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惊蛰节气。
记得小时候背诵“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因为是惊蛰乌鸦叫...小满雀来全,所以小时候一直不喜欢惊蛰,而喜欢小满。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从前常把“桃始华”作为物候意义上春天的起始。人们往往将桃花绽放和燕子回归作为物候和气候观测的重要标志。“燕子初归风未定,桃花欲动雨频来”。因为它们与盛行风变化、降水量变化之间有着清晰的对应关联。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大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但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气温起伏波动的节奏还是比较快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时节,繁忙的耕作陆续开始。
惊蛰,也曾称为“启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是说这个时节的雷声将蛰伏的生物惊醒。春雷初鸣,万物萌动。其实,对于冬眠生物而言,之所以结束蛰伏,不是因为听闻雷声,而是因为感知回暖。真正具有唤醒功能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常常比雷霆更有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