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湘如诗歌说话赵丽华 |
分类: 诗词歌赋系列(原创) |
诗歌不是说话的一种方式
——由赵丽华诗歌引起的一些联想
刘湘如
一
诗歌显然不同于说话,不是说话的一种方式,诗歌所有的性质都是由灵性,想像,意境,夸张等等条件组织成的文学性,诗人们可以将什么是诗歌说出一箩筐理由,怎么说都可以,但就是有一条是肯定不会变的:诗歌不是说话的一种方式。
前些天我看到一个叫赵丽华的人写的诗,觉得那不能叫诗,而是一种说话方式。没有想到现在网上正在争执,我奇怪这个争论的理由,其实那个叫赵丽华的人写的所谓诗,谁心里都明白那不是诗,而是实实的大白话,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准确说,是把整句话断开来说的一种方式。当然,说话的人不是结巴,其说话方式却是跟结巴说话的方式差不多。请看:“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种说话的方式不过是有点罗嗦的方式,你完全可以说:“我做的馅饼最好吃。”这样反而更简单一些。当然其中的奥妙也是有情可原的,因为现在假如你想出名,那么出名的方式就有很多,你只要胆子大一点,别出心裁叫出一种声音,跟别人不同,声音再大一点荒谬一点,你就肯定能够出名了。
我以为靠这办法出名并不可靠。因为中国有很多东西是约定俗成的。一阵风过后人家不会承认的。比如说诗话,是专门为写诗说的一番话,与一般的生活中说话就有区别。用诗的语言说的生活中的话,也叫诗话,与一般的生活中话语也有不同。我们说:“早晨起床/接着刷牙/中午吃饭后/午睡/下午去/上班,再去散步”啊啊,我的天啦,这不就是等于赵丽华写的所谓的诗吗?这是一种说话的方式。诗歌其实哪里有这么简单?要是这样,中国十几亿人,每一个普通的老人和孩子,包括一字不识村妇老农,不都成了诗人了吗?那么中国就不叫中国,而叫诗国了。
二
诗歌不是说话的一种方式,那么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才堪称为诗歌呢?
用诗歌的方式说话,那就是诗的语言,比如说诗句,诗剧,诗语。他们的来源只能是诗歌的本身和本源。那么诗歌的本源又来自哪里?
诗歌的本源来自于爱。
诗的母亲是爱。没有爱,便不会有诗歌的存在必要。
在我们传说的伊甸园般的一切的神话里,或者一个角落里,呻吟着呐喊着,呼唤着诉述着,忧怨着的精灵,那才叫做是诗,她诞生于人类传说的一切美好里,诸如亚当、夏娃的翅膀根下……
因为所有传说大都是想像出来的,因为亚当、夏娃也是想象出来的,所以诗的个性,也就是想入非非。蓝天白云间,原野牧场上,飘得很远的风筝的尾巴上,系着的是诗歌的想像。
个性决定命运,在一种充满想象韵味中,在一种回翔顿挫的情感障碍中,诗得以拼命流传着,生长着,直至传了几千年,长了几千年。
当然,诗歌现在正需要增长一点个头儿……
我知道诗人不服气,特别是今天的诗人,他认为自己的诗歌最好,他带着他的诗,去找寻诗歌诞生的园地,可惜世道变了,诗人想要的一切全都变了。他想要一座山,一遍海,一片湖,他想用峥嵘的崖,精致的贝,闪亮的网,去编织他自己思想中新的诗,但今天的人们对于这些不感兴趣了。人们更重视现实。诗好像没有了归宿。
诗歌虽然是从生活中来。却不是生活本身。我们当然也不能象对待生活那样对待诗歌。
所以我觉得,不能为了当诗人,就把诗变成生活中的普通说话的方式。
三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真正诗人们争相寻觅《示子橘》……
他们走过了清浅的水滩,走过了无底的渊潭……他们终于闻见轻踏的脉搏,跳动着三个奏符号:x—y—?
“思积而满,乃有奇观,溢出为奇”仙风道骨的遥远的古代人在那里附和和解释……
有的诗人好像觉悟:他知道诗的命运交关处,仍是诗人自己的心……
于是我们认为,用心去看、去听,你会发现人世间处处是诗,是无言诗、无音诗、无字诗……用心去作诗,诗便从心源里溢出,溢出真情、真意、真韵……
然而诗歌寄托于心么?寄托于生活?自然么?
我以为,真正的诗,寄托于诗人的纯真的本性……
“清气澄余滓,
杳然天界高。”
诗的永恒境界应该就在这里……
四
地球在宇由中只是一粒尘埃,人生只是一刹那,而真正的诗,则会永远……
大自然能容纳诗,理解诗,甚至时而把诗镌刻在自己享有盛名的历史碑文上,而人却由于种种因素和诱惑,与诗愈来愈远……
一字不知,而常有诗意者,是诗人真趣……
诗历高深,而胸无诗魄者,则距离诗遥远……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痛苦而忧愁的……不管他表现为豪爽也罢,潇洒也罢,昂扬也罢,那只是一种不同的倾泄方式,他的骨子里头,是看不见的孤独与寂寞……
我一直劝我朋友们不要轻易接触诗歌,也不要轻易触犯诗,否则他会给你带来失望,带来痛苦与埋怨。
可能是世风变了,世人不再理解诗了,诗人们变得有些孤独,诗也变得有些孤独……但不论怎么样,诗仍然是诗,仍然具有高贵的血统,即便不是高贵的血统,也是具有高贵尊严,即便没有高贵的尊严,也应该具备高贵的精神。
我是说,用一种说话的方式来代替诗歌,这是非常不妥的,也是万万不可的。如果说赵丽华写的以上的那些句子是诗,那么所有的说话都是诗,所有的说话的人都是诗人,这其实是对于诗歌和诗人的最大的藐视和轻蔑甚至是亵渎。
——由赵丽华诗歌引起的一些联想
刘湘如
一
诗歌显然不同于说话,不是说话的一种方式,诗歌所有的性质都是由灵性,想像,意境,夸张等等条件组织成的文学性,诗人们可以将什么是诗歌说出一箩筐理由,怎么说都可以,但就是有一条是肯定不会变的:诗歌不是说话的一种方式。
前些天我看到一个叫赵丽华的人写的诗,觉得那不能叫诗,而是一种说话方式。没有想到现在网上正在争执,我奇怪这个争论的理由,其实那个叫赵丽华的人写的所谓诗,谁心里都明白那不是诗,而是实实的大白话,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准确说,是把整句话断开来说的一种方式。当然,说话的人不是结巴,其说话方式却是跟结巴说话的方式差不多。请看:“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种说话的方式不过是有点罗嗦的方式,你完全可以说:“我做的馅饼最好吃。”这样反而更简单一些。当然其中的奥妙也是有情可原的,因为现在假如你想出名,那么出名的方式就有很多,你只要胆子大一点,别出心裁叫出一种声音,跟别人不同,声音再大一点荒谬一点,你就肯定能够出名了。
我以为靠这办法出名并不可靠。因为中国有很多东西是约定俗成的。一阵风过后人家不会承认的。比如说诗话,是专门为写诗说的一番话,与一般的生活中说话就有区别。用诗的语言说的生活中的话,也叫诗话,与一般的生活中话语也有不同。我们说:“早晨起床/接着刷牙/中午吃饭后/午睡/下午去/上班,再去散步”啊啊,我的天啦,这不就是等于赵丽华写的所谓的诗吗?这是一种说话的方式。诗歌其实哪里有这么简单?要是这样,中国十几亿人,每一个普通的老人和孩子,包括一字不识村妇老农,不都成了诗人了吗?那么中国就不叫中国,而叫诗国了。
二
诗歌不是说话的一种方式,那么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才堪称为诗歌呢?
用诗歌的方式说话,那就是诗的语言,比如说诗句,诗剧,诗语。他们的来源只能是诗歌的本身和本源。那么诗歌的本源又来自哪里?
诗歌的本源来自于爱。
诗的母亲是爱。没有爱,便不会有诗歌的存在必要。
在我们传说的伊甸园般的一切的神话里,或者一个角落里,呻吟着呐喊着,呼唤着诉述着,忧怨着的精灵,那才叫做是诗,她诞生于人类传说的一切美好里,诸如亚当、夏娃的翅膀根下……
因为所有传说大都是想像出来的,因为亚当、夏娃也是想象出来的,所以诗的个性,也就是想入非非。蓝天白云间,原野牧场上,飘得很远的风筝的尾巴上,系着的是诗歌的想像。
个性决定命运,在一种充满想象韵味中,在一种回翔顿挫的情感障碍中,诗得以拼命流传着,生长着,直至传了几千年,长了几千年。
当然,诗歌现在正需要增长一点个头儿……
我知道诗人不服气,特别是今天的诗人,他认为自己的诗歌最好,他带着他的诗,去找寻诗歌诞生的园地,可惜世道变了,诗人想要的一切全都变了。他想要一座山,一遍海,一片湖,他想用峥嵘的崖,精致的贝,闪亮的网,去编织他自己思想中新的诗,但今天的人们对于这些不感兴趣了。人们更重视现实。诗好像没有了归宿。
诗歌虽然是从生活中来。却不是生活本身。我们当然也不能象对待生活那样对待诗歌。
所以我觉得,不能为了当诗人,就把诗变成生活中的普通说话的方式。
三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真正诗人们争相寻觅《示子橘》……
他们走过了清浅的水滩,走过了无底的渊潭……他们终于闻见轻踏的脉搏,跳动着三个奏符号:x—y—?
“思积而满,乃有奇观,溢出为奇”仙风道骨的遥远的古代人在那里附和和解释……
有的诗人好像觉悟:他知道诗的命运交关处,仍是诗人自己的心……
于是我们认为,用心去看、去听,你会发现人世间处处是诗,是无言诗、无音诗、无字诗……用心去作诗,诗便从心源里溢出,溢出真情、真意、真韵……
然而诗歌寄托于心么?寄托于生活?自然么?
我以为,真正的诗,寄托于诗人的纯真的本性……
“清气澄余滓,
杳然天界高。”
诗的永恒境界应该就在这里……
四
地球在宇由中只是一粒尘埃,人生只是一刹那,而真正的诗,则会永远……
大自然能容纳诗,理解诗,甚至时而把诗镌刻在自己享有盛名的历史碑文上,而人却由于种种因素和诱惑,与诗愈来愈远……
一字不知,而常有诗意者,是诗人真趣……
诗历高深,而胸无诗魄者,则距离诗遥远……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痛苦而忧愁的……不管他表现为豪爽也罢,潇洒也罢,昂扬也罢,那只是一种不同的倾泄方式,他的骨子里头,是看不见的孤独与寂寞……
我一直劝我朋友们不要轻易接触诗歌,也不要轻易触犯诗,否则他会给你带来失望,带来痛苦与埋怨。
可能是世风变了,世人不再理解诗了,诗人们变得有些孤独,诗也变得有些孤独……但不论怎么样,诗仍然是诗,仍然具有高贵的血统,即便不是高贵的血统,也是具有高贵尊严,即便没有高贵的尊严,也应该具备高贵的精神。
我是说,用一种说话的方式来代替诗歌,这是非常不妥的,也是万万不可的。如果说赵丽华写的以上的那些句子是诗,那么所有的说话都是诗,所有的说话的人都是诗人,这其实是对于诗歌和诗人的最大的藐视和轻蔑甚至是亵渎。
前一篇:秋浦河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