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天气预报应该是什么样的?

标签:
世博会未来气象台2030年天气预报互动低碳杂谈 |
不断艰难提升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公众心目中的天气预报的主观准确率
。这是常常被忽略的一个层面,却恰恰应当是气象服务需要完成的核心的社会功能。
是全世界气象节目主持人的大聚会。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气象节目主持人
。那时候,为了赶制一个五分钟的参赛节目,几乎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那时候,人们几乎不会想到,了解气象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
还有20年,时间不算长,可以进行现实主义的技术能力的推导。
还有20年,时间也不算短,也可以进行浪漫主义的自我需求的畅想。
现实主义的推导,基于技术进步创造的种种可能性。
浪漫主义的畅想,基于公众对于未来需求的种种预期,与确切的时间结点无关。
展望2030,更多的不是在技术层面想象如何观测、如何分析,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公众期待。
对于公众而言,大家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畅想,也就是说,不是20年后你也许能够做到什么,而是20年后我希望你能做到什么。公众的预期,无形中形成着一种需求牵引的社会力量,比现实主义的推导更具有方向感、导引作用和开放心态。
于是,我通过微博发布了关于这个标题的征询贴:你希望2030年的天气预报是什么样的?
(1)
可见,在很多人的心中,有着非常浓厚的2012情结。它告诉我们:未来日常的气象节目在播报天气的时候,需要站在气候和气候变化的高度,不断传导一种清晰的价值观,塑造一种正确的未来气候的预期。
(2)
目前未来一周左右的逐日预报,已经具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未来30天的逐日预报,将是一种经常性的增值需求,人们的常规需求当然是相对精确地了解明天,但是未来人们更需要按照天气趋势,做出月度规划。
(3)
天气预报是一项科学产品,但预测天气的方法,不应当局限于象牙塔中,气象谚语、24节气都凝聚了人们梳理气象规律并粗略预测天气的群体智慧。授人以鱼之余,还要授人以渔。公众不可能都成为气象专家,但需要掌握一点预测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助式的预估天气,同时就更容易理解专业的天气预报(包括它的局限性)。
(4)
这不仅是2030年的预期,这也是气象预报始终的价值导向。“平安无事”的天气可以知道得晚一些粗略一些;恶劣天气却应该知道越早越好、越详细越好,这种价值观使我们崇尚打灾害性天气预测的“歼灭战”。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发的背景下,这一价值观越来越重要。
(5)
2030年的,或者说未来的天气预报一定是本地化(localized)、本人化(personalized)的,一定是在预测结果基础上附加解决方案(solution)的,这才是真正全面的精细化。而这一切,完全是能够通过多重的互动性媒介便捷实现的,而且这种实现可以即时检索,也可以提前订制。这种互动性才能够真正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
(6)
未来的天气预报,可能名称上也会产生变化。因为未来的预报基于天气,但并不限于天气。天气预报在强化避害能力的基础上,一定会帮助人们提升趋利能力。而且天气预报未来会越来越多复合在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之中,而非完全独立存在的信息类别。因为公众的需求,更多的还是复合性的需求。
(7) 天气预报应当是低碳的。
应对气候变化,注重低碳,这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主动的、全方位的自我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基于预测所提供解决方案中一定要体现低碳。穿衣指数、空调指数,人们的交通出行、旅游休闲、健康养生,都会折射出低碳理念。未来的天气预报应当是倡导减少排放,降低污染,而这种价值观是通过润物无声的基于预报的解决方案来实现的。
(8)
20年的时间,注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科学局限。我们的畅想不能因为过于遥远而变得空洞,不能因为预期太高,而变得沮丧。2030年的天气预报,只能更精彩,无法很完美。
(9)
既然能够进行人工影响天气,那么2030年个人或者机构是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特定需求,短时间改变小范围的天气,达到预期的完美效果,而不完全看老天爷的脸色。当然,人们不能依托强大的能力产生一种趋于强烈的改变欲。理性的做法,并不总是想着如何改变天气,而是如何智慧地顺应天气。
(10)2030年,人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解决方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收视率就不像现在这么高了甚至都没有这类节目了,你们气象主播们不就失业了吗?
但有一定可以坚信:2030年的天气预报一定会更准确更丰富,即使它可能经常隐身在各种复合性的解决方案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