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谁来把好剧本关


长影厂曾经推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国产电影的数量向上攀升,2008年度已创年产406部影片的历史最高纪录。电影票房记录也不断刷新,国产影片连续几年雄踞国内票房前五名。中国电影走向大发展,这是可喜的文化现象。报刊上满是对电影佳作的点评和扫描,可是另有隐忧存焉,亦应引起业界和职能部门关注。
国产片虽年产煌煌四百余部,然,质量堪为上乘的佳作,又能让观众进入影院观看的佳作也只有三十余部。实际上,年产影片有45%可进入影院,而这45%的作品,有一少半进入影院放映一两天便被撤下,因为没有足够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作支撑,其余的国产片有四分之三卖到电影频道在电视上播放,剩余的则进入制片方的仓库,永难面世。就其质量而言,艺术水准不达标的粗制滥造之作大约占产量的五分之一。这是不小的数量。而那些影响大的如《非诚勿扰》、《赤壁》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亦有文学上的明显欠缺。可以说,文学精神流失,是目前国产影片创作弊端的突出症候。要么是对生活的认识有偏差,要么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偏差,要么是整体作品把握乏力;改编名著也留于浮泛浅表。总之,是在文学常识上犯错误。这些弊端带到完成影片上去,便被放大和强化,结果是被观众所诟病。那么多作品被指斥,那么多作品拍出后无人问津,从资金到人力造成多大浪费?
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缺少电影剧本把关。一部影片从策划到立项到投拍普遍缺少有力的电影文学编辑部门的扶助。拍电影到电影局立项只需提供故事梗概,最终审定剧本投拍的都是投资人。国营电影机构拍片缺少编辑程序,民营机构同样缺少细致的编辑扶助工程和把关工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年产影片一百部左右绝大多数在水准之上,没那么多电影垃圾,而且佳作联翩。同样出于一个因素——电影文学编辑程序。那时拍电影有电影文学机构严把剧本关。那时的电影制片机构都设有文学部(有的叫总编室),文学部(总编室)里拥有一批有素养有经验有电影眼光的编辑,这些编辑扶助编剧,从选题到创作到投入拍摄,责任编辑参与全过程,电影投拍之前,剧本经由编辑环节层层把关层层打磨,历经挑剔历经锤炼。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的辉煌期,离不开中国电影的文学编辑们。上影厂、北影厂、长影厂、八一厂、西影厂的文学编辑赫赫有名,他们扶助成功一批又一批中国当代电影的经典佳作。然而今日电影文学编辑风光不再。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各电影厂纷纷撤销电影文学部门,如今电影文学编辑成为电影业的记忆,电影厂文学部成为文化遗址。时下,没有电影文学机构为剧本把关是造成日下电影粗制滥造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可否为劣质影片亮起红灯?让那些头脑热而少艺术准备的电影投资方平静一下“创作冲动”。但我想,与其给粗制滥造之作亮红灯在终端禁行,不如从电影创作开端介入,让电影编辑介入。强化对电影基础工程——电影剧本的扶持!于是引出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恢复电影文学编辑部门,重建和强化电影文学编辑队伍,民营电影机构同样要重视电影文学编辑程序。这是促进中国电影大发展的基础工程。功莫大焉!时不我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