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奕方的文章(每月扼要分享)2010年6月、7月刊

(2010-06-24 07:30:00)
标签:

奕方

时尚

美容

cosmo

vogue

bazaar

专栏

分类: BookSoup

一直有网友留言,建议我把每月散见于各杂志的文章,列出一个清单。十分感谢这么好的建议,我大致列了一些主要的刊物、主要的文章(有些零碎的Q&A、访谈、点评,我就不一一罗列了),也顺便分享一些节选与写作心情,喜欢的友人们,欢迎交换读后感与建议~~~^Q^~~~

 

Cosmo – 2010年7月刊:

 

装低调、装富贵The Big Pretenders

 

(节选)~~~精品世界讲究“出身”,可是,天下哪来那么多的“Blue Blood”皇室血统、“WASP”名门望族、“根正苗红”开国元老?于是乎,涌现出一批大胆撰写“富贵路”的奇人异士,串熟品牌光辉历史,秉承《格调》、《优雅》教诲,就算瞒得了一时,终究还是藏不住狐狸尾巴。胆子不够大底细早已公开得一清二楚的,则故意装低调扮亲民,明明仰赖LV、Dior、Hermes、Prada维生,偏偏满脸堆着不屑,标榜自己无华品性,爱独立小众青葱新人、街坊小店无牌旧衣。真假虚实间,时尚业成就了传奇,也沦为世人口中的笑柄,真正的“名门”,却在媒体的过度消费下,吝啬吐露心声,真情因此益发罕见。~~~(节选)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为前阵子在国内时尚圈冒出某个角色,把身世吹得天花乱坠,最后被某网站公开揭发的事情。意外吗?并不。类似的事情,多多少少曾发生在我们周围。另一桩,是我去年探访Cosmo办公室时亲自接到一通电话。对方一口结结巴巴的上海腔英文,偏偏自称只会说英文,自称是代理某意大利品牌公关,什么都是“商业机密”,只要找主编。难道,说英文就是直接找老板的通行证?奇是奇在他的态度嚣张+威胁+恐吓,我当是开开“耳界”陪着他周旋,我相信编辑们都不是被吓大的。

 

美容观察家,第七回:中国脸,美向全世界The Rise of Chinese Models

 

(节选)~~~年初时,Estee Lauder的总裁Fabrizio Freda在集团季度业绩汇报会上被媒体追问“最重要的前三位新兴市场”时,遁辞道:“中国,是第一、第二,也是第三位。 ”不管如何解读这字里行间的意思,都不能否认此时此刻全球美容业巨头重视中国的事实。~~~(节选)

 

最新出炉的几家大品牌及重量级代言人:Estee Lauder x 刘雯(全球代言人),L’Oreal x 冰冰冰冰,Shiseido x春晓,Biotherm x 姚晨

 

21世纪,美丽无疆界,但是,国际品牌找中国脸代言,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节选)~~~在国内经济蓬勃、民族意识高涨的今天,启用“中国脸”的品牌,最能吸引媒体主动报导。不但是推广为美容界的喜事,话题甚至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活、时事新闻。(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消费者眼中,用“中国脸”的形象广告,似乎也附带着品牌保养概念“适合”中国人肤质的导向,尤其对欧美品牌而言,在亚洲市场上,是一个与日系品牌抗衡的有利策略。~~~(节选)

 

Life with Cosmo 专栏:淡夏Summer Breeze

 

(节选)~~~每年过了Memorial’s Day(国殇日),就象比赛进入中场休息,之前的冲锋陷阵,此刻不管是成绩报捷,还是继续胶着,都需要喘口气歇暑去。时装潮流的瞬息万变快马加鞭,跟或不跟或怎么跟,都象紧绷的心机战,到了夏天,不得不向热浪屈服,放慢脚步,穿起最心爱也最心安的细白麻、清淡色、松轮廓,让空气吹乱了头发,连妆容都象晨雾般的似有若无,就算全球暖化艳阳高照,也能给自己一个透心凉的淡夏。~~~(节选)

 

好久没有在专栏里真正地谈时装谈美妆,这次介绍的“空气妆”,是我非常喜欢的,希望你也一样。

 

Vogue – 2010年7月刊

 

封面专辑《我们的It Girl

 

这个专辑,在网上吵翻了天,人言人语的细节我就不说了。主文是我写的,写之前就预计着会有争议,因为大家对It Girl的认知,始终处在“酷、红、犀利、潮流先驱”的威名。但是,这样子将中国与欧美比较,不论是起点,还是覆盖率,都是不公平,也站不住脚的。就好比问,英文流行,还是中文流行?就算中国占居全世界1/4的人口,还是不能否认英文在国际场合的首席地位。所以,我将“公平点”拉回了It Girl的雏形:电影《It》的女主角Carla Bow,她的 格格不入,在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节选)~~~之后涌现的“It Girl”,变本加厉地玩物丧志歇斯底里,用豁出去的美,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吸引媒体的焦点,形成一种很酷的生存姿态,丰富着时尚的灵感源泉。不过,光芒来自于燃烧自己的It Girl,大都风靡一时瞬间陨落,只有少数蜕变为全方位的超级巨星。~~~(节选)

 

也有些想说又不能说得太白的,就埋在字里行间了:

 

(节选)~~~与整个中国的发展情况很象,中国新生代It Girl锐气可嘉,有很强的“我要红”心声,尤其对时尚有一种迫切夺得话语权的使命感,非常想被肯定,设立了一个又一个明晰的目标,而且志在必得。。。。。中国国内媒体焦点以及网络主要门户很集中的情况下,民众容易被激励受鼓舞,促使It Girl能在一夕爆红,许多细节还来不及推敲,趋势已经形成并快速扩张,却在扑朔迷离间,又轻易动摇了大家的信心。。。。。。“街拍”,在欧美影响T台潮流,改写It Girl的成名路,在中国,更搭上B2C电子商务风,诞生了一批由“草根达人”蜕变成的It Girl,直接引导消费。。。。。。的确在某种程度上,It Girl有着“坏女孩”倾向,比如Edie Sedgwick、Amy Winehouse、Lindsay Lohan都是边缘人物。因为有争议有冲突,spot light才会跟着她们走。她们的私人行为可能欠佳,但是时尚不是批判,而是从冲突中学会欣赏,带给时装迷灵感与震撼。世界之大,每个人的特色,应该都有其生存空间。~~~(节选)

 

Cosmo -- 2010年6

 

美容观察家,第六回:东西方美容之差异:欧美为“治疗”下猛药,日系“调理”为上妆服务

 

(节选)~~~今时今日“全球化”已成了口头禅,万事诉求混为一谈共同发展,每天早晚在化妆台前召开的“联合国”会议,就是现成例子。事实上,区域的文化特色,对东西半球的美容行业影响深远,除了众所周知的“东方美白、西方美黑”的天壤之别,还有不同的保养理念,成为各地品牌在国际上发光发热的魅力缘由。~~~(节选)

 

接触过很多专柜名牌、特殊疗牌、街坊药妆,很清楚的明白,1)真正有“疗效”的产品,掌握在医学界,2)高端产品最吸引人的是质地细腻、亲肤性很好,让人一用就爱,欲罢不能,3)欧美药妆不花俏,质素普遍很高,日本药妆新奇好玩琳琅满目,需要用心挑。

 

Life with Cosmo专栏:名校的迷思

 

(节选)~~~很多人对名校的憧憬,投射出近乎对名牌的疯狂,真是美丽的谬误。

如今买得起名牌的人不少,获得的方式更多,2万美金的手袋,并不等同“名媛”身份。选择它的原因,代表了对精品的欣赏,也可能只是照着人云亦云的must have list“抓药”。但是,它所吸引的艳羡目光,有足够的催情作用,超出了金钱所能衡量的“附加值”,成就了这种疯狂。

名校不一样。它永远不会是一种must have,因为它既不容易录取,更不容易毕业,又讲究从小到大的连贯性,还不保证学以致用,到头来文凭可能连墙纸都不如。它不但没有催情的气氛,还很古板很保守,目的是巩固既有体统和规范,再谈突破创新。~~~(节选)

 

前阵子替友人5岁的女儿,写进小学的推荐信,真的有点傻眼。

 

Vogue – 20106月刊

 

甜而不腻水粉色

 

(节选)~~~一改以往糖霜甜心的娇腻,2010春夏的水粉色,素净清丽锐意,在写意画般的浪漫姿态中,塑造出潇洒的结构与干练的节奏,产生奇妙的力度。

执笔时,冰岛火山爆发,整个欧洲粉尘弥漫,空中全面禁航,玉树7.1级地震,高原上救援艰难险象环生,牵动所有人的心。略见曙光的大环境,依然被紧张不安的空气包围,心中不得不坚强以对,也因此特别欣喜看到今季豁然开朗的缤纷水粉色。我明白,时装并不能救苦救难、长生不老、付清贷款(最后一点上,事实刚巧相反),但是,能够单纯地,在写意画般的水粉色中沉醉片刻,是快乐的 -- 一种肤浅但直接的感觉,也是此刻最需要的。~~~(节选)

 

Bazaar – 2010年6月刊

 

姿本论:优雅

 

《时尚芭莎Bazaar》今年开辟了一个美容栏目叫“姿本论”,每期提一个有关“美”的关键词,从各个角度讨论。我好像陆陆续续写过“美艳”、“气质”。。。到这期的“优雅”。从约稿那一刻起,主编编辑都已经说明“优雅,最难写,从来没有人写好过”。Well,这样我就没压力了,反正“没有人写好过。”哈哈。

 

法国有句格言“优雅,是年龄的特权”,美国人则有句口头禅“优雅,是一生的修为”。每时每刻随便什么人都在谈“优雅”,这就是“优雅”的难度了。尤其现在,环顾周围的风云人物,芙蓉姐姐以雷点大小为美丑依据(并自称“高贵”)、Lady Gaga以惊世骇俗为潮流(并自称“淡定从容”)、 “后宫优雅” 靠吹得天花乱坠在微博名列前茅,原本属于美好的经典形容词,比如“优雅”,反而变得很假装、很刻意、很搞笑。

 

刻意把“优雅”复杂化,并不会让“优雅”显得更有学问、更高深。美国设计大师Ralph Lauren也指出,“优雅,不是严肃与拘谨。” 毕竟,优雅是一种属于生活的艺术,一旦严肃,就再也优雅不起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