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从来不运用博主的权力删除两类评论:一类是气象业外人士对天气预报的抱怨、嘲讽和责骂,因为它反映了天气预报的不满意度,反映了气象服务还有多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评论这项服务的权利。另一类是气象业内人士的评论,因为它基本能够折射出某些气象人对待批评和争议的心态。尤其是一些气象预报人员对于气象服务人员的那种不屑一顾的蔑视态度。这些都是活生生存在着的历史真实。
在中国,有两种文体几乎几十年不变,一个讣告和悼词,另一个就是节目编导和主持人润色前的天气预报文稿。很多预报人员至今仍然认为人微言轻的主持人只是他们照本宣科的传声筒。平常只有预报者点评服务者的权利,而没有服务者以气象服务实践的视角评价或建议预报者的权利。(至少在做气象节目主持人的近16年历程中,我没感受到)这显然不是气象预报和服务良性互动的创作环境。而良性互动的创作环境的最终目标是:天气预报的客观准确度和观众心中的主观满意度都能逐渐提高。
今天(20日)下午刚刚出差回来,看到了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非常中肯的超长篇留言(我不知道他是谁,但从他的态度和见地就可以感受到他不是那种怨天尤人的伪专家)。
他所讲述的,更全面地揭示了关于梅雨预报的历史沿革和专业人士的心境。早年的种种事例讲述得细致入微,点评高屋建瓴,这是我所敬重的科学风范。
因此,我把他分段上传的留言完整地在此留存,非常感谢对网络并不熟悉的他花费很多精力为我们奉献了一份沉甸甸的专业智慧。气象预报与服务就需要在观点和见解的撞击与交融中不断升华。
昨天(18日),有人告诉我:宋先生发表了一篇《无法预报的梅雨?》博文,建议我看看。看后,我想发表点看法,与宋先生商讨,供宋先生参考。也想让更多的网友知道、理解并支持中央气象台“淡化梅雨”的初衷。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只要“梅雨”未来几天有可能或已经出现,“梅雨”的预报是在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服务材料中高频率出现字、词。在高频率出现的同时,部分在中央气象台第一线值班的预报员(不是“专家”,但可称专门人士)已注意到这种向政府部门、用户和通过媒体向社会、向公众提供的“梅雨”预测预报带来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并试图通过努力来平衡、化解和解决这种影响、难点和困难,但收效甚微。
类似的例子我们曾经收集、整理过,可以举出很多。举出二个较为典型的个例,只是希望记住:中央气象台发布“梅雨”预报,可能会消耗社会成本,也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提出中央气象台在预报服务中减少使用“梅雨”二字,决不是从事预报工作的人很难承担预报梅雨的风险。更不是“只是坚守梅雨标准并畏惧梅雨标准而放弃了对于梅雨的预报”。因为目前中央气象台中短期预报人员预报这个标准的“梅雨”,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简直是小菜一碟(说明:我过去是,但几年前已经不是中央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了)。
解决的办法,宋先生认为不应“削足适履,就是坚守鞋的尺码标准而放弃自己的脚趾”,也就是希望放弃狭窄的人为(专业)标准,使用宽泛的社会通义(标准)。但是这种希望和想法很难在不太长的时间行得通。还以“梅雨”为例,它的社会通义(标准)是什么。不讲我们曾经调查的,也不讲降雨时间长度、强度、空间范围和其它形象表征。仅梅雨发生的区域,其社会通义,从这篇博文网友的留言中,就有长江中下游的、江淮的、江南和包括华南在内的整个南方的。如果接照这个社会通义,中央气象台发“入梅”的预报,早的时候可能2月份,一般4月份我国就“入梅”了。这是“梅雨”吗?会有更多的要问。要知道,宽泛的社会通义不是标准,是很难讲清,也不易道明的一种认识、一种思维,或者是一种表征和描述,用这种梅雨的社会通义制作梅雨预报是无法操作的,是会洋相百出,最后是违背真正的社会通义的。
除了感动和感谢之外,我需要回应这位前辈的,有三点:
(一)关于风险与标准
他指出,随着监测和预报能力的提高,预报梅雨的风险客观上逐渐降低,但中央气象台主动“淡化”梅雨的初衷,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为其区域的梅雨标准与各个地方的梅雨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并与梅雨的社会通义(即公众的一般性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现代汉语中的同一个词汇在各级专家的心里,在各位观众的心里都具有不同含义的时候,同词异义,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会显得多么苍白啊!而引起“不必要误会”的风险制造和累积过程与结果,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除了梅雨之外,暴雨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地区的不同标准,而再严谨,再看似严谨的标准只要超越了语言的通用语义,都是象牙塔里的文字游戏。我们都不是语言学者,我们不能让《现代汉语辞典》的编纂者来深入学习我们同词异级异义,同词异地异义的标准进而告诉公众如何正确理解我们所制订的繁复而严谨的梅雨和暴雨等等标准吧,告诉他们:你们的梅雨和我们的梅雨是多么的不同,你们可千万不要误会啊。黑格尔最早提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萨特又把它发扬光大,但是从前的存在,并不等于今后的合理!
除了气象名词之外,我们的预报文字中还创造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时空概念啊!例如下周前中期的后半段,例如某省中南部偏东的局部地区,经常拿到预报文稿之后,我们要先于观众去认真地象猜谜语一样学习领会。当然这一点要感谢电视画面,是它使晦涩的东西变得清晰。预报的准确度与预报语言的清晰度之间如果放在一个比较长的进程中进行衡量,应当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所以,预报的准确、标准的统一、表述的清晰这三者都是对社会的贡献。深入深出,是老师;深入浅出是大师。
(二)关于预报与服务
正如他所指出,我在博客中所使用的“历来”和“一贯”,对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有失公允的。记得在十多年前,当中央气象台在决策服务材料中提前120小时明确提及梅雨有望结束,经请示数级领导,我们将这个结论在节目中进行了公众服务(预报结果与实况非常吻合)。在节目中我们也曾经数次从气候或从天气趋势角度提及梅雨,有过失败和非失败的个例。这些个例我都有详细的总结。
在节目信息的酝酿过程,我也从不是预报者,而是按照信息重要性和通用性两个方面作为采集和采信者,如果觉得某些重要信息在措辞上按照媒体传播角度需要修改和增删时,一定征询资深专业人士的见解,包括1999年12月的“道歉”,包括2005年8月关于麦莎对于地方气象台细化预报分析材料的采信。
但他所提及一些个例是决策服务,而非通过电视节目传播的公众服务。我在博文中所提及的现象完全针对公众服务。
(三)关于中央气象台与地方气象台
在那篇博文的后记中,我提及,现在的电视《天气预报》的预报信息来源已经不仅仅是中央气象台,我们常常拿出篇幅聚焦某个地方的实况和预报。在复杂天气形势下,我们手中会有十多页的来自于各个业务单位的信息材料,按照重要性和通用性删减、编串成100秒的解说。这和十多年前的节目完全参照中央气象台短期预报主班预报员文稿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差异(中央气象台的中期预报在我们的节目解说中也体现了相当的权重,这个变化体现了预报准确率提高对于节目的支撑作用)。
同时我们在创作实践中也充分参考地方气象台的预报结论,我把这项工作称为“针灸与按摩相结合”。并且逐渐体会着各地预报员的习惯和性格。所以现在的《天气预报》节目是中央气象台、各地气象台的预报信息集成。
所以我的观点是,当地方气象台明确宣布“入梅”的情况下,国家级的《天气预报》节目是不是可以报道这些地方的“入梅”消息。(除非中央气象台高度置疑地方气象台宣布入梅是否准确。)这可以体现全国气象预报体系在公众气象服务方面的联动性。就如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采用地方电视台所制作的某些地方新闻报道一样。
并不是上海宣布入梅,中央气象台也需要宣布区域入梅,点的入梅和面的入梅并不相同。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因为中央气象台对于“梅雨”的淡化态度,到了节目创作环境中已经被解读成了在任何气象节目中都不能说出梅雨这个词汇。
6月7日,我值班,当时的直觉告诉我在一些相关地方,我们的同行一定在宣布入梅的准备过程中,我很想以报道或提示的方式在节目中进行相关介绍,尽管有资深专家的认可,但当时创作空气中弥漫着对中央气象台淡化梅雨态度的惧怕,尽管我们所要做的完全并不是区域入梅,但出于惧怕“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缠不清的误会,我们放弃了。尽管直觉告诉我们,报道或提示会惠及许多观众,但出于对中央气象台各种态度的习惯性尊重,我们轻拿轻放地放弃了。
经过近10天的思考,我以6月7日的体会写就了那篇博文。我相信,留言的这位前辈同行能够读懂我所针对的是什么。淡化梅雨(而非禁止梅雨),可以是中央气象台慎重的坚守,如果这份坚守源于对过往成败得失的总结并以社会利益作为准则,这完全体现着令人敬佩的科学精神。但梅雨不应当成为气象服务进行报道的禁区(注意:这里我说的是报道,比说预报更接近准确)。也正因为中央气象台淡化梅雨的态度,已经被逐步强化地解读成了“任何气象节目中不能出现梅雨二字,不得违犯”,于是淡化演变成了禁止。所以才有了那篇博文。从淡化到禁止的这个演化过程或许发生在中央气象台之外,但是节目创作空气中对于中央气象台的那种老鼠怕猫般的本能惧怕,或许并不是从事气象节目的人与生俱来的。据我了解,这种情况在地方的气象台与节目创作机构同样存在。很多人是怕并忍着,而我是怕并说了。原本是工作体系中的上下游关系,希望不是一如既往的怕与被怕的关系。
另外,我还非常认同这位前辈未加展开说明的一个观点:“优秀的气象服务人员必定是出类拔萃的气象预报员”。从这个标准看,我知道我自己非常不优秀。
反之亦然,请允许我做出一个延伸:一个优秀的气象预报员必定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气象服务人员。在目前的中国,符合他的观点和我的推论的专业人员不知道是否存在?!看来我们气象预报人员和气象服务人员各自需要努力空间都还非常广阔!
我经常听到专业人士评价主持人或其他气象节目创作人员说:他不懂气象!
但还没有人敢于评价一些气象预报人员说:他不懂传播(或不懂服务)。
那就让我们都在各自不懂或不擅长的预报和传播领域减少单向要求,加强双向学习。
这位前辈同行的诚恳指正令我感动,我也很希望诚恳的同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或真实的生活空间指正我。相信我为了共同促进服务的本意;也相信一个乐于不断总结气象服务的人,神经不会非常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