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是历史,不朽的是精神。

标签:
铜陵市铜官山铜矿铜矿生活博物馆 |
分类: 心情随笔 |
远去的是历史,不朽的是精神。
参观铜官山1978·文创园矿工主题文化展
铜之为物,为之大哉。自青铜时代至今,莫不然矣。
铜陵古多铜,尤以铜官山为最。采铜肇始于商周,“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镗镗其声,迄今3500多年。
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数万建设大军远赴铜陵,胼手胝足,肇路蓝缕,万众一心,创下了一个个记录: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支铜业股票都在这里诞生,奠中国铜业之宏基,化蛮荒之地为新城。
先辈伟业,未敢惑忘。“铜官山·1978”文化创意园矿工主题文化展,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铜陵矿工居民遗址为基础,复原不同年代的矿工生活场景,鲜活城市记忆。追往事,述典范,以启后人,其心拳拳。
在这里,我们走近铜陵,读懂铜陵,承先人遗烈,踔厉奋发,正当其时。勉之哉!
铜官山铜矿
巍巍铜官山,滚滚长江水。从新中国第一个铜矿山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铜陵有色几代建设者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的奋斗之歌。
铜官山铜矿位于铜陵市西南2.5公里处。铜官山铜(铁)矿的发现年代久远,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据史载,南朝(公元420—581年),就有“铜官山”之称,有炼铜场。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铜官山称“利国山”设铜官,监督开采铜矿。诗人李白曾形容当时冶铜盛况,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宋置“利国监”,元置 “梅根督”,清设“铜官督”。可见“铜官山”之称,与当时产铜、采铜、督冶铜关系密切,与“汉有善铜出丹阳”的汉镜铭文也很吻合。
1949年12月29日,第一次中央有色金属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恢复建设铜官山铜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央最终决定投资9500吨大米,用于铜官山铜矿的工程建设。“就是这9500吨大米孕育了新中国铜工业的长子。”1952年6月,新中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铜矿——铜官山铜矿正式出矿。1953年5月1日上午7时,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在铜官山冶炼厂出炉。
一五期间,铜官山铜矿的粗铜产量平均每年递增72.3%,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17.1%,创造了一五期末产值利润率30.82%这一全国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水平。1957年,铜料、粗铜产量首次突破双万吨,约占当时全国产量的47.4%,为新中国铜工业的迅速崛起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工人们为了把高含硫的铜矿石挖出来,喊出了“为了埋葬帝修反,用血换铜也心甘”的口号。铜官山铜矿工人为建设祖国担纲承梁,默默奉献,有着强烈的大局意识和浓厚的长子情怀。
(铜官山·1978文创园前身为老旧小区和平新村,于2017年7月起拆迁建设,历时3年。展区照片为和平新村拆迁前拍摄留存的珍贵影像,陈列物品均为和平新村原住居民搬迁时留下的老旧物件。)
和平时光
在这里,用光影留下了“和平新村”的最初模样,让时光淘汰的老物件回到自己的归属地。
曾经的习以为常,都变成了片羽吉光,每一幅照片,都是一个老铜陵的缩影,每一件旧物,都能寻找往日生活的记忆……
1952年6月,铜官山铜矿正式投入生产。4万多名矿工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住草房、睡芦席、吃粗粮,自己开荒种地,下塘挖藕,卖破烂换鸡蛋,以此改善伙食。生产条件极为简陋,井下出矿用的是三角耙子扒矿,用簸箕端矿,井下通风条件差,采场温度经常高达50多摄氏度。在这种恶劣的生活生产条件下,矿工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硬是在一片荒芜之中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
七十年代的矿工生活
进入70年代后,矿工的生活渐渐有了改善,但是买东西还是凭证供应,贷架上也没什么商品,一些紧俏商品排除也不定能够买到,表彰先进也只能发茶缸、茶杯、毛巾之类的商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呜呼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矿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矿工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八、九十年代的矿工生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地的面貌日新月异,铜官山矿区也是一派欣欣向荣、喜气洋洋的景象,成片的厂房整齐划一,住宅楼拔地而起,食堂、医院、浴室、幼儿园、文化宫等应有尽有。四大件(电视、洗衣机、录音机、冰箱)先后走进矿工家庭,成为一种“标配”。生活水平提高的同地,文艺汇演、体育比赛、职工运动会等活动的广泛开展,让矿工们的生活条件翻天覆地。许多第一代矿工的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开始接过父辈手中的旗帜,成长为矿山的第二代主人。
奉献,是矿工义不容辞的天职;是绽放在矿工心灵沃土上最美丽的花朵。
杨树山、胡长树、高贵祥、程水根、王利胜……这些矿石般沉甸甸的名字,这些青铜般熠熠生辉的名字,将永载史册,闪闪发光。他们是矿工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踏出了一条英雄的足迹,为铜陵立心,为时代铸魂!他们不愧为时代的脊梁!铜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
矿工的伟大精神
没有一代代矿工,就没有今日之铜陵。
当年的他们风华正茂,志在四方。面对创业之初的艰难困苦,他们迎难而上;遭遇生产中的危急关头,他们冲锋在前;面临不期而至的时代巨变,他们誓不低头、敢为人先。回首往事,他们问心无愧,不负青春。
共和国铜业因他而兴盛,铜陵因他们而涅槃。远去的是历史,不朽的是精神。愿此精神薪火相传,与铜陵共存,随时代嬗变,至大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