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场绝技:优化人际关系

(2008-01-22 00:47:00)
标签:

求职

职场

财经

分类: 职场、上班……这点事

职场绝技:优化人际关系

老板应该是喜怒无常的,功劳应该是记不住的;朋友作同事是很悬的;你不能融入环境,可能是你的看法错了……

王珲:各位《心理月刊》会员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是2007年10月31日,10月份的专家在线又在直播间里进行了,我在这儿先向大家道一下歉,刚才我已经看到大家在网上的议论了,我们迟到了10分钟,还有一位嘉宾因为自己开车,不认路,现在还在底下转呢,所以就先由我们两人跟大家聊一聊。从我们收集到的大家的问题,真的非常多,所以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话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不要说大家,就连我自己也对这个话题很关心。

王珲: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是孙虹钢,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他非常擅长研究职场人际关系的问题,现在我留一点时间给虹钢,让他做一个自我介绍。

孙虹钢:各位网友和各位《心理月刊》的读者朋友大家好。网友可能熟悉一些,因为我来做直播做过好几次了,只不过以前主要是谈跟企业、管理,跟人有关的话题,《心理月刊》又是我特别喜欢看的一本杂志,当然不是因为有才的美女,又是我的好朋友做主编,这是次要因素,主要的因素是因为杂志好看。网易更不用说了,我的主要博客就在网易,大家可以随时过来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王珲:今天聊的话题,大家可能会感觉到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准确地说,虹钢并不是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

孙虹钢:尤其不是治疗人心理疾病的大夫。爱情问题除外(笑)。

残忍的诚实——你和我的期望不同!

王珲:他最擅长的就是在职场中研究各种人际关系。你之前出的那本书叫什么?

孙虹钢:有几本书,其实很多在网易读书频道都有连载,比如有一本《工作就是生意》,写得比较赤裸裸一些,很直接,但很多企业的高端HR看了之后觉得能把工作关系说到这个程度,基本就不用遮掩了,人就可以变得很坦率了,工作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就是你来我往,其实很正常的,只不过我们为它加载了很多非理性因素,所以很难受。在职场当中人有时候很痛苦、郁闷、不开心,抑郁或者狂躁,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可能心理学家会跟你讲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是因为内在和外在的某种冲突,有一种“冰山模型”,说冰山下面是怎样的。

IMG_08188.JPG

孙虹钢:从职场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很简单,就是你自己的期望和企业对于你的期望、同事对于你的期望、老板对于你的期望、太太或老公对你的期望不匹配。

王珲:是吗?你觉得从期望的角度就可以解释很多很多问题?

孙虹钢:那是一种很核心的东西,你有想法,什么样的人绝对不会有烦恼你知道吗?

王珲:石头人?(笑)

孙虹钢:一类是不喘气的没有任何烦恼,因为没有任何欲望了;还有一种是修行到了一种境界,往那儿一坐一个月不吃东西,那样也可以有欲望。头段时间我在福州,福州有一个庙很大,西禅寺,是一座古寺,有一棵老树现在还在结荔枝,很好吃。和庙里的方丈喝茶时聊了一下,他说和尚也有烦恼,不光是我们普通人,工作关系、亲情关系,觉得受了委屈,或者很内向,想表达却不懂,那是普通人的想法,和尚也有想法,他们也要跟外面活动啊,那怎么办呢?这就在于你的内心感受,你要把这个事情当做烦恼来看,那它就是烦恼,你要不把它当烦恼来看,它就不是烦恼。

王珲:这样说听上去非常有道理,但……

孙虹钢:有时候不解决问题(笑)。

王珲:对,其实我们每天在单位上花的时间,跟同事相处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跟家人相处的时间。

孙虹钢:但质量可能是跟家人在一起相处的质量更高。

为什么他们不接纳我-能量模型不同

王珲:也不一定,这些就变得特别具体,在职场人际关系里如果他感觉舒适,就会觉得他所在的工作环境是他值得坚守的,我们的问题里也有,非常典型的一个问题,我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女孩子提的问题,她说她自己的公司本来就很小,不到十个人,女同胞总共四个,因为她是新人,另外三个人是做同一个工作,又是同一个专业,那三个人关系非常好,她自己无论如何想进入到这个圈里都进入不了,她觉得她是局外人。这是非常具体的问题,你会给她什么样的建议呢?

孙虹钢:其实很简单,第一,这种情况是不是真实存在,你可以考虑,有人是这样的,可能是她自己有点儿害羞,明明人家觉得你跟我们已经是一伙的了,但她自己不觉得,因为她所认为的“一伙”,她所认为的被接纳有一种潜在的标准,是什么这要看个人了。比如她从小受的教育,可能她觉得被人接纳应该是别人天天主动找她说话,主动跟她沟通,对她很好,很关怀,对她很亲切,可能她觉得这是一种自己被接纳的表现。咱们说叫做“归属”,她觉得被别人照顾是一种归属;

孙虹钢:还有一些人,比如王珲,像你,你是那种挺典型的,你愿意去照顾别人,你可能觉得这一伙人都被我照顾,那我们是一组的,是一伙的,人会有两种基本的倾向。你是觉得被别人照顾就是“进去”了,还是觉得你照顾别人就是“进去”了,可能她要自己想一想,所以可能是人家接纳她了,但是她不觉得。

王珲: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的期望值有点不太一样,在人际关系远和近的距离感受上是不一样的。

孙虹钢:太不一样了,非常不一样。

王珲:这种不一样就会导致不同的心理感受。

孙虹钢:对,比如咱们在一起聊天很开心,那儿有一个朋友,咱们俩聊得挺热闹,跟他说话少,他会有两种感觉,我在人群中就是一个不说话的角色,这些人都是我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说得很热闹,其实我只要坐在这儿我就已经参与了,就很好;还有一种心理可能就是觉得,他们都不理我,他们是不是看不起我,他们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他们是不是成心晒着我,这就麻烦了。有可能咱们是有点儿疏忽他,但也有他自己的问题,假如他觉得这个时候不行,他要加入,如果互动交流是他觉得最舒服的方式,必须要用和你们一样的方式和你们进行交换,那就主动加入进来说话了。

孙虹钢:当然在职场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人会主动一些,有人会被动一些,如果你是一个主动型的人,最好你能够多关照关照周围这些人,我们周围有太多需要我们关照的人。

王珲:网友提出来的问题也有的说,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是主动型,是被动型的。你说这样的人需要更有主动精神的人更多给他们关注吗?

孙虹钢:应该是。前面一个可以说是心理问题,因为这种能量不是太容易改变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说,我怎么改变自己呢?建议不改变,因为改变太痛苦了。比如本来你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其实内向外向最早不是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你知道,荣格是一个很喜欢中国文化,尤其喜欢易经的人,他借鉴了很多易经的东西,先把人分成外和内两种;有些人可能就是内向型的人,自己愿意在内心思考,获取信息、跟别人打交道都是从内心内部来的,所以他在和别人交往时可能会有一些障碍,如果这个时候强行改变自己,进行魔鬼训练,包括有些被我们严重批判误导的方法,比如疯魔式的方法,跑大街上跟人喊“我是最棒的!”我怎么怎么!突破所谓的心障,我觉得那样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两种人出现,一种人叫做抑郁,因为冲突太大他抑郁了,抑郁到极点就是自己“咔!”(自杀),每年全国有20几万人;还有一种就是狂躁,难受到极点就狂躁,看到别人就……这样都不好。其实人顺其自然是最好的。这是第一点。

孙虹钢:第二点,选择环境。如果在环境中有一个是大姐姐式的人物,虽然王珲很小,但我们假装她是一个领导,姐姐样的人物,春风化雨,你会觉得被包围着,温暖着你,很好。如果环境里没有这样的人怎么办?去找。辞职呗,去找一个适合你的环境,因为总有适合你的环境,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那样的,咱们相信人和人之间能够自如地交往,需要一种能量交换,有一种能量匹配。

王珲:你今天其实多次提到了能量这个词,我也蛮好奇的,我们原来确实做过一个话题,“唤醒你的能量”,把人际关系中好的良性的互动视作正向的能量,但我觉得这个能量之说和你提的能量是不是还是不太一样?而且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谈如何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你刚才谈到万事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跟能量和更好的人际关系之间到底有些什么关系呢?

孙虹钢:其实你是专家……

王珲:我不是专家,您今天是专家(笑)。

沟通,未必解决问题

孙虹钢:这里面的关系太大了,英国有个大学叫剑桥,剑桥做过一个研究,关于人际沟通的,现在在企业的职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沟通很重要,沟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咱俩之间关系不好呢?是因为沟通不畅,你知道的事情我不知道,或者同样的事情你我的理解不一样,咱俩就沟通,沟通完之后你明白我我也明白你就OK了。后来在企业管理里大家发现一个现象特别逗,沟通能解决问题,一次性,下次俩人还是不行,你看我不顺眼,第一次咱说有误会,沟通;下次你看我还是不顺眼。所以他们发现人和人之间能不能在一起达成共振,说的事情两个人同时明白,需要有一种化学因素起作用。这有点儿类似于用中国文化讲的能量,按太极的思维,把人分成几种,按动能来说,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五种能量,网友可能已经晕了,咱们说得更简单直接一些;复杂的可以分成16种,简单可以分成8种,比如天行能量,这个人就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特别外向,非常积极,非常主动,主动型、主导型的,思维方式也是很自我的,听我的…相信我…我认为;跟他相对最极端的完全是支持型的,“你说…”“支持你…”“我相信你…”辅助型、支持型的;在这两极之间还有,你的思维方式是偏主导型还是支持型的,是直觉型为主还是感觉型为主,是很理性的还是比较感性的,当然人都会有交叉的因素在里面,由这些不同的因素组合成不同类型的人格,这一点东方和西方的理解是一样的,容和的观点和咱们讲的是一样的,其实人是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我相信你们也一定有测评工具。

王珲:其实就是差异的问题,毕竟有的时候我不能因为这种差异而回避这种差异,只选择能跟我沟通的,这不太现实,因为在现实里不是这样样子的。

可以调整,不要改变你自己!

孙虹钢:对,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里那么多人得抑郁症,那么多人不开心,那么多人得精神病,就是因为他要强行改变自己,要为了工作、为了感情改变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做到,但现实告诉我们,做不到,人的本性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王珲:你的意思就是不用改?

孙虹钢:我建议做调整,但千万不要想着改变自己,那太痛苦了。

王珲:我比较认同你的观点,首先接受你自己是这个样子,再往下走一步就能获得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吗?

孙虹钢:是这样,我们看到很多网友的问题都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好,他们特别谦虚,特别具有自我批评精神,列举完很多问题之后总说“我这样不好……”,比如我在亲戚家住,我觉得我应该给他们干活,主动做家务,其实我挺累的,想睡觉,不想干活,但我的角色要求………实际上就是我在这个家扮演的角色我这样做,虽然那个角色的行为和我的内心甚至是冲突的,但我也要按照角色的要求做,去为难我自己。告诉他,这样的结果是最终有一天你自己崩溃掉,除非你有像王珲和老孙这样开朗的方法。咱们这种人有一种比较强的心理复原能力,天大的事儿到我这儿最后一睡觉、一打呼噜就完事儿了,这也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当然和修炼有关系。

调整-时间,空间,人间

孙虹钢:因为每个社会角色确实有不同的要求,做老板有老板的要求,做员工有员工的要求,做丈夫有丈夫的要求,做老婆有老婆的要求,甚至做情人还有做情人的要求,这些角色要求基本是属于约定俗成,被这个社会已经承认的,你不按照这个做,在职场上是很难混的,怎么办?选择吧,因为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地方,有些人觉得,为什么我换了一个城市就舒服了?在北京就是特别难受,换到上海就舒服了;有人说换一个行业,我做平面媒体觉得不舒服,在报纸做不舒服,换去杂志做就觉得特别好。比如一张报纸,一张周报、日报,它的工作节奏和月刊是不一样的,虽然总体消耗能量是一样的,这一点儿都不会省,但是它的节奏不一样,日报天天晚上得熬夜,杂志咱就熬一个礼拜的夜。虽说报纸的熬夜是每天熬俩小时,杂志那一个礼拜每天要熬八个小时,但是没关系,他就适应这种,极度紧张、极度弹性,放松,挺好。所以人和人不一样,你换一个行业、换一个职业、换一个地区,说有点儿神秘主义的,陈露知道,你把床的位置换个角度,可能你都会觉得有点儿不一样。

王珲:气场顺了。

孙虹钢:我们挪动自己是比较容易的,咱不是有句话吗“山不就我我就山”。改变环境基本是不建议的,但改变自己是很容易的,什么容易呢?改变自己的心态,对于咱们来说容易,对于很多新入职场的人来说不容易,但是改变屁股是容易的,改变生活方式是容易的,不妨试一试。

王珲:我们的嘉宾陈露到了,刚才挺辛苦的找路,跟大家打声招呼吧。

陈露:大家好。在这儿见着了两个好朋友,好久没见了。

王珲:是。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为什么邀请你们俩,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他们两个人实际有很多的个人经验也可以跟大家分享,因为他们都是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里非常……

孙虹钢:尤其陈露,太优秀了。

陈露:不能那么说,我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但有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

王珲:这恰恰是我期望,也是利用今天这个时间,能够除了结合你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之外,讲一些你们个人对于这样问题的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大家特别想了解的。

人天生不平等,挨骂经验确实有用

陈露:王珲就是想让我们把我们碰了多少次跟头、撞了多少次墙跟大家说一说。

孙虹钢:我想陈露撞墙的经历会很少,没办法,你要知道人和人是不可能平等的,绝对不可能,因为在先天上就有差异,一个漂亮的女生和一个不漂亮的男生,这个差距太大了,没办法。像这样一个漂亮女生从小就是众星捧月,别人会照顾她,所以她会形成一种,我往这儿一坐,男生就会自然地去照顾。

陈露:谁说的。

王珲:陈露你说说。

陈露:因为我看《心理月刊》,每次都定期去报摊买杂志,我看受众群现在越来越年轻化了,原来看的人都是三四十岁的,现在很多二十多岁小女孩也来看,可能她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好学校毕业的孩子,她们个性非常鲜明,也算是出群拔萃的,她们遇到的问题可能就是在工作环境里有一些怀才不遇,觉得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啊?为什么我的意见别人听取不了啊?我觉得每个人都会遇到,我给她们的建议就是,先闭上你的嘴,睁开你的眼睛,少说话,多做事儿。

孙虹钢:像我们这样的眼睛比较小,睁不大(笑)。

陈露:人际关系就是你不要让别人觉得不舒服,对于一个年轻人,刚刚毕业的,你有再大的本事,没有工作经验也是不行的,像我第一份工作我也是被老板骂,骂的非常狠,完全接受不了。但回过头来看,我如果没有遇到这样好的老板,我也不会走到今天。他是觉得你身上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一个好的栋梁之材,一颗好苗子一定要懂得为人处事,有一个好约束。这是非常重要的。

王珲:你的体会是过了一个时间,有一个时间长度之后再回头来看,觉得自己其实不必那么愤怒,这是经验,但对于给我们发来问题的人里确实有不少是大学生,他们刚刚毕业之后,真的是遇到最大的困惑就是人际关系上的困惑。

陈露:所以我们说分阶段地来讲,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人群我们要告诉他,你刚毕业时要多学习、多沉淀,多向别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多去看别人都在干什么。

王珲:你的观点跟孙虹钢的观点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他说到最最重要的就是做你自己,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就接受你自己是什么样子。

陈露:我理解孙老师的意思,他的意思一定是,真诚。你做你自己就是你最真诚的表现,你不要学技巧,变得太圆滑,是这个意思吗?

孙虹钢:我们开始谈的问题是这样,很多学生进入职场之后融入机构很慢,老觉得跟环境格格不入,别人都不带我玩,说话不带我,讨论问题也不好讨论,说的问题我老听不懂,他们老讨论男女问题,我年轻,不懂。他老觉得人家是不是有意识跟在他之间设了一道篱笆,他进不去,所以觉得孤独,有点儿郁闷,就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要主动跟人家打交道。我的意思就是评估一下自己的个性特质,你是什么样,可能咱这种人就是适合不去到处忽悠,到处说的人,能出去张扬,到处说话的人有一种性格张扬的天分在里面。

“成功学”骗子们——不要再害人啦!

孙虹钢:举个好玩的例子,上次在上海录一个节目《头脑风暴》,在卫生间有一个男孩在那儿捧着水往自己头上泼,一边喊着“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我一看,兄弟,干嘛呢?他胸前戴一什么牌儿,好象是一个什么成功学训练机构的,就教这个,其实他就是性格稍微有点儿内向,平常不太愿意主动跟人家说话,见了女孩子,比如见到这样一个美女,他想说话,但是就有点儿(矜持),本来是那么一个人,结果被要求主动去,一定要坐到最前面,他最习惯最舒服的方式是坐在最后,然后被点到发言,特别顺,有一些他喜欢的问题,如果他冲到前面就难受极了,但他被要求那样改变自己。

孙虹钢:后来泼完水之后回到观众席上,坐前面,就那么坐着,后来到了跟观众互动的时间,他早早把话筒抢手上,那时候手上就发汗,后来站起来说话之后腿哆嗦,半天没说出话。我觉得那样太难受了。角色决定行为

陈露:我觉得做自我是可以的,但自我有一个前提,你不能违背大的规则。

孙虹钢:角色要求,我们俩其实是一样的,我是说你可以选择你适合的角色。

陈露:但别让别人不舒服。

王珲:在我一个人身上的角色可能就有七八个,比如我们现在坐在这儿,我现在的角色变成了发问者,我回到单位又是做杂志的人。

陈露:回去以后是你们家小狗嘟嘟的好朋友。

孙虹钢:还是父亲的乖女儿……

王珲:实际上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要求之下怎么做到自然?

孙虹钢:很容易,刚才你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了,你看“我在这儿……”时间、空间、人,人和天地之间,你在这儿有一种能量场,等你回到公司坐在你的办公桌前,那种能量场之下你是那个角色,你不会觉得这两种角色转换特别困难,回到家,当着你父亲的面没有外人,你尽可以撒娇;回到家你看着你的小狗你尽可以跟它这么玩那么玩,不会有任何不舒服。因为什么?刚才我说的变化,当时间、空间发生变化的时候,你自己的变化是很自然的一种事情。

你肯定有可以彻底放松的那一刻

王珲: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网友就会觉得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紧张、很害羞、很扭捏,老觉得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他,他的感受很难随着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在任何的场合里他都觉得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他。

陈露:我觉得他可能是缺乏自信。

孙虹钢:不会。假如他是自己一个人在泡温泉时,周围没有外人,只有他自己,比如在自己家里,躺在自己家里的浴缸里,放了一池温暖的热水泡着的时候,我相信他也会放松。

陈露:人一定有一刻是放松的。

孙虹钢:他睡着的时候某一部分是放松的,这种紧张可能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他只要跟别人在一起,尤其是相对陌生一点的人在一起,大概就会这样。我觉得这个人这种情况已经属于心理疾病范畴了,只要跟人在一起就紧张,他真的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从小有没有受过什么惊吓,比如被长时间关在一个黑屋子里。

王珲:你这样说我不太同意,我觉得是这样的,实际上有些人会比较在意,比如从小妈妈给的肯定不够多,他总是听到说别人更好,他不如别人好,在人际关系里最最重要的诉求实际是一种肯定的诉求。他希望在人际关系中寻找到这样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太容易寻找到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不舒服,其实他未必到了那种情况。

陈露:我觉得我们应该给网友和读者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议,比如我的建议,刚才我说了,多听、多看、少说,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言多必失,你说了什么样的话让别人不舒服,先保护自己嘛,这是肯定的。第二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让自己放松的方式,包括我也有紧张的时候,开庭的时候,面对一些棘手的当事人时都会紧张,但你要有一个途径或渠道,完全属于自己的渠道来放松自己。比如女孩子喜欢去做Spa,包括逛街,吃好吃的;男士呢,可能是沉思啊,把自己放在屋子里,蒸桑拿。

孙虹钢:我也喜欢去吃好吃的(笑)。

陈露:这是第二。第三,我认为还是要多跟朋友们做真诚的交流,倒不是刻意的维护什么关系。我觉得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他在跟别人交往时是有目的性的,比如我为了跟大家融在一起,强迫自己说他们喜欢听的话,这个我跟孙老师的观点就吻合了,他说,要做你自己,如果你不愿意委屈自己,那好,不去跟他们说,但是我不要妨碍别人,你们说你们的,你们不要说,你不要让别人觉得不舒服,你自己还是要有一些真诚的朋友,你来真诚的面对。即使你是有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终有一天还是会有人发现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你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也会发现你的优点。

感覺被认可,很容易啊

孙虹钢:具体到这个网友的问题来分析,可能他从小受到的肯定比较少,所以他很想要有一种归属感,被一个团队来承认,他可以从几个角度想问题,第一,他现在应该有一份工作,有一个老板给他发工资,那就说明至少有一个很棒的老板认为他好,否则人家不会发工资给他;这个机构,发工资给他的人,一定是他的能力被得到了认可。这样他就想,老板是认可我的,职位不重要,每月钱给我就OK了,这是职场中的;在现实中,也许人家夸他的方式不一样,女孩子,比如陈露这样的美女,如果她当面说某某你好棒可能会很假,她可能会用一个眼神,看你一眼就已经是鼓励你了,或者有些男同胞拍拍你的肩膀就是鼓励你了,其实这些事情都是正面的鼓励,正面的赞扬,他可能不知道。如果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把这些特棒的鼓励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第三条方法,在虚拟环境下,你可以找到你的志同道合者,比如在一些坛子里用匿名的方式,总有一些你喜欢的人吧,喜欢我的人不多,但这并不我喜欢你们,喜欢你们怎么办?可以看你的杂志,登陆你的博客,在你的博客上,对于你的文章去留言,很真诚地去评价、去留言,使劲地表达我对于你的文章的承认,有的时候会得到一些回报,比如在你的文章、你的博客里我写了这么长一段分析你的文章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好,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你大概也会回复一下吧,那你的回复是不是对于我特别好的鼓励?所以寻找鼓励、寻找认同是一种天底下比较容易的方法。

陈露:我来的路上就在想,我刚才想的建议具体一些,比如多去赞美别人,像您,你需要认同,别人也需要认同,如果你给别人认同,别人可能就会跟你拉近距离。但我觉得这个方法又不合适。

孙虹钢:有人是张不开嘴。

陈露:因为所有提出问题的人一定是内向一些的,如果外向的人,可能人际关系不存在问题,顶多就是别人背后说他两句坏话,这种人也很容易缓解,他还有一帮哥们儿呢,他还有让自己快乐的群体呢。更多的问题都来自于比较内向的人,你给他出这种主意,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要是能张嘴说,“王珲,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正好跟沙发吻合”。“很亮丽,人又比以前瘦了”。他真要能说出这些话也就不找我们了。

孙虹钢:你咋知道我刚才这么说的?(笑)

王珲:对于内向的人有什么好建议呢?

陈露:所以我说,第一,你本来就是一个内向寡言的人,那你就多看,真的不愿意说话的话,那你就微笑,微笑是最好的工具,至少别人觉得你很友善,没有敌意;第二,有一个自己缓解的方式,孙老师说得特别好,我可能想的就是女孩子逛逛街,臭美,但对于男孩子来说,可能需要一个虚拟空间,找到和我同样的人,同样的群体多沟通。第三还是要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沟通,交到一些真诚的朋友,他们能给你很多的帮助。

做个好领导,做个好员工

王珲:其实你们说的这些我自己也有一些体会很想分享一下,我觉得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有两点,你们俩刚才已经提了,我觉得这两点是给我自己触动最大的,第一是倾听,很多时候的沟通无效实际是因为听得不够,还不叫听得不够,是根本没听进来,没听懂,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在什么样的处境和语境之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心绪里,我觉得网友有时候说担心自己不完美,不受欢迎,可能因为这样的担心甚至让他都没有时间去听对面那个人在讲什么了。

孙虹钢:人家一说话他老觉得是不是说我呢?

王珲:对。所以我觉得,能够清晰听懂对方,这是人际关系里非常非常重要的品质,它能够让大家往前跨出一大步,深入到亲密关系里去。第二就是沟通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也是跟我的同事交流,后来我发现有时候当我不去主动沟通时有些问题就会积压在那儿,其实那就是一个误解,当时你说一声可能人家就理解了,但是你不说,他也不来问,然后就开始猜了。所以我觉得当时,心理学上老说“当下”的概念,有什么问题也是最好当时就反应,你有疑惑也好,愤怒也好,如果在当时的情绪里坦率告诉给对方,比你往后积压,事情发生各种复杂的变化,可能会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有建设性一些。

陈露:但是这个又引发出一个问题,当你跟别人有一些小误会时如何解除的技巧,王珲你是一个主编,你可能就会问你的下属“因为这件事情,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想弄明白”,这是你的方式。但我觉得更多的人应该学会用提问的方式来沟通,而不是先说“我……”我前两天遇到一个问题,我的一个好朋友来找我,他跟他的上司说“你这样让我非常不舒服,你那天说了一句什么什么话,当着那么多人让我很没有面子,我是你的手下你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现在他跟他老板的关系非常僵,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好的销售人员,老板也很赏识他,他的问题出在哪儿?解决问题的方式、技巧不对,因为他更强调了“我”。

王珲:没有根据当时的情境来说话?

陈露:其实无论是时间样的情境,提出问题的人现在可能都在社会层面上属于……不是说劣势吧,至少还是没有特别站住脚的一群人,当有问题的时候,无论是跟你平等的、比你高一层的还是什么样的人,你都应该先问问“为什么?”比如你觉得两个人有问题,你可以说“最近咱们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你有什么需要跟我说的?”我觉得这种方式反而比强调“我”要好。其实这种人很直,越是这样越说明他没心眼儿,很直,我不高兴了,你为什么这么说我,其实很好,但这样你会伤到别人。

王珲:你刚才的建议是很好的,考虑到了情境,而且用提问的方式,其实是在进一步确认我们之间的沟通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在沟通的过程中表达感受性的词是好的。比如“我觉得你刚才那样的时候,我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心理体会。”这样描述时对方就能知道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了,但我们通常用的描述方式是“你总这样!你老是这样!”这样就变成指责的关系了,谁在指责的时候心理都不舒服。

孙虹钢:有些女同胞喜欢用这种句式。

王珲:男的也是这样。

陈露:想到家庭里了,女人喜欢抱怨,你怎么这样啊?怎么老不干活啊?

让自己舒服,怎么都是对的

孙虹钢:但我觉得问题也不这么简单,有些人就是这样,现在发现问题了,当你处于强势的时候,两个人相处,比如你是我的领导,你提出来一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但下属真的挺难的,比如我是你的下属,我直接跟你说可能也挺难的,所以我觉得真的要感谢网络,不妨采取其他的方法,发短信啊、邮件啊。

王珲:对,如果你不是特别擅长这种方式的话,你就找一个你擅长的方式。

陈露:让你自己舒服的方式。

天下最糟糕的错误:我以为,他应该……

孙虹钢:有些人就反对,觉得这样不直接,包括有些网友的问题是这样,觉得自己不敢跟别人直接沟通、直接相处是不是我有毛病?不是。如果你觉得发短信让你很舒服就发短信了,发邮件就发邮件了;就如陈露所说,对方是明白的。我们经常犯的一个失误叫做“我以为他应该……”

王珲:其实这是天底下最大的谬误了。

孙虹钢:老板也这么想,“我以为我对他不错了,他应该对我很忠诚啊。”

王珲:其实夫妻之间都做不到这个。

孙虹钢:天下没有谁和谁之间能够完全做到,我所以为的和他应该的完全对等,信息对称是一种美好的梦想,近几届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都是研究博弈论的,因为博弈论的最基本条件就是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双方有不同的期望值,就是咱俩说的语境不一致才会博弈,很正常,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就是这样的。这是常态。

王珲:首先要承认这种是常态。但我们很容易为此而沮丧。

孙虹钢:如果我一说你就明白了,或者我一听你就明白了,那咱俩叫心灵感应,最高级别叫看一眼,秋波一过来就明白了,可遇而不可求。

孙虹钢:既然知道是常态,它不是错误的,不是我的错误,不是我笨、不是我傻,也不是他太霸道,既然是常态,那就行了。是不是还需要进一步沟通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一点儿啊?我就当我很傻呗,王老师,我确实不懂,你再给我讲讲。态度就来了。或者说,你真的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我再给你说一遍,你别嫌我烦,你嫌我烦我也要给你讲讲,我这一二三四是这么个含义。当然也未必会解决问题,但是会好一点。

了解,理解,谅解……

孙虹钢:我们讲沟通有很多层面,第一个大的层面叫做“了解”,了解之后叫“理解”,比一般表面知道的更深一些了;理解之后的第三个层面叫做“谅解”,但是谅解这个层面是可以做不到的,我了解你的意思了,也理解你的想法了,但对不起,我不同意。这是允许的吧。很多人的期望是,了解了吧,也理解了吧?那你应该同意了。凭啥啊?我理解,我就是不同意。这是可以的。

陈露:所以产生的问题是,就像您说的,先是了解,如果不了解呢?就会有意见,如果不理解的话就会有成见了,到最后不能谅解就是成见了,这都是一步步加深的,对于我们的网友,可能对于很多现在打工的人来说,他们不理解就在于我天天都加班,这么晚才回家,连车都赶不上了,还不能打车,为什么我犯这么一点点错误老板就这么生气呢?我觉得“他应该……”,他已经看到我的努力了,其实这就是沟通的问题,因为有时候老板看得就是这个事儿,你这个事儿做得不好并不是否认你每天加班,但我也不能因为你每天的加班就免去了你的这个错误。

老板应该是喜怒无常的

孙虹钢:这是对的,职场规则是这样,因为职场是一个90%理性的地方,理性这个东西是很麻烦的,是天底下最无聊的一种思维方式,很累,很直接,就是投入、回报,因为、所以,这篇文章你写得非常好,不错,一般人们会有一种延续性,老板表扬了,老板表扬的是我这个人。接着老板说,你怎么用这根笔?你用这根笔太傻了,影响我们公司形象啊。这个人就会想不通了,刚才还夸我呢,老板是不是喜怒无常啊。老板觉得很正常啊,这个事儿干得好,符合我要求了,我付你工资就是让你做这个事情,但这个做得不好,那不对,你应该改进,因为我付给你工资不是你做这一件事情,而是这个月所有的事情,刚才我说你一句,那还应该扣你钱呢。老板在这个事情上分得很清楚,一二三四做加法,最后算下来之后你的价值多少,付工资多少。我们自己觉得不一样,我是给你干,我干的一切都是给你,他是作为整体性的服务于对方,老板看你是清晰的局部,你看老板是一个模糊的整体。就指定会出问题。

陈露:这里又有一个建议了,对于所有工作,打工的朋友来说,这也是别的朋友给我的建议,你要把你定期做的事情汇报给他,告诉他我做了这么多事儿。因为有时候他忘了。

孙虹钢:老板一定会忘,多数老板会记不住你的功劳,但多数老板一定会记住你的每一个微小的错误。

王珲:刚才花比较多时间说的是职场老板,刚才你说的这种方式在日常人际关系里是不是也同样?

朋友应该是……的

陈露:日常的关系里,我觉得朋友又分几种,对于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儿,你就没必要跟他说“咱俩从三岁在一起我为你做了多少多少事儿……”那就没必要这样了。

王珲:我有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网友问的,他觉得他跟别人缺少亲密感,比如他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活跃而且非常善解人意,但他就觉得只要一到私下里来,包括跟同学、同事,总是没有办法做到很亲密、随意的深入交流。

孙虹钢:我以前也是那样的。比如在工作环境下跟老板或同事特好,只要干的是公事儿,注意,公事儿,角色,在课堂上那个角色,那种角色下很舒服,工作解决问题,女同学的作业都可以帮她写,帮忙解答问题,课下,女孩说一起出去玩就不行了,特害羞,不会追女孩子,假如说是这样的,很正常,这就是人的性格特质,那样一种角色是我适合和擅长的,但是另外一种角色不适合,我不太可能把同学变成家里人,在我的感觉当中可能是家里人的角色感、朋友的角色感和同学的角色感是两种不同角色、两种不同规则。

王珲:可是他对那个有期望啊。

孙虹钢:错误,告诉他改变那种期望,现在是非常好的,为什么非要把同事变成朋友呢?很傻的。当然说把同学变成老婆这是一种,我们不反对这种做法,可是很麻烦,你上班时跟他一起交往,下了班又一起K歌,如果这样的方式你很舒服、很爽说明你适合,就干吧,如果你觉得不爽,就愿意自己待着看看书,愿意下班以后认识另外一帮人,泡吧,给人传传纸条,觉得很爽。

陈露:我觉得王珲想问的问题是,这个网友想和这些同事或朋友更亲密一点,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办。

王珲:人对亲密感觉的需要还是很强烈的。

孙虹钢:去找一帮和你没工作关系的人发展成朋友吧。

陈露:也不见得,就我来讲,如果我想和这些人做好朋友,觉得这些人特别有意思,想融入他们的圈子,那么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孙虹钢:做饭。

陈露:做饭也是一种,原来我们中学同学到我家就是每个人做一道菜。其实交朋友和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能永远索取,你首先不要想到我指着他将来帮我,这是完全错误的,朋友是什么呢?是你的一种心灵慰藉,无论是男还是女,伴侣是一个圈子,另外还有一大块是朋友,你怎么跟朋友接触、交往,我真的是有很多很多朋友,无论到现在事儿多忙,只要同学聚会先要找到陈露,只要找到陈露了,大家都找到了。

王珲:你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好的一个连结者呢?

陈露:首先是我珍惜每一个朋友,我要记录下他们能够让我联系到的所有方式,放在一个不可能丢失的地方,电脑里有备份,我还用手和本子记下来。包括家里电话,手机可能会变,邮件可能会废掉,但家里电话不会变。这些人真的不见得能在业务上、事业上帮你什么,但跟他们在一起就很开心,这就是对他们的付出,如果朋友认为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找到他了能解决很多问题,他就觉得这就是你的价值,当你对别人有价值的时候,别人也自然会跟你成为朋友。

朋友做同事——悬!

孙虹钢:可是你要把同事变成这种人就很危险。

陈露:孙老师说得也很对。

王珲:他可能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

孙虹钢:因为你的同事一定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你的竞争者,就会是跟你产生利益冲突的人,职场规则,九成理性、一成感性,不错了。朋友的规则是九成感性、一成理性,是倒过来,两种不同的规则。就像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一样。如果白天和黑夜使用同一种规则,人生就不好玩了。

王珲:不要在一些地方做这样的期望。

孙虹钢:我建议不做,同事就是同事,同事特别好,另外找一帮朋友,你甚至可以用化名,你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是一条什么样的狗狗……

陈露:您是不是在这方面吃过亏?

孙虹钢:还占过很多便宜,比如在同事当中干一些事情,当然领导是不知道的,如果同事知道的话,原先他是雷锋啊,在同事你我可能是一个小心眼儿的人,觉得我是刺猬,但是在朋友当中我是雷锋,如果让同事知道了就麻烦了(笑)。

陈露:可是我跟孙老师不一样,我有一个成功案例,我的同事有很多好朋友,而且在工作当中,会觉得工作的时候非常愉快,因为我每天和我工作的是我的朋友,我多开心呀。

孙虹钢:在我们看来你已经很悬很悬了,但因为你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你是相对比较个体的。

王珲:你是顾问?

陈露:法律顾问。

孙虹钢:你跟他的利益没冲突。

王珲:我们可以再做一篇文章让陈露讲一讲她自己的心得。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比较遗憾的是陈露晚来了一些,要不然可以和我们分享更多。

陈露:每次和王珲聊天都觉得没聊够。

王珲:我也是,网易的朋友和《心理月刊》的朋友们,今天这一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这里先预告一下,11月份的话题是跟宠物有关的话题,所以希望下一次能再看到你们,一起来聊一聊宠物到底会带给我们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宠物,有些人却那么喜欢宠物。

王珲:好,下个月见。IMG_0818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