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尘守望

(2007-11-18 16:47:51)
标签:

艺术赏析

 

红尘守望

 

     影视圈是滚滚红尘中的名利之乡。身在此中,阅尽星光璀璨,也看惯流星如雨。身为传媒人,不都是追星族、狗仔队。把步入电影殿堂,视为朝圣之旅,虔诚地守望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大有人在。

    我常常被视为专业编剧或职业影评人。其实不是。我的职业身份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电影》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

    一直以来,新老朋友对我和我主编的《电影》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说实话,我爱我的这份工作;出差在外,我都会惦记杂志社的诸位人员。这份工作让我快乐,我快乐地工作着。

    这份快乐,缘于情感和生命的投注。2000年,我接手这份杂志时,它名为《电影通讯》,双月刊,每期只有薄薄的32页,十六开本黑白页面。让这样的刊物行走市场,无疑于让它去送死,不悲壮,可怜兮兮。要我接任主编的前提是,主管部门(广电总局电影局)不拨款,不给一分钱,但给我自主权。

    接手后,我第一件工作是将《电影通讯》改名为《电影》,这刊名内隐雄心。第二件事是将双月刊改为月刊。《电影》杂志在零资金下启动运行。无钱,何以行走市场?我制定出三权换一权的发展战略,即将发行权、广告权和文化活动经营权做交换,以权力换资金,确保编辑(出版)权得以运行。好在,我不断拍电视剧积累了市场经验,也结交诸多公司老总。三权换一权得以实现。几位曾给我的影视作品投过资的朋友加盟《电影》运作,《电影》得以风光面世:全彩印制,时尚包装,每期118页,可谓靓丽出场。

    全国期刊近万种。电影期刊亦是高手云集。如何确立《电影》的文化性格?不能再走《电影艺术》的理论路线,也不能效仿《当代电影》的学术路线,更不能东施效颦,学《大众电影》的明星路线。必须另辟蹊径。我提出经典与时尚组合的《电影》文化模式,以电影时尚风情去占领市场,以电影经典文化去引领市场。同时又为《电影》确立这样一个文化方位:中国电影与好莱坞比拼的前哨媒体/近距离报道/权威性话语。带着这样的文化装束,《电影》行走传媒江湖。

    感谢前后两位馆长――老馆长陈景亮和新馆长傅红星,他们都是我的至友,给予我信赖,给予我关爱。几年来,我从几所名牌高校调进多位才情丰盈的硕士。我有一支年轻的可爱的编辑队伍。我们一起打拼传媒天下。

    《电影》仍属后来者。我们在红尘中执著守望,我们的主旨是:

    关注关爱中国电影

    关注关爱中国电影人

    关注关爱中国电影观众

 

吁请各位网友给《电影》赐稿赐教。


——本文发表于《电影》杂志2008年1月总第7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关于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