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国电影却呈复苏的强势迹象。2005年年产故事片为260部,创历史新高;当年电影票房已冲破20亿元,全电影业产值达48亿元以上。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全国票房总收入的60%,虎踞票房榜前五名者,皆为国产片!2005年,平均每天有两个电影厅诞生,我们已拥有3000余座专业电影院,农村已有3.5万个流动放映队。全国观众人次达10亿。
中国电影当下的喜人格局和重大收获,有其必然的动因:因为我们形成了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是,改善创作与市场环境,鼓励多主体投资,坚守中国电影文化身份。
鼓励多主体投资电影,降低拍摄电影的准入制,发放单片许可证制,这无疑是电影产业的革命性变革。其深远意义将随时日递进而日益增大。政府加大扶植国产片力度,一个重点表现是充分调动和支持民营资本乃至外资拍摄中国影片的积极性。2004年民营投资电影企业80家,到了2005年民营投资电影企业已多达146家。民营企业和境外参与摄制企业摄制的中国影片已达全年全国总产量的75%左右。多主体投资带来中国电影的多样化格局。多主体投资不但激活和强大了中国电影产业,同时还成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不竭的推动力。
中国电影的热形势已经形成,面对这扑面而来的热风,我们还需要一种冷静的思考,需要在火热之中找到虚火,在热烈之中找回理智。
当下的中国电影虽然实现了产量、票房皆创历史新高,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还有52%的国产电影进入不了院线放映,而放映市场上则普遍表现为急功近利、“抓大放小”,放映资源几乎集中在几部大片和商业片上。发行环节的疲软委顿和制片业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巨大反差,这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中国电影市场还处在一个培育期内,需要形成自己的良性的电影流通渠道,完善电影院线建设,让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皆有渠道可走,并逐渐培养自己的观众群,形成良好的市场循环和健康有力的调控机能。
中国电影在投资方面实现了多主体投资的局面,其中民营资本的投入是一个亮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有相当多的电影进入的是CCTV电影频道,成为电视荧屏里的电影,而不是银幕上的电影。此外,有10%左右的电影拍摄完成之后便直接进入了仓库,这些影片制作粗糙,格调不高,是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拖后腿的那一部分,对中国电影来说,这样的影片是羞于见人的。由是观之,虽然电影政策上有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对艺术监控和引导上的某些缺失有可能会打击投资人的热情,让积极的民营资本丧失信心。
民营资本对中国电影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它们好比是上山打虎的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搏杀。然而,这些武松虽有一身的力气和勇气,但是不少武松因缺乏引导而技艺欠佳,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当加大艺术扶植的力度,相关部门应积极关注民营资本的电影创作问题,让武松们真正地强壮起来,武功高超起来,不能只逞勇气缺乏技艺而使其在市场受挫。
中国电影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宏观调控,同时也需要有正确的艺术引导和具体的艺术扶植。唯市场、投资和艺术扶植结合起来,中国电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走向真正的电影强国之路。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06年2月16日文艺评论版
后一篇:奉献上《我的法兰西岁月》剧照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