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火炉说逐渐盛行,初始的称谓是“长江流域三大火炉”。
但是在社会传播过程中,限定性很明确的词汇“长江流域”渐渐地消失了。重庆武汉南京变成了全国火炉的形象代言城市。
重庆拥有着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火炉”城市的知名度,甚至最高的首位提及率。
的确,1951年以来,重庆在全国一线城市(省会级城市)中高温日数高居榜首(高温日数1848天,截止到今年7月5日的统计)。
所以,有学者认为,单纯就“三大火炉”而言,从历史累计数据方面看,客观上说,重庆火炉的摘帽难度是传统“三大火炉”中最大的。
近60年来,重庆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加0.03℃。1997年后至今气温显著偏高,其中2006年和1998年为近60年的最暖年和次暖年。
不过,西南地区东部是全国气候变暖速率最小的区域,某些地区在一定时段、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存在负增长。
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1年以来的高温水平只有50年代—70年代平均水平的71%、79%和90%左右。
重庆近50多年内高温日数的线性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大于35℃高温日数平均每10年减少0.9天,大于37℃高温日数平均每10年减少0.2天。目前处于由峰值向谷值变化的阶段。(但2006年高温日数出现异常偏多。)
80年代之后的高温日数负距平在30%以上的年份为10年(高温异常偏少年份),正距平30%以上的年份为3年(高温异常偏多年份)
平均值为1951-2008的平均高温天数

近50多年来年重庆极端最高气温的线性变化很小。从多项式拟合曲线可以看出,年极端最高气温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大致为20年左右。50年代前期、70年代前期和90年代中期、2000年后,年极端最高气温处于偏高阶段,而在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年极端最高气温偏低,除开2006年极端异常的年份来看,目前正处于由高值到低值的下降时期。

重庆市夏季气温日较差存在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近50年来正以每10年平均下降0.2℃的速度变化,造成夏季气温日较差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最高气温的降低与最低气温的升高所致。

体感温度的线性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近50年来总的下降幅度约为0.1℃。极端“闷热”难受的天数略有减少。
但重庆的气候数据依然发烫。尤其是2006年。出现了56个高温日。2006.8.15重庆城区最高气温达到43度,创当地历史之最。

(这是2001-2006年高温日数超过重庆的城市分布情况)
其实,在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西、安徽、湖北、云南、新疆以及其他一些省区的盆地或河谷地带,蕴藏着为数不少的“火炉”,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1951年以来,总共有20个城市高温日数超过重庆。
1981年以来,总共有30个城市高温日数超过重庆。
2001年以来,总共有32个城市高温日数超过重庆。
(指有同样连续而完整的气象资料可资比对的城市,有些地方气象资料不够完整,并未列入)
由于这些不是火炉胜似火炉的市县往往缺乏与都市同样时间跨度的完整观测资料进行横向对比,所以难以进行全面而精确的综合评定,但是可以初步推测:就高温日数或桑拿程度而言,重庆(主城区)很难进入全国的前50位。而且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推断。
从重庆在全国与南方城市中的位次变化曲线可以看出,≥35℃高温日数,重庆在全国与南方省会的位次均呈下滑趋势。
这张表可以清晰说明,重庆高温在全国的线形排名呈现座次错后的趋势,排在全国高温百强之外并不是偶尔才发生的情况。
社会层面而言,三大火炉,其缘起并非科学,但在社会通识已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公文并不能一次性地隐退火炉形象。它需要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一方面需要主观的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客观的改善。
由于城市知名度的差异,人们对于其他“非著名”炎热城市关注较少而忽略了其“火炉”品格。所以所谓著名火炉之说,更多地是因为城市本身的著名造成的。
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最为炎热的7月:
1951年以来,7月份总共有40个城市高温日数超过重庆,
1981年以来,7月份总共有50个城市高温日数超过重庆。
当然,和众多一线城市相比,8月份重庆历年的累计高温日数依然最多! 但近年来8月份高温日数超过重庆的城市在悄然增多。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重庆还是火炉的话,那也至多是著名城市中的八月火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