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海宣布进入梅雨季节。随后,长江中下游各省也陆续宣布梅雨季节的来临。但是中央气象台对于梅雨始终保持着历年来的沉默习惯。
许多年以来,中央气象台一直不愿触及梅雨这个概念。在不愿进行明确预报明示的情况下,即使《天气预报》节目按照气候规律进行“每年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都会进入梅雨季节”这样的心理暗示也会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诟病。
即使在持续降雨形势已然非常明确的情况下,其预报措辞也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时段”。但“多雨时段”与梅雨有着本质的区别。“时段”是指一段时间,既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几小时(如晚间7-9点是收视的黄金时段)。而梅雨是历经1000多年积淀的约定俗成的概念。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
“江南每岁三四月,若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
可见,人们对于梅雨的表象和气候规律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梅雨是冷暖空气进入拉锯式的战略相持阶段所造就的一种独特的气候现象。按照气候统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通常发生在6月17日至7月8日。但也有丰梅或枯梅的差异,也有早来晚走或迟到早退的现象。
成语有云:未雨绸缪。这是中国文化中健康的忧患意识和灾害防御观。其中最需要绸缪的肯定不是慢条斯理的小雨、零敲碎打的阵雨,而是突发性或者持续性的强降雨。因此梅雨是人们最需要绸缪的。
那么中央气象台对于梅雨的一贯沉默,我们如何理解呢?
我想这和现行的区域性梅雨认定标准有着直接的关系。
区域梅雨的认定,就降雨本身的标准而言,是由上海、南京、武汉、芜湖、九江这五个代表站来确定雨日和梅雨期。若某日五个站中至少有两个站雨量不小于0.1毫米,且五个站日降雨量累加不小于10毫米,为一个雨日;有6个以上雨日,五个站日降雨量大于25毫米,为一段梅雨期。
按照这个标准,从事预报工作的人很难主动承担预报梅雨的风险。
客观地说,这个“标准”更适合用于进行事后的认定和评估。因为标准中的些微数字差异,或许可以判定预报的成败,但是并不真正改变老百姓对于梅雨的认知以及梅雨造成的实际影响。这就如同平常人们说天气热了,夏天来了。而专家立刻站出来纠正说:夏天还没有来。因为入夏的标准是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2度,而第5天的气温是21.9度(即使第6天起无比炎热)。
这使得专家眼中的梅雨和公众眼中的梅雨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而专业的标准未必完全符合梅雨的社会通义。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宽泛的自然现象与狭窄的人为标准之间的矛盾。所谓的削足适履,就是坚守鞋的尺码标准而放弃自己的脚趾。
如果专业人士坚守梅雨标准并畏惧梅雨标准而放弃了对于梅雨的预报,的确降低了自己的风险,但同时也剥夺了人们绸缪未来之梅雨的机会。预报的价值,就在于预报最难预报的天气,预报最需要预报的天气。
再缜密的事后评估,也不如挑战风险的事前预报。
本文后记
18日,人在湖南出差,今天晚上无意中看到本文出现在新浪首页。
在此需要做几点说明:
1,
本文的题目是:无法预报的梅雨?而非“央视报不了梅雨”(这个题目可能是编辑按照自己的理解添加的)
2,
天气预报是科学,但天气预报是源于科学的公众服务。所以每个人(即使我们大家不是专家)也都有评说这项服务的权力。天气预报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专家为本。
3,
天气预报工作是一项很艰辛甚至很艰险的工作。很多对天气预报不甚满意的人也能够理性地理解科学的局限。但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需要具有一种很开阔的勇气和襟怀去面对大家的意见。不能有了错误就噤若寒蝉,或者怨天尤人(抱怨老天爷不配合,老百姓不理解)。从事预报和服务工作的人正视批评的良性心理素养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
梅雨是气候概念,但实际上目前的《天气预报》节目并不仅仅预报短期天气。行业内的业务划分方式不是忽视社会需求的理由。现在的《天气预报》节目内容也非仅仅出自中央气象台,它汇集了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大气探测中心以及各省市区同行的监测和预测智慧,还有一些部委的通力合作。
5,
至今还有一些人预报和服务等同起来,以为气象台的预报文稿本身就是气象服务。以为气象节目和气象节目主持人就是照本宣科。我可以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今年4月中旬新疆和东北地区均异常晴朗炎热,最高气温大多突破30度。但4月18日强大的冷空气侵袭导致乌鲁木齐大雪纷飞。针对那股冷空气即将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实际上中央气象台提前48小时提供了比较准确的预测。我记得那天的预报结论是24小时预报:东北大部有小到中雨或阵雨;48小时预报:东北大部有小到中雨(雪)。我们在节目创作中在不违反气象台预报文字内在语义的基础上,说:后天东北地区降水依然难以结束,而且随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甚至存在着产生降雪的可能性。我们的节目语言更加突出了“降雪”这一最关键性的影响。结果东北的确发生了大面积的降雪。显然节目服务语言比原本的预报语言针对关键要素的指向性更为突出和鲜明。
所以我希望一些从事预报工作的同志不要把从事气象服务的同志仅仅当做传声筒。大家是气象工作链条上的上下游关系,也都在以自己的辛劳和智慧挑战着各自的局限和极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