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伊阙佛龛碑》释文

标签:
教育书法书法培训书法资料 |
分类: 名家欣赏 |
《伊阙佛龛碑》亦称“褚遂良碑”。篆额题《伊阙佛龛之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通高约5.00米、宽1.90米。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时年46岁。此碑共32行,满行51字。计1600余字。本期介绍的是现藏国家图书馆宋拓本(明何氏清森阁本)。 《伊阙佛龛碑》所处环境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隋唐以后,习称龙门。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长孙皇后逝世后做功德而开凿,太宗贞观十五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落成后,唐太宗于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亲自大阅于伊阙。 《伊阙佛龛碑》是褚书早期的代表作。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此碑虽说是碑,实际上却是摩崖刻石。两者功用相同,都是为歌功颂的。但在创作时条件不同,一个是光平如镜,而另一个则是凹凸不平,书写的环境也不会那么优游自在。于是,摩崖书法的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因无法近观与精雕细琢,于是便在气势上极力铺张,字形比碑志大得多,舒卷自如,开张跌宕。正是在这一点上,像汉代的《石门颂》、《郙阁颂》、《西峡颂》,它们气度之开张,韵致之飞扬,自然拙朴,即使是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志精品也无法比拟,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摩崖书风。
夫藏室、延阁之旧典,蓬莱、宛委之遗文。其教始于六经,其流分于百氏,莫不美天地为广大,嘉富贵为崇高。备物致用,则上圣(存其)发育,御气乘云,则列仙体其变化。兹乃尽域中之事业,殚方外之天府。
http://s6/mw690/001l7a0kzy78CTzLQR70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