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个人半颗心
一个人半颗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
  • 关注人气: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防御机制的一些常见形式

(2006-04-27 16:01:23)
心理防御机制的一些常见形式1.压抑 压抑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将一些不被自我所接纳的冲动、念头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中,或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排除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及焦虑的影响。个体面对不愉快的情境时,有目的地遗忘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的情形不同。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然而,这些被压抑的内容并未消失,它仍然在我们的无意识中,遇到机会仍会逸出,如触景生情。而且,它在无意识中还积极地活动着,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做出一些连自己也不明其因的事情。例如,有个女孩白天很正常,傍晚时却常常惊叫,大吵大闹,发作时间可持续一、二小时,连续几个月天天如此。看病时,对所提的问题一概回答说“不知道”、“忘记了”。催眠后患者谈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患者的父亲对她非常疼爱,但管教很严,不让她随便外出与男孩交往。第一次发作那晚,因要与男友约会,父亲却不让她外出,使她无法赴约。她一方面惧怕父亲,不敢说明情况;另一方面又担心男友会一直等她。心里非常着急,突然发作起来。此后,每到傍晚就不知不觉焦虑起,然后发作,但对导致发作的原因却“忘了”。
   压抑虽能暂时减轻焦虑和获得安全感,但若内心蕴藏的被压抑的内容过多,超过意志的控制力和个体的耐受性时,有可能发生心理障碍。
2.否认 否认不是把痛苦的事件有目的地忘掉,而是把已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否认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后把眼睛蒙起来。沙漠中的鸵鸟,在敌人追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时,便把头埋到沙堆里,当作没有这回事就是一种否认表现。另外,当面对亲人突然死亡、自己患了绝症、事业一败涂地时,就常会本能地说“这不是真的”。其他如“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等都是否认作用的表现。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在对即将动手术的病人所做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否认并坚持一些错觉的,会比那些坚持知道手术一切实情和精确估愈后情形的人复原的好。因此,拉扎勒对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但拉扎勒斯也指出,否认与错觉并不是适用于每一种情况。例如,有些妇女拒绝承认为力的情况下,否认与错觉仍不失为有效的适应方式。它可以缓冲突然来临的打击,不致于过分震惊和过度悲痛,避免精神崩溃,维持一时的心理平衡。
3.退行  退出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退行行为不仅见于小孩,有时也发生于成人。例如,遇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呀!”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每当丈夫要外出时,妻子就坐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这些都是退行的行为。
   一个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例如,做父亲的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等。偶然的“倒退”反而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但如果常常退化,使用较为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困难,而且利用自己的退行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问题与痛苦,奶行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病态了。例如,有的学生为了避免考试失败的焦虑,每遇到考试就说头痛、肚子痛,甚至手部麻痹,以此来逃避考试,此种行为往往是“癔症”的表现。
4.合理化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俗称找辙。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为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或者为了维护个人自尊,总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以开脱(”合理”的辩解),自圆其说,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事实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暂时采用这种方法以减轻内心痛苦,维护心理的平衡无可厚非。不过,一个人如果常常使用这种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
    一般合理化分为“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和推诿三种形式。A“酸葡萄”心理是指认为自己得不到的或没有的东西就不是好的,是不值得关注和争取的,以冲淡内心的欲望和不安。此机制来自《伊索寓言》里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只饿极了而且爱吃葡萄的狐狸,发现葡萄架上挂满了熟透的葡萄,垂涎三尺,欲以葡萄充饥,但自己又够不着,只好忍饿离去,并说这些葡萄是酸的,非我所欲也。其实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说葡萄是酸的。B“甜柠檬”心理,则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做成或所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上述那只狐狸,后来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柠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柠檬味道是酸涩的。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面对一些不如意的事时,有时也会像这只狐狸一样,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例如,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孩子资质平庸说他“傻人有傻福”。这种心态有时适当地运用一下,能协助我们接受现实,但如过分使用,则会妨碍对美好与进步的追求。C推诿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归因于其它理由或找人承担他的过错,以保持个人内心的平衡。例如,球赛输入了说是场地不好,裁判不公;学生考试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没准备好,而说是老师出题太偏。
5.反向形成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来,乃将其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并在外表上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称为反向开成。换言之,反向形成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动机相反的一种现象。例如,一个过分炫耀自己能力而惹人注意的人,很可能在他的内心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赴狗入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
    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通常使用“反向形成”的人,他本身对于自己在使用这种机制并不知道,所以不是他“口蜜腹剑”或“笑里藏刀”。反向行为如果使用得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中的适应。如果使用过度,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活得很累,很孤独,重者将形成严重的心理困扰。
6.转移 转移是指个体因某种原因,如不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己所允许等,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无法直接向这个对象表现出来,而把它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能为大家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例如,一位先生上班时因与人发生矛盾憋了一肚子火,回家后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太太莫名其妙挨了丈夫的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小孩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一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了,正好遇上家中的小狗,顺势踢了它一脚,发泄了心中的怒火,这些都是转移的例子。像“打狗看主人”、“爱屋及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也都是转移的例子。
7.投射  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出这个概念。他认为,投射是个体的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轻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精神分析学者常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和了解“说者的内心世界”。在投射类的心理测验,如洛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词句完成测验等测验中,被测者通过投射暴露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医生提供了分析病因的线索。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投射的情形很普遍。投射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法,不过,在防卫机制上投射还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即个体将自己的某种罪恶念头或某种恶习,反向指责别人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意念、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及批评别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例如,一个职工相信别人也占公家便宜,那么,他占公家便宜时便不感到羞愧。一个学生考试作弊,他会说别人也作弊,而且更严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五十步笑百步”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不不人责怪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未察觉自己也有类似问题。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和对事物的正确观察及判断力,也会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内向投射是投射作用由外及内的摄入形式,即将他们的特征转移到自己身上,以达到相抗衡或据为己有的目的。有时人们把爱或恨的对象象征性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如当个体失去他所喜爱的人时,他常会模仿所失去人的举动或喜好,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相反,对外界或他人的不满,或他人对自己的不满,也会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或愤恨,严重时会导致抑郁和自杀。
8.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使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与我们常说的“白日梦”相似。例如,遭受失恋的挫折后,幻想自己又找到女朋友,此时他的心理感受好多了,这就是“幻想”。意义治疗法创立者弗兰克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集中营呆了四年之久,他发现能从集中营活着出来的人与他是否年轻力壮没有多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对未来有“憧憬”,也就是用对未来远景的幻想来支持自己忍受目前的苦难。
    幻想是一种想象作用,是幼儿必经的生活过程,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所幻想的内容与学习经验有关(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而为不同的内容),例如,儿童时期的幻想偏向于玩具的获得与游戏的满足,青少年则偏向英雄式的崇拜和异性的向往。一般而言,凡性情孤僻而退却倾向者,平常又少有自我表达机会,容易以幻想解除自己的焦虑与痛苦。
   幻想使人暂时脱离现实,使个人情绪获得缓解,但幻想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人必须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并克服困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经常沉溺于幻想中,而使“现实”与“幻想”混淆不清时,会显现出歇斯底里与夸大妄想般的症状。
9.补偿  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目的不能达到时,改以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建立起自尊心称为补偿。就作用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所谓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至会带来更大的伤害。例如,一个事业失败的人整日沉溺于喝酒而无力自拔;一个想减肥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饮暴食来减轻自己的挫折;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与翔的孩子,用发展负面行为的方法以获得他人的注意。所谓积极性的补偿是指以合适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缺陷,积极性的补偿运用得当会给一个人的人生带来一些好的转变。例如,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学生,致力于学业上的追求而赢得别人的器重。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隅”即是这个意思。
10.抵消 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犯了错,人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到他人,令他人无辜受到伤害和损失时更会感到内疚和自责。用象征性的事实或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抵消作用。例如,无意中做了对别人不利的事赶紧道歉;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买衣服或送戒指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尽责的丈夫。
11.认同  认同是深层次的模仿,指学习自己所崇拜的明星或模范人物,模仿他的行为和形象,进而把他的性格、行为方式、思想品德内化为自己生活准则的一种表现。在儿童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认同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用此来学习社会团体的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此来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认同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但使用不当也可能会成为一种防卫反应。作为心理防卫的认同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将自己比拟为其他的人物(包括虚构的人物),借以分享成功者的愉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人的痛苦和焦虑。
12.升华 把不被社会所允许和接纳的动机和行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成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谓之升华。例如,限于种种原因追求爱情不能实现时,便于工作拼命地工作或看书写作,以此来抒发自己不能倾泻的情感,消除郁闷心情;有打人冲动的人借练习拳击或摔跤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歌德因绿蒂另有所爱,初恋失败而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脍炙人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因仗义执言得罪了皇帝被判处宫刑,在狱中撰写了《史记》。这些都是升华的典型事例。“化悲痛为力量”也是升华。
    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于1936年发表《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一书,书中谈到的十种防御中,唯有升华不管在成人或儿童都是正常健康的。
13.幽默作用 幽默作用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人格较成熟的个体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巧妙的幽默,来转化一些原来是难堪的情景,度过难关.因此,幽默作用也被认为是一种较高级的心理防御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