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众多城市和城镇在自我形象宣传和魅力标榜的时候,总爱吹嘘自己是“中国XX之都”,甚至“世界XX之都”。
出差去一个城镇,车才经过四五个路口,我就通过大型广告牌得知,这里原来是“中国纽扣之都”,也是“中国拉链之都”、还是“中国品牌之都”,而且是“世界茄克之都”… …
那里的经济发展令人充满敬意,但是总觉得那些广告牌传播着一种很浮躁的心态。
咳,现在“之都”现象也在殃及气象领域,天气炎热的,号称“中国热情之都”;天气凉爽的,号称“中国避暑之都”。
大家都去高谈自己气候优越的一面,淡化自己气候恶劣的另一面。
随意百度一下,与“之都”相关的网页居然1520万条。可见,今天祖国哪里都有都城,到处都是王国。“之都”称谓的使用已经到了被人信手拈来的程度。
有的自我封赏的“之都”是原有的地方风情风貌或者资源特产:中国美食之都、中国陶瓷之都、中国风筝之都、中国紫砂之都、中国湿地之都、中国蜜蜂之都、中国天鹅之都、中国温泉之都、中国茶花之都、中国苹果之都、中国竹海之都… …
有的自我封赏的“之都”是某些现代商品的原产地或者集散地:电器之都、家具之都、果品之都、珠宝之都、灯饰之都、阀门之都、石材之都、木雕之都、水晶之都、锁具之都、铁锅之都… …
就连鞋,也有中国童鞋之都、中国女鞋之都、中国皮鞋之都、中国运动鞋之都。
同在黄河沿岸,弄出好几个“黄河之都”,同在运河沿岸,也弄出好几个“运河之都”。
“之都”现象,体现着人们强烈的“都城情结”。有的是当地领导刻意拔高的,有的是外地客人随口赞扬的,有的是出于招商或宣传考虑精心雕琢的,是文字上的城市形象工程。
而更可气的,是某些不三不四的“权威机构”组织一些不伦不类的“专家学者”,利用各个城市对于“之都”称号的渴望,居然每年评选“中国XX之都”。
“之都”从本质上看,只不过一件“皇帝的新装”—自己觉得有,别人看不到。 “之都”应当需要历史的长期检验和别人的广泛认同。再需要政绩,也不能用五年一届的任期在一个平凡的城市弄出各种“之都”吧,那也不是科学发展观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