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为“新闻民工”松绑解压?

(2006-11-10 23:28:48)
离开记者这个行业已经三年了,在这个外人很少了解的圈子里辛苦也好,快乐也罢,总之,我很少去触及记者这个话题。
 
昨天是记者节,给几个老记者朋友发去了节日祝语的短信,他们对我能跳出三界外还是很欣赏的,同时,也勾起了我对记者这个行业的一些话题。
 
我不太了解老百姓眼里的记者是什么形象,他们是如何看待记者这个行业,可我知道现在越来越多且名目繁多的记者,开始自我定位为“新闻民工”。如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地市级电视台和市场化的都市报尤其如此。近年来,不少新闻媒体为了在激烈的新闻资源大战中求生存、谋发展,纷纷推出“末位淘汰制”,此项制度的关键句是,凡在月度考核排名中连续两个月或断续三个月位列倒数后三名的,视为不能胜任工作,一律淘汰出局。因而有人戏称,现在是“铁打的媒体,流水的记者”,记者换新面孔的频率之高、速度之快,仅次于搞传销和卖保险的。
 
显然,“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激发一线记者的动力,提高采编队伍的活力,然而,这种考核制度又是反合作的。必要的考核制度是应该的,但倘若在考评之下,记者人人自危,这种考评就值得质疑了。
 
媒体现行的考核制度,还是默许乃至倡导浮躁的。因为考核更关注的是“量”,对具体稿件的采编难度、精彩程度,未有足够体现。在这种考核制度下,不可能产生多少深度的、平衡的、连续的、有影响力的名篇佳作。我曾亲耳听说过一个全国知名的管理先进单位,每年的工作实绩考核,都要考出一两个抑郁症患者。从管理的角度,可能严格到位了,但其结果是正常的吗?管理的人性化应当体现在对所有被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上,不是简单的胜出或淘汰。
 
管理首先要“管”在“理”上,应当激发活力、鼓励合作,应当尽可能地宽容失败,而不是“制造失败”。当新闻从业人员在发稿量、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连环考核中沦为“弱者”,甚至是抑郁症患者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正视记者们的生存与发展的体制环境了!一个压力重重的新闻从业人员,我们能期望他以什么样的心情和视角去关注这个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