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大家的手机几乎都收到了关于猪化脓性脑炎流行的短信。从前这样的消息,都是口口相传,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发达了,开始机机相传了。虽然这个短信看起来并不属于温馨的生活提示,但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特别恐慌,甚至没有对猪产生一丝一毫的排斥感。
没多久,有关部门开始辟谣了,甚至设立了专职辟谣人员,并开始着手追究始作俑者,也追究那些虽属善意传播但短信发送量比较大的人。理由是“制造社会恐慌”。
社会恐慌很容易制造吗?民众的心态就那么脆弱吗?也许很多官员习惯性地低估人们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总觉得官的觉悟远远高于民的觉悟,这是一种典型的官本位心态。
而为什么人们乐于相信“非主流渠道”的信息呢?
因为往往民间爆料比权威信息更及时更准确。就象另一个短信说的:“谣言”经常有根有据,更象新闻;新闻经常捕风捉影,更象谣言。
因为在中国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等,存在着某些“主流渠道”对人们正常知情权的疏忽甚至漠视,存在着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有什么事情,要么善意隐瞒,要么恶意欺瞒,官希望民知道的越少越好。
非典是卫生部门主动披露的吗?煤矿爆炸是当地政府主动披露的吗?苏丹红牌的红心鸭蛋是当地质检部门主动披露的吗?重工业污水污染水源是当地环保部门主动披露的吗?
生存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而安全危机无情地剥夺着人们的生活安全感。从食品、水质、空气,人们越来越怀有一种疑惑的眼光审视着自己身边的一切。
工商秩序恶化,于是有工商总局;环境质量恶化,于是有了环保总局;产品质量恶化,于是有了质检总局;生产安全形势恶化,于是有了安监总局。但是某些政府机构的升格是不是真正提升了人们的安全感?!
为什么温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讲到让人们喝到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的时候会有那么热烈的掌声,因为总理说到了人们心底最大的关切!
据专家说,并没有猪化脓性脑炎这种病。那个短信写手显得很弱智。但是可能这种病存在于某些官员的脑子里。为什么人们会或多或少地相信这个短信,是因为某些权威部门没有预先行政作为的习惯!前些天北京患流感的人特别多,权威部门在干什么?有没有通过这种方式提示大家如何预防和应对?现在哪些道路封闭哪些道路管制,就连交警部门都能够短信提示,然而事关健康的事情,有关部门就不能俯下身来及时做点人文关怀吗?当医院越来越象一个纯商业机构的时候,人们听到关于细菌病毒的消息,能够从容淡定吗?
不是老百姓过于敏感,乐于恐慌,而是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例给了人们自然联想的空间和土壤。
和谐社会,肯定不是缺乏安全感的社会,肯定不是人们对权威机构缺乏信任的社会,肯定不是权威机构蔑视民愤的社会。从字面象形的角度,和,是每一张嘴都能吃饭,吃得不恐慌;谐,是每一张嘴都能够说话,说得不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