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2012-06-02 20:49:17)
标签:
编选文集中国新文学大系百年散文经典高中语文教材刘湘如散文编后 |
编后记
(一)
终于下决心编选部分文集,他是我的文集4——11卷,其中4——7卷为我的各个时期散文精选,8——11卷是我的专题散文选编。据此,我还会在适当时继续编选我的其他分类文集。我喜欢顺其自然量力而为,不想像其他人那样把文集一次编成十几部几十本部,厚厚一堆一次推出,感觉那样选编起来很累,读者看起来也很累。其实据我了解,那种动辄十几部几十部的文集稀有人看,因为在一个纷纭忙碌的时代,不能让读者有耐心和信心读下去的作品,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与其这样,不如分类分次,断续出版,最后积总,可能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代文艺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我的自选文集1——3卷,多半是我早期的散文积累,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散文、随笔、专访、评论之类,这次编选的文集即是上次的承接和继续,仍然以散文为主,其中也选进了上次文集中的一些精品。
为什么我的文集前11卷均以散文为主呢?因为我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散文的比例占得很大。我至今发表、出版和创作的各类作品中,除了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散文和报告文学大概占到三分之一。至少也有四分之一吧?
我的创作体裁涉猎面较广,除了写长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也写诗歌、杂文、随笔、评论、专访、艺文札记,以及电影、电视剧本,解说词、电视晚会台本等等,各类文学样式,都写的不少,至少应该有千万字以上吧?
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没有界线的,文化才是一切作品的根基,无论你写什么样的文学样式,文化的功底都是唯一,这就如同所有的庄稼都滋生于大地同一的母体,每一种文学形式,有了文化功底,同样都可以让你的作品熠熠生辉。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文集中少数篇章里,有少量内容类似的现象,这是因为有的篇章,由于体裁本身的社会性,在发表后的若干年,报刊仍然需要这样的稿件,我鉴于约稿的需要,只能按报刊要求把原文重新修订后再次发表,它们之间往往相隔很多年头,却有着同样的命题,这是特定年代的现象,为了保持历史的原貌,我特意选择了这类稿件中的少量篇幅,编进文集,并在文后做了说明,以作为一个历史的参照和记忆。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
读者在阅读中如果发现这类疑问,尚请理解。
凭心而论,当初我有不少散文发表时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们入选过《中国新文学大系》、《百年散文经典》、《高中语文教材》之类重要文存中,也获过各种重要奖项,被翻译到国外等,我自己也算满意。如今看来,那是一些岁月年华真情的流淌,是凝聚过我的心血的,也是我一个时期创作生活的折射……常忆少时麾前行文倚马可待,何等的踌躇满志,转眼数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啊,虽经时光蕴籍壮志犹存,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命运也已成为生活边缘的陪衬,虽时而感慨系之,文学依然不能不是我自己的最爱……
堆一座自制的金字塔,既炫照别人也炫照自己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自制的满足。动意原本那么简单,就不管它会在读者中和社会上产生怎样的影响了?我说过,我编选这样的文集还会一直编选下去,(按当下时尚说法)我的一些“粉丝”告诉我,把你的散文编选出来,我们都很需要,我们已经厌倦了那些浮躁飘忽的伪散文。他们给了我信心,我编选这样的散文文集,也是我的一种良心之所在。
我曾经在不少文章中说过这样的意思:我写,不是想索取什么,不是想表现给谁看,更不是想借此改变一些什么,就我而言,写作纯碎是一种习惯,一种心性的自然,一种情感的渲泄,一种生活的调整,如此而已。现在我还要说:我编选这样的文集,亦是如此。
物事常更,山河依旧,我们其实谁也无能力改变这个世界。那些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要改变世界改变一代文风创造奇迹的人,其实是些见识很浅薄的人,历史和社会都不会买他们的帐。君不闻“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再普通不过的箴言么?
自自然然,无为而为,自事其心,顺性而为,是我一贯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我很小就喜欢老庄思想,如今年龄大了,愈发地尊崇起老子。《道德经》帮我度过了无数个难熬苦闷的时刻。我无老子“三宝”,但“不敢为天下先”仍是我日益奉行的信条。不去哗众取宠,不去趋炎附势,不去人云亦云,不去巴结权贵,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内在的拥有,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来,无功而治,无义而修,笑骂由你,我自为之,自在生活,心随普世,这便是我对于生活和文学的永恒的追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