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时曰寒辰,节曰严节,草曰黄草,木曰素木。


清晨起来,随手又写下一个“萌”字,然后…真的是萌化了…
按照《吕氏春秋》的描述:
显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24节气中的“大”节气。人们对其格外怀有礼敬之心。
天子需要前呼后拥地恭迎每个季节的来临。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可见,在古人眼中,春夏秋冬是从不同方位入境的。冬,自北而来。
所谓“立冬一日,水冷三分”虽有些夸张,但“今宵寒较昨宵多”确是一种真切的感受。
古时候,立冬算是一个更换冬装的“寒衣节”,有的皇帝会在立冬日“赐袄”,“赐帽”。
大家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冬”,互道珍重。

刚辛苦地忙活完一年的农事,确实该好好地以吃犒赏一下自己,但很多人又开始琢磨来年的丰歉了。
“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大祷祭于公社,毕,飨先祖。劳农夫以休息之。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劲”。立冬时,皇帝也是要谦卑地礼天敬地的。

并且,把立冬的天气作为一个“初始值”,以判定后续天气气候的特征。
立冬晴,好收成。
立冬落,一冬渴。
立冬雪花飞,一冬烂泥堆。
立冬有雨地早封,明年一定好收成。
立冬无雨一冬净,立冬有雨邋遢年。
(江南)立冬打了霜,夏至干长江。
立冬晴过寒,弗要橱柴积。(见《农政全书》,立冬日晴,主来年旱)
“年年岁岁夏相似,岁岁年年冬不同”,立冬之后,由北到南,气温梯度明显加大了。立冬时,南方还时常有天气和暖的“(农历)十月小阳春”,而北方已进入“以风鸣冬“的寒冷时节。

有人说林蛙既美味又滋补。那我也不吃,既然它们是“预报员”,我是不会伤害“同行”的。
漫长的冬季,寂静了,也清闲了,或许是造就思想和思想家的好季节。“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四季如春的地方很少,长夏无冬的地方不多。虽然我们常以“春秋”来形容岁月,但春秋往往是最匆促短暂的季节。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既然寒冷的日子自古以来注定是岁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为之“不乐”和“鲜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