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安徽张健
寒花葬志
归有光
婢,魏孺人①媵也。嘉靖丁酉②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③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④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⑤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①魏孺人:作者的妻子。孺人:明清时七品官以下官员的妻子的封号。媵:随嫁或陪嫁的婢女。②嘉靖丁酉: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③ 爇(ruò) :烧。④冉冉:形容眼睛缓慢转动的样子。⑤奄忽:很快地。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婢,魏孺人媵也。
2、解释加点的词。
(1)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2)婢削之盈瓯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婢,魏孺人媵也
婢初媵时,年十岁
B、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C、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
即饭,目眶冉冉动
D、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吁,可悲也已
4、下列句子中的两个判断句是(
A、 婢,魏孺人媵也。
B、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C、 回思是时。
D、吁,可悲也已。
5、翻译下面句子
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本文中写了寒花极平凡的三点,这三点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追忆寒花,也是悼亡妻,文中哪几句表现了这种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婢bì
3、C(饭:吃饭A、媵:随嫁或陪嫁的婢女;陪嫁
B、卒:完成,终结;死
D、已:已经;语气词,相当于“了”) 4、A
B
6、(1)初到家时的外貌(“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2)剥荸荠时不肯给我吃的天真动作(“婢持去,不与”);(3)吃饭时的神态(“即饭,目眶 冉冉动”)。7、“魏孺人笑之”“孺人又指予以为笑”,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夫妻、主仆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
《登泰山记》对比阅读
安徽张健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名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熟五斗米顷
B、随山陂陀,陂陀(pō tuó):倾斜不平
C、謦欬
D、乃登山循城而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大竹蔽天
B、行抵持,曰归云堂,
C、南出之,乃坠大谷
D、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4、翻译下列句子。
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对此文的解说、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寻小盘谷的经过,写了山、水、树、竹及古迹,写得极为精美。
B、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笔简洁,意象鲜明。
C、作者借游记而说理,文章以最后并没有找到小盘谷结束,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索余地,以揭示深刻的哲理。
D、本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写景、写物却笔触细腻,景物写得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
1、C(逸:泄散)
4、形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
5、C(此文只是将描摹的中心和重点放在“求”途中之山川胜景和自然景观止,并未揭示深刻的哲理。)
《病梅馆记》对比阅读
安徽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滩、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至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C、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可以笼而有之
C、烈火而焚之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悠然而虚者与神谋
②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翻译下面句子。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是对本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篇文章是写钴鉧潭西小丘景色的奇异和它为人所弃的遭遇,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感慨。并借以自喻。
B、作者写小丘的奇异是从两个方面加以表现的:一是直接描写山石之奇,二是写小丘经过“铲刈秽草,伐去恶木”所显露出来的美,作者用自己的感受来衬托。
C、作者在直接展现出山石之奇时,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赋予石头以生命和感情,把石头写得神形兼备,活灵活现。
D、文章结尾,作者说明写此文的目的:“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这句话只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
参考答案:
1、B(怜:喜爱)
4、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
5、D(这句话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的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五人墓碑记》对比阅读
安徽张健
《明史·周顺昌传》: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选取恰当的词填入第一节文字中的括号内。
A、则
2、下列两个短句是从第一节文字中抽出来的,用A、B符号插入原文中。
A、众益愤
3、第一节中“大呼(A)”的人是________;“曰(B)”的说话人是_____。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5、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中的“国”指京城。
B、“号冤者塞道”中,“号”读háo,解释为大声呼叫,塞,充满的意思。
C、“请以民情上闻”的“上”指上级,“闻”使动用法。
D、“鼠辈敢尔”的“尔”是指上文的不期而集、乞命、谒请。
6、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蜂拥而呼:像蜂群一样拥上去大声呼叫。
B、旗尉东西窜:旗尉有的往东有的往西逃跑。
C、众纵横殴击:苏州市民朝四面八方追击旗尉。
D、一鹭飞章告变:毛一鹭用紧急奏章报告苏州市民的动乱。
7、解释加点的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8、第二节中把“缇骑”“中丞”起先神气十足,后来狼狈不堪互相对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两节文字在记述苏州市民自发斗争场面时,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有的材料《周顺昌传》写得详,而《五人墓碑记》写得略,试举二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两段文字对材料的取舍,详略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依次为BEC
2、“声琅然,A曰(B)”“B毙一人,”
3、A、旗尉;B、众人
4、D
5、C(“上”指“皇上”)
6、B(“东西”指“四面八方”)
7、①善事,好事;②感激,感恩,爱戴;③走上前;④越过;⑤表率,榜样;⑥倒下
8、这样写既显示出群众斗争的威力,又暴露和鞭挞了他们的丑恶嘴脸。
9、①《周顺昌传》从“士民德顺昌甚”角度,详写市民斗争的全过程,而《五人墓碑记》只一笔带过:“众不能堪”。
②《周顺昌传》着力渲染市民抗暴声威,如“蜂拥大呼”等,而《五人墓碑记》只写“抶而仆之”“噪而相逐”。
10、A、体裁不同。一为传记,以记叙为主;一为碑记,以议论为主。B、突出的重点不同。一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市民对他的爱戴;一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为义而死的经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