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之旅(3)西梁山-渡江战役第一qiang
标签:
西梁山渡江战役解放军第三十军芜湖驴行 |
分类: 人在驴途 |
10月2日晨,我离开裕溪口,前往西梁山。
有一年四伯父回故乡,在聊到渡江战役时,四伯说渡江战役前,他们30军90师万余人进抵安徽和县西梁山,打响了震惊中外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战役的第一qiang。西梁山守敌负隅顽抗,我军牺牲很大。30军解放芜湖后即参加对南逃敌5个军的追歼战和上海战役。此后,四伯父再也没去过西梁山。我一直想去瞻仰四伯部队战斗过的地方,西梁山就是我此次骑行的目的地之一。上午7时许我抵达打响渡江战役第一qiang的西梁山。
西梁山位于和县城南36公里,海拔88.1米,此山俯临大江,与芜湖市东梁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故合称“天门山”。自江中远望,水色空蒙中的东、西梁山,色如翠黛,修妩静好,形似峨眉,故又名“峨眉山”,东西两山,双峰对峙,势如虎踞,又名"二虎山"。南朝大明七年(463),宋孝武帝刘骏车驾于此,检阅江中水军演习,曾诏博望、梁山立双阙,东西梁山由此而得名。诗人李白游历此地曾留下千古名篇《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陀山临江悬崖峭壁上,东晋永和三年(347),书法家王羲之摩崖刻石"振衣濯足"四字,"羲之署名,至今清晰可辨。明代天启年间和州州守池显京摩崖刻"天门"二字,笔法遒劲。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及清朝道光年间所书"洪水至此"的石刻七处,已成为珍贵的水文研究史料。山前有怒吴阁、龙王宫、玉皇阁,山后有普光庵、石庵、补水亭,山尾有碧霞宫等建筑物,屡遭兵燹,均无存。
唐诗人李白《天门山铭》云:"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因其地势险要,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吴楚长岸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六朝建都金陵,在西梁山屯兵据守,称为梁山戍。唐武德年间,杜伏威副将辅公祏由梁山至博望用铁索连接锁断江道,并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据西梁山。后清末设游击署于此,驻梁山营,筑有炮台以资防守。
1949年4月,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全面发起渡江战役之前,在安徽和县的西梁山,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30军第90师奉渡江战役总前委命令,率先打响了“渡江战役第一qiang”,打乱了国民党军队长江防御部署,牵制了敌人数万兵力,为我军横渡长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上山唯一通道不仅沿途构筑了许多碉 堡和地下机枪qiang暗堡,环山还次第修筑了3道壕沟,砌有坚固工事及机qiang阵地,守卫东西梁山一线的为六十六军十三师3个团,东梁山由三十七团防守,主阵地西梁山由三十八团防守,指挥所设在西梁山临江悬崖中间的一个山洞里,陈桥江心洲由三十九团防守,形成了一个三角防御阵地。三地均配属炮群阵地,既可独立防守又可相互支援。此外天上还有数架飞机随时待援,安东和营口号等军舰在长江机动游弋,择机火力协同。至此,国民 党在小小的西梁山居高临下密布4层火力网,堪称固若金汤、插翅难飞。
1949年4月7日黄昏,第90师师部由白渡桥进入西梁山西北边指挥所。根据敌人的防守配备,我军指挥部研究部署决定:以第269团担任主攻,第268团担任佯攻,同时第270团为师预备队,两三天内打下西梁山。各团进入预定阵地,并立即排除地 雷等进攻障碍,开辟进攻道路,组织火力准备进攻。8日凌晨3时,随着嘹亮的冲锋号,担任主攻的第269团的步qiang、机qiang等轻重火 器一齐向敌人猛烈扫射,一排排手榴 弹投入敌人工事内爆 炸,战士们飞身冲入敌人战壕肉搏拼杀,国民 党驻军很快溃不成军,纷纷向大陀山主峰逃窜,小陀山、卧龙岗阵地飘起了胜利的红旗,战士们在巩固阵地后向大陀山主峰发起冲锋。面对我军的攻势,国民 党军队不甘心失败,凭借大陀山主峰地形优势疯狂射 击,江面上4艘军舰、江对岸东梁山炮 兵和数架飞机形成了海空交叉火力,向我军阵地和后方补给线狂轰滥炸。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指挥部立即对战斗部署进行了调整,补充物资人员,并根据战斗的发展,采取偷袭和强攻相结合的办法,10日晚间向小陀山守敌发动了再一次攻击,成功夺回失去的小陀山阵地,残敌逃往大陀山。
11日,敌方再次集中兵力、炮火、飞机对我军阵地发动凶猛攻击,整个山头硝烟弥漫,一片火海。我军严阵以待,前仆后继,与冲上来的敌人作殊死的拼夺,击退了敌军的一次次疯狂反扑,战斗呈现胶着状态,异常激烈。天黑前,部队正准备向西梁山发起总攻,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因我党与国民 党谈判达成停战8天的临时协议,兵团部电令部队暂停进攻,回原地驻扎待命,西梁山战役至此终止。临时的停战,让九十师将士们的体力迅速得到调整与恢复。
4月19日师部获悉,国民 党毫无诚意战端再起。4月20日,正当大家准备决一死战拿下西梁山时,九十师再度接到命令停止攻击西梁山。当晚,四伯父随三十军急行军至无为县,进驻芜湖繁昌荻港段江堤布防,牵制敌舰,掩护大军横渡长江。四伯父所部驻白茆十棚小尾子村。此村距“胡家瓦屋”仅8公里,这是四伯父自三八年参军离开家乡后距家最近的一次。因战事偬倥,四伯父仅托人送信回家,以慰母亲思儿之心。4月22日,四伯随部队渡过长江,24日解放芜湖,随后,三十军参加对敌南逃5个军的追歼战,及解放上海战役。
由于我军猛攻西梁山给敌人造成错觉,使敌人更加重视这一带的防御,诱使敌六十六军十三师全部兵力尽数调防到东西梁山等地区后,随后六十六军主力也调过来加强西梁山附近的四褐山防御,有效地削弱了芜湖以西的江防力量,为我中路大军从荻港等方向顺利强渡长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达到了战役全局的预定目的。西梁山之战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短短数天的西梁山战役是一场极为惨烈的大血战,包括第270团团长朱慕萍、二六八团三营营长薛锦同、一营副营长刘焕宝、团宣传股长唐特、269团一营营长范光和在内的人民解放军1500多名指战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大军渡江的胜利和江南的解放。
西梁山是渡江战役第一枪的发生地,半山腰至今还有两处保存完好的国民 党挖掘的环山战壕等珍贵历史遗迹。1949年4月初旬,渡江战役前夕,国民 党反动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在江北的唯一制高点西梁山,利用陆海空优势进行重点布防,为此在80米高的西梁山上设置了三道环山战壕,山下开阔地遍布地 雷、碉堡,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的正面进攻,这是当年国民党军在半山腰遗留的战壕遗迹。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将小陀山改建为烈士陵园,山顶建有一座"烈士塔",普光庵遗址改建成"西梁山战斗事迹陈列馆"。 不过很遗憾,2002的时候"西梁山战斗事迹陈列馆"又被改为普光庵.看来烈士是斗不过菩萨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