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担忧者—庐山心理笔记之十五

(2006-08-26 21:49:43)
分类: 心理笔记系列(原创)

担忧者

  ——庐山心理笔记之十五

 

来自江苏省无锡市的李先生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他大约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头,两鬓斑白,走路时总是佝偻着身体,那模样有点像苏联作家高尔基。自打我认识他时,就从没有见他有过一次笑容。他平时不与任何人交谈,也没有什么爱好,只把一个人关在屋里,在一张不大的纸头上写,写,写,不停地写着什么……“写什么呢?”我踱进他的屋子时,十分礼貌地问他。

他抬眼看了我一下,声音低微地说:“呵,没什么,写日记,医生叫写的……”

我说:“你好象一直有心思的样子啊?

他说:“是的。你猜到了。我是有很多心思啊。我一直是这样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事让你不愉快吗?”我问他时,他在犹豫,又像在担忧什么?

我终于还是关心的问:“有什么事让你担忧呢?”

他这才打开话夹子,诚恳地说:“我一直有担忧的习惯,我写的都是担忧的内容……是医生让我写的 ,啊……”

其实,当我们敞开心扉交谈时,我才明白他担忧的都是他不该担忧的:比如女儿大了,要找个好婆家,可是女儿自已倒找好了,一个“不咋样的”;儿子大了,要找份好工作,可到现在还没落实好单位;屋子太小,他没有钱买大的,单位说集资调房说了好些年,可至今仍是空话;老婆上夜班,每天回家时就喊胸口闷,他怀疑她得了心脏病……

全都是些不该担忧的事!

我有幸翻阅他写的一张“细目表”——

他担忧的内容很多,它们是:

1、我的孩子——大家都为孩子担忧,我如不担忧就不能算一个好父亲。不担忧就不能算一个好父亲,不是吗?

2、爱人的健康——爱人如果真的患了心脏病,随时会死掉的,留下我一个孤老头子怎么办?

3、我家的住房——我们一家五口人住二十几个平方米,怎么过下去?

4、我自己的身体——我先后患过心脏病、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我如果有一天死了,家里人怎么办?

5、家庭经济问题——我们家的钱总是不够花,我又不会做生意,不会搞第二职业,大家都在忙赚钱,我们将来靠工资怎么活下法?

6、女儿的贞洁——女儿愈来愈大了,她还不到二十岁就谈恋爱,我担心她会受到诱骗或遇到麻烦事……

李工担忧的事真的是太多了!他说他由于担心未来的许多事而使生活充满了惰性,什么事也不想干。他说了件有趣的事:有一次意大利有几个专家到他们厂去谈项目,他需要连夜加班,正在审图纸时,突然想到小女儿梅梅在他加班前还没到家,一定是出事了,要么就是骑自行车让人撞倒了——她的车子是才学的呀!他愈想愈害怕,马上放下了工作跑回家去,一看小女儿已上床睡觉了,他才放心跑回来加夜班,弄得“老外”们一个个好奇的问他:“你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李工的“苦恼”是他知道他不该担心而担心的事总是缠绕他,他向我讲述自己曾经有过一次主动地征服担心心理的事例:去年冬天,他天天下午去泡澡堂,有一次在澡堂里结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在洗澡时仍忧心冲冲,并向李工说出了他忧虑的许多事,居然与他自己担忧的那些事很相似,李工很感安慰:世界上原来有我这种毛病的人很多呀!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劝慰了那个人一番话,并且在心里感到很自豪。这样想时他就再不忧虑了,他跑到休息厅在浴池沙发上躺了好一会,抽了几支烟,感到很惬意,大约一个小时后,他又下浴池去泡一会儿,这时他发现原先那个人仍然在澡堂里忧虑着各种事情,并且一见到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其它各种需要担忧的事。他想到自己这段时间是在沙发上悠闲地度过的,而那个人却在澡堂里沉陷于忧虑之中,这多难爱呀!

他似乎悟出了什么,在回家的路上,他是一路哼着小调散步回去的……

我在庐山曾与这位李工一起散过几回步,他渐渐对山上的草木和山崖发生兴趣,常停在那里举目观望,久久不前,我对他说:“热爱自然就会热爱生命,这是好的兆头!”他笑笑说:“我现在比初来时好多了,我有信心克服自己的毛病”。我俩一同走到一座药农的居所前,见门口有幅对子写道:“忆往昔与杜仲马勃牵牛耕生地,看今朝同丁香黄芩佩兰采红花”,他仔细品味道:“写得好!写得好!全是药草名,很形象很自然……”一路上他在口中念诵着这副对子,把平时担忧的事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忧虑只是一种情绪活动,它可以完全地由人自己去回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集中精力或转移视线的办法,有时可以排除心理上产生的一切障碍,这是我与李工游山时得出的体味……

(注:文中涉及隐私处均用化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