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追还是不追?
(2012-10-21 23:59:57)
标签:
陈忠实诺奖贾平凹莫言吴淡如杂谈 |
莫言得了诺奖,这对中国庞大的作家队伍来说,算小概率事件。
但它却像一剂兴奋药,亢奋了国人写作的热情。
曾几何时,文不养生,文人前缀是,就连贾平凹都凄然地说以字养书,卖字得钱解决衣食住行,甚至看病,写作不图钱,不必看读者和出版商的脸色,想咋写咋写。有的专业作家,熬夜写的文章,所赚稿酬还不如搓两圈麻将来得痛快,干脆搁笔。到了如我水平的末流写手,当然是泱泱其多了,名利固然争不得,写作纯属爱好,倒也自娱自乐。
既然诺奖这个馅饼砸到了莫言,它下次掉下来时也有可能砸中贾平凹和陈忠实呀。
想起陈忠实过去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代课老师,写作是工与农之后的业余。但他把业余玩得让专业人士感到汗颜,实在是了不得的本事。
联想到我的父亲,他曾经是一个有点文学才华的青年农民,锄草的时候,割麦的时候,甚至是挑粪的时候,他随时都可能诗兴大发,偶成佳句,也写散文诗或小说,可惜没人欣赏。还热情高涨地上了几年《作家》杂志的写作函授,但没有在该杂志上发过一篇作品。
不爱干农活的父亲总是埋怨土地,束缚了他的梦想;没有文化的母亲,挡住了他成长为一个作家的脚步;甚至二老孩子的养育之责成了他的负累。
父亲没有成为作家,当然土地、母亲以及家里老小,我们均无罪。我认为是他追求梦想的决心不够,不曾见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也没有草稿等身的勤奋。理想主义的父亲并未付出多少汗水,却渴望收获丰厚的名利,太多的时候,他在纠结,梦想与面包,追不是不追。
今晚,手捧读者,一篇吴淡如的《梦想与面包的抉择》,感触颇多。她说:有梦就追!但一个作家,一个画家,一个音乐人,为梦想奋斗一生,也许都不会出名。郎朗、潘晓婷、丁俊晖之类的人才培养,何尝不是家长们破釜沉舟的赌博?他们成功了,就显山露水,而很多没有成名的孩子,就默默陨落了。
最理想的状态是放下惰性,享受追梦的过程。梦想不是面包,它只是面包更加美味的果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