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日本的台风报道以精准著称,水淹到床面以上的房屋是多少家,水淹到床面以下是多少家,台风中心未来几小时将掠过哪几个县市等等。但是,现在BT的电视人关注的并非这些,他们的台风报道已经变成了廉价的“眼球主义”作品。

记者们之关注台风,关注的已经不是它兴风作浪的能力,而是它掀起裙子的能力
而在新闻极度综艺化、SNG车遍地跑的台湾,台风来时也是记者表演的好时机。记者非要展现出台风严重的一面,就身涉险境,看起来越危险越夸张就越能吸引眼球,所以之前有记者考拉般攀在下面淹了水的电线杆上播报。前几年还有个记者,在水淹及胸的地方现场联机播报,看起来灾情好严重,结果画面后方突然一个民众骑着脚踏车就这样飘过去了。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他是蹲下来播报的。(摘自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
在香港,一则台风新闻的视频曾经造就网络热点。
原来,一位记者凌晨时分在尖沙咀码头现场播报台风莫拉菲袭港情景。报道出街后,有网友将该则新闻传至网络,名为《真系好劲,无线新闻不是事事但但》的视频获得最高点击率。
网友有赞有弹:有网友大赞记者够敬业,新闻够专业,“风大雨大,呼吸都难以控制,还要开口讲话,要像记者致敬!”;但也有网友认为现场情况颇为危险,“难道把那个记者吹走,新闻就会很专业?”还有网友质疑新闻报道太过娱乐化,“记者甩帽甩鞋,好似娱乐台。”
回想我们这些年所看到的,也常常是关于台风的“视觉盛宴”。
标题可为:紧抱大树呼嚎 殊死报道台风
电视里必不可少的镜头就是:
“某某记者(大部分为女性)身披雨衣,手握话筒
在风雨飘摇之中,费尽力气,磕磕绊绊,极其艰难的,甚至说话都困难
告诉观众:XX台风马上要登陆,我现在可以感受到台风的强度之类的报道”
“海浪劈头盖脸地冲过来,那个紧握麦克风的记者腰部捆着一根结实的绳索(三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在镜头之外用力拉者),她想站稳,很难,她想开口报道,更难,我们只能模模糊糊地听到她在嘟囔台风刚刚登陆,风很大,说话都很困难...”
“这样的镜头最近突然变得很走红,很多电视台一个劲儿转播,一个接一个地放各色在台风中苦苦挣扎的记者,那些风雨中的铿锵玫瑰一不小心为‘电视新闻的生动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很难揣测她们是否能在这种恐怖环境下感受到成就感,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有的电视台领导在审片后会微笑着点头称是:嗯,这个现场很好,很好!”
“每当看见这样的报道,心里面感觉总不是那么好,在想:有必要吗?
难道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台风真的来了?
难道只有这样的对比,观众才能感受到风暴是多么的威猛?
难道只有这样我们的英勇无畏才可以得以表达?”

白岩松报道海棠台风肆虐台湾的情况,没有声嘶力竭,却更清晰、理性
“台风来的时候,国家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构建完整的台风预警体系和社会响应体系,政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及时有效地转移群众。目的只有一个--最大程度上减少生命经济财产损失。而当所有人都躲在家中或者被成功转移到安全区域的时候。电视台弄个女性记者在风雨飘摇中话都难以说的情况下给观众带来各种报道!!不免和国家的各种措施背道而驰,不免有作秀的嫌疑!
难道为了表现台风如野兽般凶猛,就非要用记者做参照物?而且专门选柔弱的女人做参照物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很少看到全景呈现。有多少人敏锐地呈现了台风的移动和影响的个性和共性规律
诸多媒体对台风的过分热衷,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媒体“作秀癖”:电视记者,站在不同的“台风出镜点”,一边承受着雨打风吹,一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大段大段地描述着自己如何不容易。甚至有些记者,还试图闯入中心区进行“出镜”——这种违背人性的“冒险”意义究竟何在?它,几乎等同于某些娱乐节目的制作手段:企图靠“非正常”的体验来打动人心实际上却了无新意,最重要的是,若新闻仅仅止于“秀”,则往往就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摘自东方卫视骆新的评论)
又即将进入台风季节,希望2010年台风灾害少一些,“紧抱大树呼嚎
殊死报道台风”的台风秀也少一些!阿弥陀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