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中国的天空很有色彩,而人们的衣着是灰蒙蒙的;现在人们的衣着很有色彩,而天空却是灰蒙蒙的了。
人们经常说环境监测的“蓝天”,但天为什么并不都是蓝的?
所谓“蓝天”,是指当地空气质量优或者良,并不代表天果真是蓝色的。而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年度“蓝天”计划。
诗人北岛有一句著名的话: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其实原本我相信,但生活中都市的蓝天已经是一个极其稀有的现象了。偶尔看到风中或雨后的蓝天,都有了一种赶快去拍摄和记录然后自豪地与人分享的冲动。
图为今年北京深秋时节一个罕见的湛蓝天空
今年国家环保总局把全年310天以上“蓝天”作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的标准,而原标准为292天。去年南京的“蓝天”为304天,今年的“蓝天计划”为310天。但到12月22日南京的污染日数达到56天,今年的南京的“蓝天计划”和成为模范城市的计划遗憾地落空了!
而北京距离这个“模范”标准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12月24日,北京终于实现了今年的“蓝天计划”,达到了238天的既定目标。昨天的圣诞平安夜,可能也是很多相关人士的一个平安夜。
今年北京的“蓝天计划”是全年有238天空气质量为优或良,占全年天数的65%。这和1998年的100天(27%)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
空气污染指数100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敏感的界限,如果是100,空气质量就是良;如果是101,空气质量就是“轻微污染”,就不是“蓝天”。
对报表进行逐日统计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北京今年1月1日至12月24日,空气污染指数为100的有18天,99的有13天,98的有9天。也就是说空气质量无比接近“轻微污染”,但又勉强称之为“良”的,竟然有40天之多!!!
而空气污染指数在101至103之间的只有一天(年初1月9日的指数103)!
从污染指数数学分布的角度,可以说今年北京空气质量统计数据在冥冥之中被眷顾着!!
“蓝天计划”是一个“人争气、天帮忙”的事情。北京的大气质量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和敏感性都非常强。四月沙尘,空气浑浊;七八月阴雨绵绵,空气非常清新。我们经常说秋冬季节的冷空气是污染的克星,但终究不能把冷空气当作救星。
北京总体排放水平的确非常高,治理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大多数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对北京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就占30%左右。65%的“蓝天”率,对于北京来说,是一座高山。
这几年北京的“蓝天”日数的确在增加
2001年,185天(占全年天数的50.7%);
2002年,201天(55.1%);
2003年,225天(61.6%);
2004年,220天(60.3%);
2005年,233天(63.8%)。
北京尽管2006年“蓝天”日数小幅增加了,但空气质量为优的仅为25天,比去年少了10天;重污染为11天,却是近五年来最多的!空气质量的改善似乎只是一个神话传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