学界的刘炜评、周燕芬、刘道新、霍士富等青年才俊、知名学人,也都是赵门弟子。

这本书里,许多篇章都曾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但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还是《学生送礼》一文。这篇文字,既反映了当年清正的社会风气,也能够见出作者的个性人品,联系当今社会现状,使人容易生发出今不如昔的慨叹。

赵俊贤先生已退休离开讲坛多年,如今应该过了80岁吧,他说自己尚有自知之明,现在对年轻人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但还有不识时务者,或逢年过节,或出差路经西安,总要前来看望老师。他开玩笑说:习俗上学徒三年期满,即可出师,就与老师结束师生关系,是同事,是朋友了,不必再执弟子了。但学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回答,还是令他动情。

有个进修生,使他感动,也令他叹息。此人原本供职于党政组织部门,前途广大,从中文系进修两年后,却不安心从政,竟放弃“升官”的机会,转到本系统的报纸去编文艺副刊了。赵先生反躬自省,并直言追问学生,此举是不是犯“傻”,有没有中他的“毒”?学生感谢老师多年的苦心教诲,劝他千万莫要介意,这只是自己的郑重选择,虽然清贫,但心情愉悦,自得其乐。

90年代的某年,校方只给了4个研究生指标,但7名考生上线,这事让他犯难。复试前一天,有位南方的考生登门拜访,带来两条红塔山香烟,意图不言自明。赵先生劝说:“你是民办中学教师,工资拖欠经常发生,何苦如此破费?烟是哪里买的到哪里去退,返乡的火车票就有着落了。”但任他怎么劝,来者还是不听,执意请他收下“薄礼”。无奈,他不得不扳起脸把话说白了:“如果我收了你的东西,明天还有何脸面坐在主考席上?如何面对其他考生?我的良心如何安然?”久劝无果,他只得断然说:“要留烟可以,我现在宣布:你明天不要来参加考试了,我已将你淘汰!”学生愕然,只好收起烟诺诺告辞,他送客至门口,又平静地说:“明天还是来复试吧,我将一视同仁对待考生。今天这一幕,天知地知,权当不曾发生。”

还有一件事,曾令赵先生心情沉重。一位陕北农村的民办教师,参加中文自考,在论文答辩之前,慕名前来请赵教授指导。时值春天,当走进教授的家门时,竟满头大汗,他自称是从火车站坐公交车至西门,再沿途步行一路打问而来。善解人意的赵先生明白,他其实不过是为了节省五毛钱的车票。来时扛着两个小口袋,一个是十几斤的小米,一个是二三斤红枣。“爷爷说,我们家贫,没有啥东西送老师。第一次空手进门,有失礼节。这些自家的东西,实在不好出手。”面对这份“礼物”,农家出身的赵先生,顿觉百感交集,他从口袋里摸出30元钱说:“论文答辩完,抽空去西大街德懋公买两盒水晶饼,余钱再买点白糖,一定带回去,代我向老人家问好。你若不收,就是看不起我!”话已至此,小伙只好含泪收下了教授的“回礼”。

2015-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