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理跨越一步,即成谬误——我看《疯狂的石头》

(2006-07-25 16:18:05)
分类: 指点星空
           
真理跨越一步,即成谬误——我看《疯狂的石头》
 
     最近,出现一种文化时尚:业界中人见面不谈"疯石头",看遍大片也枉然。这"石头"非石头,乃电影《疯狂的石头》也。
  "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三百万的小投资,票房已远超一千万,且是一群小人物所为。地地道道的小成本、小字辈、小电影。这样一部小制作却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公信力,其功,盖莫大焉。它让观众们认识到,《英雄》与《无极》一类不是中国电影的全部,原来中国电影还有这么好看的低成本电影。近期的《天狗》和《光荣的愤怒》,具有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去年出品的《我们俩》和《静静的玛尼石》其艺术个性让人见而难忘。然而,都养在"深闺"人不识。"石头"给电影发行商们也上了一课:别再急功近利抓"大"放"小",眼睛只盯着进口大片和国产大片,而把放映空间和时间都让给大片。国产小片同样不可小觑,这叫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选片子!“石头”还给电影业中人上了一课:我们电影创作也不可只关注大片--商业大片、题材大片,而忽略对中小影片的扶植力度和推介力度,更不要忽略电影的类型化。我们应有各种类型、各种风格、各种样式的电影,那样,我们的电影格局才多姿多彩。而一切的一切,都应立足本土化,都应坚守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艺术品格。"石头"也给权威与权势们上了一课,小人物也能弄出大名堂!不要迷信明星、迷信大腕,不要怠慢小人物。见小的不敬,早晚是病!再说了,一切大人物都是由小人物趁势崛起而就的。总之,"石头"给方方面面都上了课。
    "石头"之热,热遍京城热遍全国,由纸质媒体热到电视热到网络。"石头"已被传媒说成奇迹,说成“神话”;再热下去,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谬误。倘若无休止地追捧下去,就毁了"石头"。坊间业内常流行一句话,想毁谁,就往死了捧谁。现在媒体上还不是有意往死里捧"石头",而是陷入一种盲目,陷入一种新的迷信。媒介把《疯狂的石头》烧到那样一个温度,观众被吊起的期望值必会在观影后产生审美大落差!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已有前鉴。
  热"石头"之下也该有冷思索。其实,"石头"绝非完美。小贼、专业贼和拙保安的设置感过于明显,在产生喜剧效果的同时也产生过强的游戏感,消解了对草根人生的真诚悲悯与感叹。"石头"艺术表现的模仿之处过多,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年轻才俊对艺术大师们的致敬。然,这种致敬之处过多过重,火花太多变成火球子了,火球的审美效应自然比不上火花或花火。有评论家斥之为拼盘之作,我则认为是作者有意为之,其意同是出于游戏心理。
  别把"石头"看成大事。"石头"的锻造者们只是出于平常心,出于游戏心理,在银幕上真诚、认真而又潇洒地玩了一把而已。谁料竟玩火了,而且大火!尽管我不欣赏游戏银幕,但"石头"之火,毕竟成为一种艺术现象,值得关注,值得琢磨。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06年8月1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