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阳古树传奇之:博望坡上的柘刺树

(2008-01-14 11:31:32)
标签:

古树

传奇

文化

 

    我们今天说的是方城县博望镇老街西侧的柘刺树。这棵柘刺树据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火烧博望时留下的,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柘刺树的学名叫柘树,有的地方还称其为柘桑、奴柘、文章树、野荔枝等,属桑科落叶灌木植物,高可达8米甚至更高。柘刺树的幼枝上长有细毛,有硬刺,刺长5至30毫米,开红花,花期6个月。柘刺树的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入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瘀止疼;木材为黄色染料;叶可饲蚕;果实可酿酒。柘刺树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但生长缓慢。遗憾的是,这棵柘刺树已于1997年死掉了。1997年前,我们去那里游玩时,还曾看到枯枝上长出的嫩绿新芽。

    如今的这棵柘刺树,静静地伫立在一片广阔的麦田地里,孤独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看起来,它虽然老态龙钟,但6米的身高和2.2米的腰围,使它傲然独立,犹如大鹏展翅,又如群龙回首。只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这棵古树通体已呈黑色,木质裸露。

    关于这棵柘刺树,至今还流传着“弹弓射泥丸”的传说。据传,三国时,博望是曹军屯兵储粮之地。当时,曹操征讨刘备于此,双方久持不下,无奈之下,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根据当时曹操拥兵10万而刘备只有几千士兵的实际情况,提前一年让士兵们用泥巴包裹草籽和无数泥丸,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用弹弓将泥丸射向了博望城。第二年秋,双方交战时,博望城中和城墙上到处都是杂草丛生。于是,善于观天象的诸葛亮便等待时日,趁一个有风的日子,令士兵发射火箭,风助火威,四十五里的博望城顿时成了火海,曹兵死伤无数,诸葛亮因此大获全胜。“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这场仗不仅使刘备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全胜,还使心高气傲的关羽对诸葛亮心服口服,更让一代枭雄曹操对他刮目相看,见到便胆战心惊,从此,“中了诸葛亮之计”这句话便常常从他口中叫出。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具体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柘刺树东边几十米的道路旁,一块不规则的石碑上记录的却是正史。石块正面刻着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博望之战的描述:“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石块背面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博望之战的记述:“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使李典留守而追之,果入埋伏,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从两部正史简洁的描述中可以得知,火烧博望的故事的确在此发生过。听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周围的农民还在几米深的地下挖土做肥料用。他们说,挖出的土都是黑色的。而今,在这棵柘刺树的几个树枝上,仔细看,还隐隐约约能看到火烧的痕迹,也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火烧博望时留下的?

    2002年11月2日,方城县邮政局启用风景戳及邮政宣传戳各一枚。风景戳为“三国遗址博望坡”,主图便是这棵柘刺树及石碑。邮政宣传戳的文字为“三国旅游线博望坡”,通过邮戳的形式宣传方城,弘扬南阳文化。

    如今,当地政府投资数万元,整修了周围的道路,在这棵柘刺树的周围架设了围栏,把这棵树保护了起来,博望坡也成了三国旅游景点之一,前来参观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