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皖南驴行纪实(五)、从徽州区到黄山区(太平)
标签:
岩寺潜口丰乐湖车门滩汤口 |
分类: 人在驴途 |
7月5日,皖南骑行第4天。早晨自徽州区(岩寺)出以,经潜口、丰乐湖、洽舍、汤口至黄山区(太平),骑行103公里。
下了一夜的雨,早晨,雨停了。晨6:30离开旅馆,路过文峰塔。记得几年前来时,丰乐河尚未改造,文峰塔被围墙围着,旁边好像是水厂,现在却是一片绿地替换了围墙和几幢建筑,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场所。几年未来,岩寺变化很大,房子高了,路也宽了,但方向还记得,7时许至潜口,太阳出来了。
14年11月,我与几名驴友由汤口往阳产,途经潜口,因要赶路,只拍了“下尖塔”和“金紫祠”,未能参观潜口民宅,今日路过当不能错过。可是“潜口民宅”景点里正在大兴土木,看见园内有一座石牌坊,就与民工师傅商量进去拍一张照片就走,可是那民工师傅就是不通融,只能遗撼离去。转过来看见对面也一座门庭上挂着“潜口民宅”牌匾,典型的徽州民居马头墙从围墙里探出头来。那边维修不让进看看这边也不错嘛,可是保安说要8点方开门接待游客。等了近50分钟,来了男女数人,却是租赁古宅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商人。园内地势高低不平,不规则地排列著七八幢民宅,悬挂着“畊礼堂”、“誠仁堂”、“谷懿堂”、“萬盛記”“義仁堂”等牌匾,还有一座古戏楼。园内老宅有的门开着,进去一看,摊着的、挂着的都是旅游纪念品,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百年老宅都成了店铺,沾染上铜臭气,不过想到昨天参观“徽州府衙”和“徽商大宅院”里同样也是商铺林立,就连棠樾村里那栋明代建筑也成了商铺,“潜口民宅”经营旅游纪念品也就不奇怪了。参观兴味索然,正好相机没电了,遂告别“潜口民宅”,继续驴程。
岩寺至汤口这条线路我14年曾经骑过,只不过今天是反其道而行之。出潜口镇即开始爬坡,漫漫长坡,似无止境,不久即进入丰乐湖景区。丰乐湖景区位于黄山山脉东部,自温泉景区桃花溪始绵延至黄山峰外第一峰,全长28公里,精华部分7.5公里,于70年代筑大坝于黄山南大门,高峡出平湖,由此形成华东地区最高、可观光游览的人工水库景区,犹如一颗祖母绿镶嵌在黄山群峰之中,被誉为"黄山天池"。远眺丰乐湖犹如一幅山环水绕,碧水如镜,山水相拥,水映青山,群峰竞秀,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这些年来,我骑车去过不少地方,骑的最多的就是徽州地区,那厚重古朴的人文历史,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让我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沿着景色迷人的丰乐湖骑行,美则美矣,只是烈日当头,酷暑难当。寂静的山路上只有我机械地蹬着单车孤独的身影,伴随着的是哼哧哼哧的喘气声。偶而有货车或客车从身后超越或迎面驶来,那些人生旅途中来去匆匆的过客的一声加油!既是鼓励,又是关爱,让我感受到孤独的驴途并不寂寞。10时许至洽舍乡,突降大雨,我多么希望这场雨能够一直下下去呀!可惜只下了10来分钟雨就停了。雨过天晴,灿烂的太阳又高挂在天空中,放射出灼人的光芒。盘山路上无荫可蔽,热浪蒸腾,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被雨淋湿的衣衫很快就被烤干了。雨中骑行虽然不爽,却比在灼热的阳光下骑行强许多呢。
中午至芳村,随便找家路边饭店打尖。堂倌是位老太,问我吃什么?我说:“一碗蛋炒饭,一个榨菜肉丝汤。”饭上的倒不慢,只是端上来的却是一大海碗面条和一盆榨菜肉丝汤。“我要的是蛋炒饭不是面条唉。”我哭笑不得地说。“啊!对不起搞错了,我叫厨师马上给你炒。”老太歉意地说。“算了,就吃面条吧。”我说。我对面食不感冒,加上肚子早就饿了,也不想再等了。老太可能是为了弥补失误吧,张罗着给我泡茶,还将电风扇移过来给我用。吃饱喝足后靠在沙发上假寐竟然睡着了,醒来已是下午1时许了。
下午1点半到汤口。黄山近在咫尺,映入眼帘的那座高耸的山峰是天都峰还是莲花峰呢?此时,乌云密布,又起风了,可是等我到了黄山区住下也没下一滴雨。过汤口后一路下坡到翡翠谷,翻越最后一个长坡后,前途基本无大坡了。对汤口至黄山区(太平)这条往返骑过数次的路线我可谓轻车熟路,一路疾行,下午4时许就到了黄山区,结束了一天的驴程。
潜口之名来源于“万山潜于后,众山之出口”。未到潜口远远就看见金紫祠的对面,矗立着一座古塔——下尖塔。下尖塔,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








竹溪建立塔。竹溪是建塔功德主,本地乡绅汪道植之号。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1544)。



下尖塔的外观优美舒展,下大上小,和自然规律契合。它怪异的名字倒是费人疑猜,已是无解之谜。有介绍说此塔正名为翼峰塔,这是因为塔内底层北门内上方有红石匾额,楷书“翼峰”。又指翼峰塔俗称“下街塔”、“下占塔”,因同音相讹误指为“下尖塔”。皆不可考。
下尖塔对面是金紫祠。金紫祠为祭祀汪氏先祖越国公汪华而建,世称“皖南小故宫”和“中国民间第一祠”,俗称“金銮殿”,系古徽望族潜口汪氏宗祠。宋隆兴二年(1164年)赐建,明正德九年(1515年)迁于现址,嘉靖、万历时扩建,清康熙三年(1663年)大修。该祠坐北朝南,通进深达196米,占地近7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牌坊、三源桥、棂门、戟门、碑亭、仪阖、露台、驰道、回廊、享堂、寝殿。寝后配有坐西朝东之汪华公庙,现存建筑为金紫祠坊、戟门、碑亭、后寝及汪华公庙部分建筑,其它建筑遗址尚存。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
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明清建筑民居群别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
潜口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隐居之处,南宋时曾是驰名江南的园林胜地。潜口民宅博物馆是从歙县和潜口的百余座明清建筑中精选出的10座,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时貌。荫秀桥、石牌坊、善化亭、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等古建筑,浓缩了徽派建筑的精华。“善化亭”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此亭尚有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寓意十分深刻。
安徽黄山徽州区洽舍乡长潭村车门滩,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村,这里依山傍水,山青水秀,20几户农家院舍点缀在山涧溪畔,120多口山里人就置身于一幅大自然动人的画卷之中。
车门滩属于水库淹没区,自从建造了丰乐大坝,长期以来,进出该村,要靠一叶小舟划来荡去,农家要添个物什,采购些口粮及生产资料等,很不方便,不少村民做梦都盼着能造一座桥。村里的长者老罗有着强烈的造桥愿望,老罗今年七十多岁,身子骨硬朗,在村中颇有威望,自打水库建成后,老罗便有了造桥梦。说起造桥,话题已经有六、七年的光景了。那时,老罗请区里的造桥专家帮忙设计,。他跑区下乡,多方筹集资金并召开家庭会议,发动自己的孩子们带头捐款。忙了一年多,到2001年底,一座跨度达150米的浮桥终于架了起来,圆了全村人的造桥梦,也了却了老罗造桥的心愿。而车门却从此告别了划着小船出入村庄的日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